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現果隨錄白話

  現果隨錄白話

  靈隱罷翁晦山樵戒顯筆記

  凡夫白話譯

  趙志清挂冠修行先幾免禍

  朱綱魂遊冥府論前世判事

  隱圓師以禮忏放食消解夙冤

  王建以誤攝回生親述冥事

  周秀才以卻暗中財立登科第

  魏應之退念開齋卒致缢死

  弱庵師誤用階石托顛僧傳信

  戴星歸失口誦咒得免油鍋

  張迩求食葷感夢齋戒圓期

  王指揮以惡性爲蛇隔生余報

  曹翰以屠城爲豬遇緣得救

  王郡丞赴任吳地爲蛙伸冤

  癱子以禮拜觀音病愈興緣

  徽商堅決進香竟免火難

  堯峰僧竊韋天燈油立招譴責

  孝廉襲慢地藏立死受報

  甬城人以穢觸塔廟立遭奇禍

  楊君以錯口救人致家溫富

  江北僧系戀遺財超薦得脫

  沈文學以塗抹壇經招報劇苦

  支庠友以誤傷人命祿籍頓消

  趙志清挂冠修行先幾免禍

  趙志清山東人。以孝廉選河間府贊皇縣令。居官叁年。廉明仁愛萬民頌德。忽一日。至淩聖功太守處告退。太守問何故。趙曰。某以知宿世因緣故。不得不歸。太守益□之。問宿世雲何。

  趙曰。某前生于某大法師會下。爲聽經學者。法師有定力能通。會余二十六歲以疾。臨危師謂余曰。汝道力未堅。此去已入紅福。以未曾修大福。亦不能登甲榜。僅一孝廉知縣耳。然止許叁年。若多一日。大禍即至矣。可急流勇退。入山修行。還得見我。言訖遂終。

  自入出母胎。本性不迷。曆曆皆驗。今叁年既滿。決意入山矣。太守勉白。直指公李灌溪住。不及放歸。旋有劉姓者補其阙。未半月。賊至城大破。全家被害。

  山東人趙志清,以孝廉被選爲河間府贊皇縣的縣令。做官的叁年期間,非常的清廉公正且仁民愛物,很得老百姓的愛戴。有一天,他忽然到太守淩聖功的家裏請辭官位。太守問他爲什麼?他回答說,由于知道宿世因緣的緣故,不得不辭官歸故裏。太守更加好奇,問他宿世究竟有何因緣。

  趙志清說,我前生是某大法師的弟子,在他座下聽經修行,大法師有定力有神通。我二十六歲那年病得很重,臨終之際,法師告訴我說:“你的道力還不夠堅固,這次死後就會墮入紅塵。由于你未曾修大福業,所以也不會登科甲之榜。事業的顛峰最多就是以孝廉之名,當個縣令。但最多也只能當叁年,多當一天就會大禍臨頭。如果你能急流勇退,入山再來修行的話,或許還可以見到我。”師父把話說完之後,我就死了。

  我死後,從進入母胎一直到出胎,神智一直都很清醒,沒有迷失過,師父說的話也都一一應驗。現在叁年的任期到了,我決定要入山修行去了。太守勉勵他一番之後,指定他暫住李灌溪那兒,沒有馬上放他走。不久之後,就有個姓劉的補了他的缺。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有盜賊來破他所住的縣城,結果全家都被殺死。

  朱綱魂遊冥府論前世判事

  嘉定一老儒名朱綱。平生方正不苟。頗信佛老。忽一日。見二冥使來請。便相隨前行。至一大宮殿。知爲冥府。少傾閻君打鼓升殿。司門者報雲。東昌府知府進。朱君聽是知府。心遂不驚。

  上至階。閻君下座相揖。賓主坐定。閻君曰。公在任時。判許昌弑母一案。得無過當。

  朱君一聞此言。前世境事。忽然現前。對曰。許昌實不曾弑母。毒殺其母者。惡妻也。許昌外歸。一知消耗。即當黜妻首官正罪。方是孝子。乃以情愛難割。含糊隱忍。猶同枕席。是雖不親弑母。而以春秋許世子不嘗藥。趙盾不越境例斷之。是與于弑母之甚者也。斷曰弑母。誰曰不宜。

