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受生死業報叫做苦;身心積聚罪惡叫做集;所證涅槃叫做滅;修行門徑叫做道。若連在一起來說:這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其苦從貪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理想世界(涅槃),應要修“道”而斷滅煩惱。苦是集的結果;集爲苦的原因;滅爲修道的目標;道爲求滅和斷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谛屬現實界,滅道二谛屬理想界;苦谛是人生問題,集谛爲緣起問題,滅谛是證悟問題,道谛是修養問題。

  苦谛……生死 集的結果。 現實界┬苦谛─人生問題

  集谛……業惑 苦的原因。 └集谛─緣起問題

  滅谛……涅槃 修道目標。 理想界┬滅谛─證悟問題

  道谛……法門 斷證工具。 └道谛─修養問題

  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例如種子爲因,結實是果,若無種子怎能結實。今就四谛來說,集谛是因,苦谛爲果。道谛是因,滅谛爲果。換言之,集爲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爲滅之因,滅是道之果。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爲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苦是衆生所感的業報,乃叁界生死苦果,集是衆生妄起的業惑,乃叁界生死苦因,滅是聖者所證的真理,乃出世樂果,道是聖者所修的法門,乃出世樂因。苦集二谛是世間有漏因果(苦因苦果),屬迷方面的。道滅二谛是出世間的無漏因果(樂因樂果),屬悟方面的。又苦集二谛是拔苦,道滅二谛是與樂。凡夫迷故以“集”爲因而招生死“苦”果;聖者悟故以“道”爲因而證寂“滅”樂果。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爲能生,苦爲所生)。後者,是能顯因果,滅爲道顯故(寂滅理性人人本具,不過由道的顯示而已,道爲能顯,滅爲所顯)。

  四谛若照順序來說,應該先因後果,謂之集苦道滅。爲什麼卻先說果而後說因,爲之苦集滅道呢?當然有它的理由:因爲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他斷集;繼之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意在要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教化衆生,引誘小機的一種善巧方便,是很值得效法的。

  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講完了,然而爲什麼稱它爲谛呢?“谛”是什麼意思?它的含義有二:一、審察,二、真實。“審察”即覺知義,是就智方面說。“真實”即不虛義,是就境方面說。意謂“審察”叁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苦谛稱之。“審察”貪等業惑,“真實”能感叁界生死不能避免,故以集谛稱之。“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故以滅谛稱之。“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使衆生離苦得樂,故以道谛稱之。還有一種說法,能審察到苦是由集所招來的,要滅苦果當斷集因,要斷集因當修道法,到了功行圓滿之時,便可永了生死,頓證涅槃。真實徹底明白此理謂之“谛”。

  凡夫迷此谛理,不知生死是苦(迷苦谛理),反之認苦爲樂,認假作真,因而起惑造業(迷集谛理),依業受報,輪回不息,絕不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迷滅谛理),甘願受苦,永遠做衆生,不肯學佛修行(迷道谛理),此爲凡夫迷于谛理而受生死也。

  聖者悟此谛理,覺悟叁界根本是苦(悟苦谛理),且能審察出苦的來源——集(悟集谛理),同時更知道有寂滅之理可證(悟滅谛理),又明白了各種修行法門(悟道谛理),從此精修道行,達到斷證目的。此爲聖者悟于谛理而得解脫也。

  四谛法門,是佛成道後,開始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等所說的。一共說了叁次,稱爲叁轉*輪(轉*輪就是說法,這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到達涅槃彼岸;正如車輪運轉,能夠載人到達目的地一樣,故以轉*輪稱之)。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叁、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爲什麼要連續地說了叁次呢?因爲衆生的根性利鈍不等故。初、示轉:是直接開示四谛的真相,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利根人一聞即悟。二、勸轉:佛顧慮到那些根性稍鈍的人,初次聽法恐怕不能直下承當,因是重爲警省勸修,中根人聞之即便信受。叁、證轉:佛慈廣大,又恐一般根鈍的衆生,一再不能信解,于是引己爲證,諄諄地重爲勉勵著他們,鈍根的人至此才爲覺悟,這叫做叁轉*輪。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果者名爲聲聞。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

