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为自觉慧满。觉他福满者,从自觉后,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经三祇劫,广修六度万行,普遍开觉法界有情,功德圆满,此为觉他福满。自觉、觉他福慧圆满,所谓三觉圆万德具,名之曰佛。现在举释迦世尊为实例来说:从出家至菩提树下□明星而悟道为自觉;从初转*轮至涅槃前于中四十九年之说法为觉他;直至应缘既毕鹤林示寂为觉满。
自觉是异凡夫之迷而不觉,则超六凡法界;觉他是异二乘之自觉,则超声闻法界;觉满是异菩萨之分证,则超菩萨法界。总之,约佛陀的自证说就是自觉;约佛陀的化他说就是觉他;自行化他的工作做到彻底就是觉满。自觉是就理智(觉悟)方面讲,以宇宙人生为其觉悟的对象;觉他是就其悲行(化度)方面讲,以一切有情为其救度的对象;觉满是就其知行合一方面讲,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为其唯一的目标。由此观之,佛陀确为一个究竟觉悟人生真理,做到圆满利人的伟大人格的圣者。
就因为佛陀是具足一切“智慧”,故能开示一切众生——破迷启悟,揭妄显真;佛陀是具足一切“福德”,故能普利十方有情——四生六道,一律平等拔苦与乐。至于神通威德、愿行等莫不一一不可思议。
据上所说,佛陀觉悟的主要即在外悟一切缘起性空之理,内悟自心本具佛性。
但觉是迷的反面,众生痴迷长受生死痛苦,佛陀觉悟永得解脱安乐;有觉悟的佛陀才显出了痴迷的众生。本来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的,究其分野就在这迷悟之间。要知道佛性人人本具,我们如能从迷梦中醒转来,同时又能仿效佛陀的救世精神,自利利他实行做到彻底,也就是佛!
复次,二乘也不是有了觉悟吗?何故不能称为佛陀——觉者?因为它的觉悟仅仅得到偏空真理(自觉未圆),尤其是只顾自利——解脱生死(觉他全无),所以不够称为佛陀——觉者。菩萨也不是做了觉他的事业吗?何故亦不能称为佛陀?因为觉他的功德还未做到圆满(福未足),用时尚有微细无明未断,所证未圆,如十四夜月(慧未足),因此也同样不能称为佛陀。
在这三乘圣格中独显出佛陀的崇高伟大,所以我上面说:“佛陀当译为大觉者才算恰当其称”,就因为此。
这三觉的道理,正与大学的“在明明德”(自觉),“在亲民”(觉他),“在止于至善”(觉满)的道理相同。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因修正功满,由始觉智契本觉理,理智合一,始本不二,达究竟觉名之曰得。其实得未尝得,因本有故。
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正,藐译为等,菩提译为正觉,合拢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兹为便利上,从下正觉二字解释上去。
“正觉”(正者不邪,觉者不迷),谓正确的觉悟——离颠倒戏论的一种正智;此为拣别凡夫之不觉,和外道之邪觉。因为众生自无始来,妄想执著将本觉真心埋没于五蕴之中,迷而不觉,谓之不觉众生;外道心外求法,所觉之道非妄即邪,所以他们均没有称为正觉的资格。
“正等”(正者不偏,等是平等),自觉之后,毫不自私地,能真“正”平“等”,力行利他工作;此为拣别二乘之独觉。二乘虽有正觉,但求自利,不能利他,乃偏而不正,没有平等普遍心,不能称为正等。
“无上”,三觉圆满,万德具备,没有能过其上者——其自证方面,则智慧圆满无上,其利他方面则功德(福)圆满无上。此为拣别菩萨之分证。菩萨虽真俗等观,能够自觉、觉他,唯其自证的智慧未圆,尚有微细无明未破,利他的功德未满,还有上位佛果可求。因此,仅可称为正等正觉,不够称为无上。唯佛一人福慧两足,究竟圆满,才够得上“无上正等正觉”之称(正觉即自觉,正等即觉他,无上即觉满)。此阿耨等九字,何故不直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而仍存梵音呢?因为它是佛陀三觉圆满之德号,为了表示尊重,所以不翻。此为四例翻经的翻字不翻音,及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
现在明诸佛得智果的文,则举三世,而上面明菩萨得断果的文,照理当指十方,谓十方菩提萨埵,才为恰当。虽则没有,想系经文的简略吧。窃以,言三世必具十方,举十方必赅三世。三世是竖(时间),十方是横(空间),横表无边,竖表无尽,无尽无边的诸佛菩萨,悉皆依此般若而修而证,般若法门可就太微妙了!那末,则只此心经一卷,就成佛有余矣!经云般若为诸佛之母,也就在这。
综上所说,“挂碍”,是生死的业因,“恐怖”,是生死的业果;“颠倒” “妄想”是生死的业惑;“涅槃”,“三菩提”是解脱的结果(涅槃能断一切烦恼生死是断果。菩提能成就一切福德智慧是智果)。既无生死业因(挂碍),自然永远解脱(究竟涅槃),而证无上佛果(三菩提)。
