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果随录白话
灵隐罢翁晦山樵戒显笔记
凡夫白话译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朱纲魂游冥府论前世判事
隐圆师以礼忏放食消解夙冤
王建以误摄回生亲述冥事
周秀才以却暗中财立登科第
魏应之退念开斋卒致缢死
弱庵师误用阶石托颠僧传信
戴星归失口诵咒得免油锅
张迩求食荤感梦斋戒圆期
王指挥以恶性为蛇隔生余报
曹翰以屠城为猪遇缘得救
王郡丞赴任吴地为蛙伸冤
瘫子以礼拜观音病愈兴缘
徽商坚决进香竟免火难
尧峰僧窃韦天灯油立招谴责
孝廉袭慢地藏立死受报
甬城人以秽触塔庙立遭奇祸
杨君以错口救人致家温富
江北僧系恋遗财超荐得脱
沈文学以涂抹坛经招报剧苦
支庠友以误伤人命禄籍顿消
赵志清挂冠修行先几免祸
赵志清山东人。以孝廉选河间府赞皇县令。居官三年。廉明仁爱万民颂德。忽一日。至凌圣功太守处告退。太守问何故。赵曰。某以知宿世因缘故。不得不归。太守益□之。问宿世云何。
赵曰。某前生于某大法师会下。为听经学者。法师有定力能通。会余二十六岁以疾。临危师谓余曰。汝道力未坚。此去已入红福。以未曾修大福。亦不能登甲榜。仅一孝廉知县耳。然止许三年。若多一日。大祸即至矣。可急流勇退。入山修行。还得见我。言讫遂终。
自入出母胎。本性不迷。历历皆验。今三年既满。决意入山矣。太守勉白。直指公李灌溪住。不及放归。旋有刘姓者补其阙。未半月。贼至城大破。全家被害。
山东人赵志清,以孝廉被选为河间府赞皇县的县令。做官的三年期间,非常的清廉公正且仁民爱物,很得老百姓的爱戴。有一天,他忽然到太守凌圣功的家里请辞官位。太守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由于知道宿世因缘的缘故,不得不辞官归故里。太守更加好奇,问他宿世究竟有何因缘。
赵志清说,我前生是某大法师的弟子,在他座下听经修行,大法师有定力有神通。我二十六岁那年病得很重,临终之际,法师告诉我说:“你的道力还不够坚固,这次死后就会堕入红尘。由于你未曾修大福业,所以也不会登科甲之榜。事业的颠峰最多就是以孝廉之名,当个县令。但最多也只能当三年,多当一天就会大祸临头。如果你能急流勇退,入山再来修行的话,或许还可以见到我。”师父把话说完之后,我就死了。
我死后,从进入母胎一直到出胎,神智一直都很清醒,没有迷失过,师父说的话也都一一应验。现在三年的任期到了,我决定要入山修行去了。太守勉励他一番之后,指定他暂住李灌溪那儿,没有马上放他走。不久之后,就有个姓刘的补了他的缺。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有盗贼来破他所住的县城,结果全家都被杀死。
朱纲魂游冥府论前世判事
嘉定一老儒名朱纲。平生方正不苟。颇信佛老。忽一日。见二冥使来请。便相随前行。至一大宫殿。知为冥府。少倾阎君打鼓升殿。司门者报云。东昌府知府进。朱君听是知府。心遂不惊。
上至阶。阎君下座相揖。宾主坐定。阎君曰。公在任时。判许昌弑母一案。得无过当。
朱君一闻此言。前世境事。忽然现前。对曰。许昌实不曾弑母。毒杀其母者。恶妻也。许昌外归。一知消耗。即当黜妻首官正罪。方是孝子。乃以情爱难割。含糊隐忍。犹同枕席。是虽不亲弑母。而以春秋许世子不尝药。赵盾不越境例断之。是与于弑母之甚者也。断曰弑母。谁曰不宜。
阎君首肯曰。公言甚当。乃揖令下阶。敕引遍视地府。方送回阳。朱君由此长斋修行。杜绝世事。
嘉定县宿儒朱纲,平生为人非常正直,一点也不苟且,相信佛法及老庄之学。有一天,忽然有两个阴间的使者来请,他就随他们前往,到了地府的大宫殿。不久阎罗王就打鼓升殿,管大门进出的人报告阎王说,东昌府的知府进见。朱纲一听自己的身份是知府,心里就不再惊慌。
上了阶梯之后,阎王下座与他相揖让,然后宾主坐定。阎王问他说:“你在东昌府任内,判许昌弑母这件案子,是否过份了些?”