  初果須陀洹(譯爲預流,又名入流,謂預入聖人之流,用八忍八智之無漏十六心斷叁界八十八使之見惑盡方證初果)。二果斯陀含(譯爲一來,因爲欲界九品思惑只斷六品,尚有叁品未斷,所以還要再到欲界來受一次生死故名一來)。叁果阿那含(譯爲不來,已再進斷欲界殘叁品思惑盡,既無欲界煩惱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死,名爲不來)。四果阿羅漢【譯爲無生,謂不再來叁界受生死。由叁界斷欲界九品思惑後,在色界第四禅天之五不還天專志用功,進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斷了,則證四果。因爲見思二惑是叁界生死之因,今因既滅,而果自亡,便不來叁界受生,故雲無生】,此爲小乘之極果也。初果爲見道位(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谛理),二果叁果爲修道位(既見真理後,依理修習真觀),四果爲無學位(見思惑盡,徹證真谛理,不須更爲修學——我生已盡(證苦谛智),梵行已立(證滅谛智),所作已辦(證道谛智),不受後有(證集谛智)。總上四果屬佛教小乘部類——聲聞衆。

  佛法分爲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在出世間又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個人觀念的佛教——自利,其目標在自了——解脫生死,這是純爲出世精神。大乘是大衆觀念的佛教——利他——其目標在救世——普度衆生,這是爲超出叁界而又適應世間的。因爲小乘志在了脫叁界生死,求證偏空涅槃爲究竟,所以它不肯發心救度衆生,唯獨善其身,故以小乘稱之【乘是運載的意思,乃一種譬喻:如人乘了舟車,得其運載,便可到達目的地。佛法能運載行人由凡夫地而到達聖地,故稱爲乘。有大中小叁乘的差別,菩薩爲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車(火車)可以廣載,以力量大故。緣覺爲中乘,它能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之上。聲聞爲小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車(腳踏車)只能自載不能載人,以力量小故】。世間一切諸法根本不離業力和因果的範圍。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叁界,求了生死,所以它對于世間的業力因果,如六道輪回,叁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觀察的十分明了,講究的非常透徹。換言之,詳細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生住異滅,無不受著業力所支配,並且逃不了因果定律。那末,它最厭惡而畏懼的生死,當然也不在例外——業力因果。于是從果尋因,明其所自而著力在業惑方面以求解脫。它覺到諸行無常,悟了萬法無我,求得涅槃寂靜之樂爲究竟,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標,四谛法門便屬這一類的。

  話說轉來,怎樣叫做無苦集滅道?菩薩以般若妙智照見苦等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清淨本然,非僅沒有世間苦集二谛的虛妄,就是出世間的道滅二谛,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上,卻也沒有它們的形迹。因爲諸法空相中,是絕對否認有生滅修證的。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天臺大師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舍,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邊邪皆中正,無道可修,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即此意也。還有一種說法,因爲苦集所依仍不外五蘊之法,菩薩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既空,則苦集無所憑借,所謂“皮既不存,毛將焉附”。以爲既缺了生起的要素——五蘊,自然沒有所生的事實——苦集;同時既無所滅的對象——苦集,則又焉有能滅的主體——道滅。因衆生迷故,所以說四谛法以對治之,菩薩悟故,了知苦等全體即真,故曰無苦集滅道也。

  【余論】此四谛法乃爲佛教的根本思想,因爲一切教典都由四谛開展出來的。但從表面看來似乎專屬小乘聲聞所修之法,其實乃通一切大乘法門,這是怎麼講?說來話長,要徹底明白它,有再將“谛”字詳細解釋一番的必要!谛就是真理(爲苦等所具之真理,苦等爲事相,谛是理性),亦即叁谛理,因苦等四谛,都各各具有叁谛理性,真谛、俗谛、中谛此爲叁谛。體達諸法皆空是“真”實的道“理”名爲真谛;理性之空不廢事相之假是“真”實的道“理”名爲俗谛;空假不二,性相一如是“真”實的道“理”名爲中谛。迷此谛理爲凡夫,悟此谛理爲佛爲聖者——對于谛理全迷者爲凡夫(不知人人本具天然叁谛之性德),中迷者爲二乘(二乘迷中俗二谛,唯悟真谛故雲中迷),少迷者爲菩薩(菩薩只迷中谛,已悟真俗二谛)。反之少悟者爲二乘(只悟真谛,未悟中俗二谛),中悟者爲菩薩(已悟真俗二谛只迷中谛),圓悟者爲佛(徹悟叁谛)。凡夫雖具不悟,二乘雖悟但見真谛;菩薩所悟較深,尚未圓極、只見俗谛;佛則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谛實相理。

  由于根性的不同,也就所見差殊而所證各異了。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了達苦等生滅已滅者,則見真谛理,證偏空涅槃,是二乘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如幻即空者,則見俗谛理,證但中涅槃,這是菩薩的證悟;了達苦等當體即實相者,則見中谛理,證究竟涅槃,這是佛的證悟。

  要而言之,谛是具有方便和勝義二門:如審察叁界唯苦無樂,此理真實……(此谛字作審實解),爲方便門,屬小乘。如了達苦等全體即真各具真空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