  閻君首肯曰。公言甚當。乃揖令下階。敕引遍視地府。方送回陽。朱君由此長齋修行。杜絕世事。

  嘉定縣宿儒朱綱,平生爲人非常正直,一點也不苟且,相信佛法及老莊之學。有一天,忽然有兩個陰間的使者來請,他就隨他們前往,到了地府的大宮殿。不久閻羅王就打鼓升殿,管大門進出的人報告閻王說,東昌府的知府進見。朱綱一聽自己的身份是知府,心裏就不再驚慌。

  上了階梯之後,閻王下座與他相揖讓,然後賓主坐定。閻王問他說:“你在東昌府任內,判許昌弑母這件案子,是否過份了些?”

  朱綱一聽到這話M前世的情境,忽然就現在眼前。他回答說,許昌確實不曾弑母。下毒殺他母親的,是惡劣的妻子。不過許昌從外面回來,一聽到這個消息惡耗,應當立即與妻子離婚,並到官府自首,以定妻子之罪,才是個孝子所應當做之事。結果他卻以對妻子的情愛難割舍,而含糊隱藏忍耐,還與殺母之妻同床共枕。雖然他並未親自弑母,然而以春秋所記載的許世之子不嘗藥,趙盾的亡不越境的例子來斷案,那就更超過弑母之罪了。因此我判斷他弑母,有誰能說不適宜。

  閻王聽後點頭說:“你說得非常適當。”于是兩人相揖而別,閻王還令部屬帶朱綱到地府各處去參觀之後,才送他回陽間。朱綱從此以後,長齋修行,不再過問世間之事。

  隱圓師以禮忏放食消解夙冤

  江北僧隱圓。參學天甯。某年六月暴亡。母在泰州。報到膚已黏席矣。將殓複蘇。細言前世。曾作令某縣。自侵庫銀。嫁禍庫吏。複計殺之以滅口。吏恨極訟之閻君。追攝對理。

  冥君勸庫吏雲。彼既出家爲僧。汝決意報複。何如以法力超薦汝乎。隱圓承旨。遂立願叁年。日禮千佛忏。夜放蒙山。以釋夙恨。吏首肯。遂得回生。

  因乞一冥使引遊地府。到一大會處。榜曰補經堂。中有數百僧道。乘光誦經。須臾複暗。隱圓問何處所。冥使曰。此陽間僧道。包攬施主藏經。雖得財而經未誦。故在此補也。

  又問。傾刻即暗何也。答曰。以業力深厚。不許便使補完。故遲久光現。現而即收。使久處黑獄也。

  隱圓回生叁年酬願畢。複參學靈隱焉。

  隱圓是江北的僧人,他在天甯寺參學的時候,某年六月突然死亡。他的母親在泰州,等把屍體運回家時,皮膚都已經黏在草席上了。將要入殓之時,隱圓卻醒了過來,細述前生之事。他說,前世他曾是某縣的縣令,自己盜用了公款,卻嫁禍于管庫銀的庫吏。不僅如此,他還設計殺害庫吏,以便滅口。庫吏死了之後恨極了,于是就到閻王爺那兒去告狀,因此把他的魂攝到陰間來相對理論。

  閻王爺就勸庫吏說:“他都已經出家做和尚了,你決意要報複的話,不如叫他用法力超薦你,豈不是更好?”隱圓就順著冥君的旨意,發願叁年,每天白天禮千佛忏,晚上放蒙山,以超度庫吏,解除夙世之恨。庫吏聽後點頭答應,于是隱圓得以回生人間。

  回陽間之前,隱圓請求一位冥使帶他遊地府。他們到了一個大廳堂,扁額上寫著補經堂叁字,裏面有幾百位僧人及道士。他們趁著亮光在誦經,然而不一會兒,廳堂就暗了。隱圓問這是什麼地方。冥使說,這些人在陽間時,是包攬施主誦經典做功德的僧人和道士。不過他們在拿了施主的錢財之後,卻未如約誦經,因此在這兒補誦。