朱纲一听到这话M前世的情境,忽然就现在眼前。他回答说,许昌确实不曾弑母。下毒杀他母亲的,是恶劣的妻子。不过许昌从外面回来,一听到这个消息恶耗,应当立即与妻子离婚,并到官府自首,以定妻子之罪,才是个孝子所应当做之事。结果他却以对妻子的情爱难割舍,而含糊隐藏忍耐,还与杀母之妻同床共枕。虽然他并未亲自弑母,然而以春秋所记载的许世之子不尝药,赵盾的亡不越境的例子来断案,那就更超过弑母之罪了。因此我判断他弑母,有谁能说不适宜。
阎王听后点头说:“你说得非常适当。”于是两人相揖而别,阎王还令部属带朱纲到地府各处去参观之后,才送他回阳间。朱纲从此以后,长斋修行,不再过问世间之事。
隐圆师以礼忏放食消解夙冤
江北僧隐圆。参学天宁。某年六月暴亡。母在泰州。报到肤已黏席矣。将殓复苏。细言前世。曾作令某县。自侵库银。嫁祸库吏。复计杀之以灭口。吏恨极讼之阎君。追摄对理。
冥君劝库吏云。彼既出家为僧。汝决意报复。何如以法力超荐汝乎。隐圆承旨。遂立愿三年。日礼千佛忏。夜放蒙山。以释夙恨。吏首肯。遂得回生。
因乞一冥使引游地府。到一大会处。榜曰补经堂。中有数百僧道。乘光诵经。须臾复暗。隐圆问何处所。冥使曰。此阳间僧道。包揽施主藏经。虽得财而经未诵。故在此补也。
又问。倾刻即暗何也。答曰。以业力深厚。不许便使补完。故迟久光现。现而即收。使久处黑狱也。
隐圆回生三年酬愿毕。复参学灵隐焉。
隐圆是江北的僧人,他在天宁寺参学的时候,某年六月突然死亡。他的母亲在泰州,等把尸体运回家时,皮肤都已经黏在草席上了。将要入殓之时,隐圆却醒了过来,细述前生之事。他说,前世他曾是某县的县令,自己盗用了公款,却嫁祸于管库银的库吏。不仅如此,他还设计杀害库吏,以便灭口。库吏死了之后恨极了,于是就到阎王爷那儿去告状,因此把他的魂摄到阴间来相对理论。
阎王爷就劝库吏说:“他都已经出家做和尚了,你决意要报复的话,不如叫他用法力超荐你,岂不是更好?”隐圆就顺著冥君的旨意,发愿三年,每天白天礼千佛忏,晚上放蒙山,以超度库吏,解除夙世之恨。库吏听后点头答应,于是隐圆得以回生人间。
回阳间之前,隐圆请求一位冥使带他游地府。他们到了一个大厅堂,扁额上写著补经堂三字,里面有几百位僧人及道士。他们趁著亮光在诵经,然而不一会儿,厅堂就暗了。隐圆问这是什么地方。冥使说,这些人在阳间时,是包揽施主诵经典做功德的僧人和道士。不过他们在拿了施主的钱财之后,却未如约诵经,因此在这儿补诵。
隐圆又问,为什么一下子就暗了呢?冥使回答说,因为他们业力深厚,所以不让他们一下子就补诵完,因此要隔很久之后,才会有须臾的光出现。光一现马上就收,要让他们长久待在黑暗的牢狱之中。
隐圆回到人间,三年之内把欠债还清之后,又到灵隐寺来参学。
王建以误摄回生亲述冥事
吴门王建。素行谨节。忽一日。无疾昼死。随青衣至冥府。阎君鞫勘。系是误摄。所应摄者。乃山东王建也。建由是得生。
出冥殿。见地狱黑焰蔽空。嗥叫声如雷吼。三老僧跏趺大树巅。每狱人痛声腾沸。以净水洒之。声即停寝。建近前询之。则观音普贤地藏三大士也。
建与报国茂林律师素相识。见亦在冥府。袈裟杖锡如平时。
住在吴门的王建,平素为人谨慎而有节守。有一天白天时,没有生病突然就死了。他的神识就随著穿青衣的人到了地府。阎王爷审问勘验之下,才知道捉错人。应该是捉山东的王建,于是吴门的王建得以重生。
出了地府的大殿,王建见到地狱冒出来的黑烟,把天空都遮蔽住了,号叫的声音如雷声之鸣吼。他又见到有三位老和尚,坐在大树的顶端。每当地狱的众生,痛苦的声音沸腾时,他们就向下洒净水,这时痛苦的声音就会止息。王建向前询问,才知道三位和尚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及地藏菩萨。
王建平常和报国寺的茂林律师认识,这次也见到他在地府中,和平常一样身披袈裟,手执锡杖。
周秀才以却暗中财立登科第
明中叶有周秀才讳某。素方正。家极贫。赁娄门韩家潭子屋一间。拆旧灶。灶底方砖下。得二元宝。妻大喜。周君曰。此不义财也。岂可得乎。
取笔书银面云。若是我的财。须是明白来。竟袖至胥门外。登渡船。掷之中流而返。
舟子亲见。立呼渔翁投之摸之。渔翁藏银别处。诈言不见。二人大哄。讼之太守。太守欲加刑。二人吐实。乃押渔翁。立取银至。见面有字。命贮库。
是秋乡试。周公竟中。旧例本府小鹿鸣宴。每举子有牌坊。银百金置面前。书字银二笏。恰在周君前。众共惊异。后成进士。
明朝中叶有位周秀才,人很刚正,家庭贫困至极,租住娄门韩家在潭子地方的一间屋子。有一天他们拆开旧的灶,结果在灶台的方砖下面,得到了两个元宝。他的妻子大喜过望,周秀才则说:“这是不义之财,怎么能拿呢。”
于是他就拿笔在银子上写道:“如果真是属于我的财宝,必须是明明白白获得的。”写完之后,他就把两个元宝放在衣袖内,到胥门外登上渡船,当船开到河中央时,他就把元宝掷到水中,然后回家。
船夫见到他这么做之后,就赶紧叫渔翁投网去捞摸。渔翁摸到元宝后,就藏了起来,骗船夫说没捞到,于是两人起了大争执,告到太守处。太守问他们不得要领,就说要用刑,两人才吐露实情。因此就押解渔翁到藏银的地方,把元宝拿出来。太守见到元宝上有字,就命令收进库房。
那年秋天乡试,周秀才榜上有名。按照惯例,当地的县府要举行小鹿鸣宴。每个举人的前面都有名牌,及银两百金。而那两个写了字的元宝,恰好就在周君的面前。众人得知原委,都很惊叹。周君后来又中了进士。
魏应之退念开斋卒致缢死…
《现果随录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