【余论】或曰,前文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明明有而非空;次云“空中无色……无智无得”,明明空而非有;现在又说“菩萨证涅槃,诸佛得菩提”,那不是翻来覆去的空而不空,不空又空的一种环环转的说法了吗?忽有忽空,忽空忽有,怎能不教初步学佛的人不生误解而疑佛法为戏论的呢?这却也莫怪其然,因为他们不了解般若真空实义,未领悟中道圆融之理,对这——空有之说,没有正确的认识,彻底的明了,就难免要发生唐突了——误会。不知“空”指真空,不是小乘的偏空,更非外道的断见空;盖真空不空,所以缘起之诸法宛然。“有”指妙有,不是凡夫之妄计有,也不是外道之常见有;盖妙有非有,所以因果万法一如。不有不空,亦有亦空,即中道义。如能懂得到这点佛法的中道观,自然就不发生误解。佛法的中道理论确有它独到的长处,诚非初入门的人所能窥见其奥妙者。
佛陀教化众生都有所谓对机说法,应病与药的一种观念为大前题。中观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于空,诸佛所不化”。金刚经也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就此便可理解了。因为凡夫著有,所以说空对治之,有病既除,空亦当遣,否则同是一种毛病(著空),这与逃峰趣壑的痴呆行动还有什么差别呢?要之,当能不取于有无,同时又能不舍于有无,这才算为中道妙理圆融的恰到好处!
须知此部心经,它所发挥的——若观,若境,当体无非即空、即假、即中。故对于著有者则用空观破之,执空者则用假观破之,执二边者则用中观破之。处处圆融总不离乎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谛”即实相般若,“观”即观照般若,“境”即文字般若;不一不异也。中道第一义谛,即在不执而已矣。谈到佛法执之则事事隔碍,融之则法法圆通。肇公般若无知论云:“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又说:“有为虽伪,弃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心不朗”。真至语名言也。
佛陀确已证到上面所说的圆融中道境域,所以能够和光同尘,周旋十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吾人如能真实体会中道圆融道理,那末,泯心存境——有——可也,泯境存心——空——亦无不可;心境双存——亦有亦空——可也,心境双泯——非有非空——亦何尝不可呢?
世有一般狂妄自欺——不重实行实证之人——空谈阔论,执理废事,开口不是一切皆空(到底空些什么),便是即心是佛(究竟怎么叫做佛),讥持戒为愚痴,说礼佛是多事,未证为证,自误误人。这是多么可怜的啊!像这样人还有与他谈般若真空,中道妙理的余地么
【合释】不仅菩萨们依了般若,而获到究竟涅槃;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的三世诸佛,在因地中亦莫不同样的依此般若胜妙法门修行,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佛果呢。
戊二明诸佛得智果竟(丁四证果文竟,至此乙初显说般若文完)。
乙二:密说般若分二─丙初:出名叹益。丙二:正说咒语
今初:出名叹益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预释】此下是密说般若。如来说法利生有显有密。经典中明说道理以示人之修持者谓之显教;不事解释,唯加持功用的谓之密言。显说即经文,密说即咒语,如下文揭谛,揭谛……。所谓经显义理,咒宗秘密;义理可以阐释,秘密不可解说。总之,显说是以言语文字阐发道理,令人闻而启悟,依法修行而获益——开发智慧,灭除烦恼障。密说虽不可明示于人,而其中为诸佛菩萨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极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诵者自获到不可思议利益——增长福慧,消灭罪业障。灭了二障(烦恼障,罪业障),成就二严(福严,智严),此则便可畅达如来说法度生的本怀了。因此,佛陀说法常常显密兼施,其意在此。如楞严经有楞严咒,药师经有药师咒,弥陀经有往生咒……。
以上所说,不过一往之言,其实随修一法,到了功成行就之日,都能圆断二障,俱足二严;因为显密功用同等故。所谓显功该于密德,密德彻乎显功。据此则知前显说般若不外显示密功,今密说般若何尝不是密归显功;盖显密互摄也。
良以众生根性各殊,故使如来显密并施,有当由显说得益者,则用显说以引导之,或应从密说获, 益者,即示密咒而摄取之,再有兼持显密二种而获益者,则显说之后更说密咒,莫不使其各适机宜而修持而获益。若显密并说那就无机不被,本经就是这一例子。有人说,此密说一门乃另为一类好简单求速效的行者而特施的;这或者不一定。总之,此般若胜妙法门,既然显密融通,则此咒名亦可与经名互通。于是,咒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那末,经亦可称为大神经,大明经,无上经,无等等经。又经曰心经,则咒亦何尝不可称为心咒。
【分释】故知般若……,这一段文若详细研究起来,它的含义是通上通下的。通上为结叹显说般若的功用具有如大神咒等之不可思议功德之利——意谓上文所言菩萨诸佛皆依般若而究竟涅槃,得证菩提;因此,“故知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