  隱圓又問,爲什麼一下子就暗了呢?冥使回答說,因爲他們業力深厚,所以不讓他們一下子就補誦完,因此要隔很久之後,才會有須臾的光出現。光一現馬上就收,要讓他們長久待在黑暗的牢獄之中。

  隱圓回到人間,叁年之內把欠債還清之後,又到靈隱寺來參學。

  王建以誤攝回生親述冥事

  吳門王建。素行謹節。忽一日。無疾晝死。隨青衣至冥府。閻君鞫勘。系是誤攝。所應攝者。乃山東王建也。建由是得生。

  出冥殿。見地獄黑焰蔽空。嗥叫聲如雷吼。叁老僧跏趺大樹巅。每獄人痛聲騰沸。以淨水灑之。聲即停寢。建近前詢之。則觀音普賢地藏叁大士也。

  建與報國茂林律師素相識。見亦在冥府。袈裟杖錫如平時。

  住在吳門的王建,平素爲人謹慎而有節守。有一天白天時,沒有生病突然就死了。他的神識就隨著穿青衣的人到了地府。閻王爺審問勘驗之下,才知道捉錯人。應該是捉山東的王建,于是吳門的王建得以重生。

  出了地府的大殿,王建見到地獄冒出來的黑煙,把天空都遮蔽住了,號叫的聲音如雷聲之鳴吼。他又見到有叁位老和尚,坐在大樹的頂端。每當地獄的衆生,痛苦的聲音沸騰時,他們就向下灑淨水,這時痛苦的聲音就會止息。王建向前詢問,才知道叁位和尚原來是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及地藏菩薩。

  王建平常和報國寺的茂林律師認識,這次也見到他在地府中,和平常一樣身披袈裟,手執錫杖。

  周秀才以卻暗中財立登科第

  明中葉有周秀才諱某。素方正。家極貧。賃婁門韓家潭子屋一間。拆舊竈。竈底方磚下。得二元寶。妻大喜。周君曰。此不義財也。豈可得乎。

  取筆書銀面雲。若是我的財。須是明白來。竟袖至胥門外。登渡船。擲之中流而返。

  舟子親見。立呼漁翁投之摸之。漁翁藏銀別處。詐言不見。二人大哄。訟之太守。太守欲加刑。二人吐實。乃押漁翁。立取銀至。見面有字。命貯庫。

  是秋鄉試。周公竟中。舊例本府小鹿鳴宴。每舉子有牌坊。銀百金置面前。書字銀二笏。恰在周君前。衆共驚異。後成進士。

  明朝中葉有位周秀才,人很剛正,家庭貧困至極,租住婁門韓家在潭子地方的一間屋子。有一天他們拆開舊的竈,結果在竈臺的方磚下面,得到了兩個元寶。他的妻子大喜過望,周秀才則說:“這是不義之財,怎麼能拿呢。”

  于是他就拿筆在銀子上寫道:“如果真是屬于我的財寶,必須是明明白白獲得的。”寫完之後,他就把兩個元寶放在衣袖內,到胥門外登上渡船,當船開到河中央時,他就把元寶擲到水中,然後回家。

  船夫見到他這麼做之後,就趕緊叫漁翁投網去撈摸。漁翁摸到元寶後,就藏了起來,騙船夫說沒撈到,于是兩人起了大爭執,告到太守處。太守問他們不得要領,就說要用刑,兩人才吐露實情。因此就押解漁翁到藏銀的地方,把元寶拿出來。太守見到元寶上有字,就命令收進庫房。

  那年秋天鄉試,周秀才榜上有名。按照慣例,當地的縣府要舉行小鹿鳴宴。每個舉人的前面都有名牌,及銀兩百金。而那兩個寫了字的元寶,恰好就在周君的面前。衆人得知原委,都很驚歎。周君後來又中了進士。

  魏應之退念開齋卒致缢死…

《現果隨錄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善女人往生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