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得干脆俐落。不过从直指悟入的,也有前提,一是平时认真修法,对一切妄想、执著都作空华观,使常与无住心态相应;二是常亲近明师益友,相机点化,抽钉拔楔,助使悟入,譬如有人辛苦远行,已近宝所,却不得其门而入,经人指示、推进,便得入门。所以六祖说:“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若一时未遇明眼人,也可取楞严经、楞伽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来作印证。
另外,直指悟性必须脚跟点地,经得起考验。如大寂禅师听到大梅悟后住山,便派侍者去问:“和尚见马大师时,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大师向我说“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侍者说:“马大师近日佛法又不同了,现在他说“非心非佛”了”。大梅却说:“这老汉惑乱人,没有了日,让他去“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听到后欢喜地说:“梅子熟了!”但唐时宰相于迪的情况便有所不同。当他问紫玉禅师:“怎样才是佛?”时,紫玉召唤说:“大夫!”于迪应诺。紫玉便说:“即此是,无别物。”于迪似有所悟。而当药山惟俨禅师用“可惜于迪相公埋向紫玉山中了也。”这句话试他时,于迪便自生怀疑,不敢承当,又转问药山禅师:“怎样才是佛?”说明他以前所悟,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直指悟性,必须脚踏实地,最忌似是而非。
问:有人说:明心见性后,生死便了,对吗?
答: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像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转。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这样看来,明心见性,彻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关头仍难透脱,是吗?
答:不!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向!
问:有人在各种修持中,见光见佛,或类似发神通、发特异功能……等等,应该怎样看待?
答:要知道学佛的真正目的在于断除我法二执,开发本具智能,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虽然在修学禅定或藏密气功等过程中,有一些调身、调息的方法,不仅有防止襌病,促使长寿健康的作用,而且有发种种特异功能的效应,但这不过是修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佛法要领是无念、无相、无住。金刚经是“为发最上乘者说”,却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说得这样斩钉截铁,还疑什么?我们凡夫的心理,都求有所得,若无所得,就感到失望。这不仅是多生著相、贪得病根在作怪,也正是不明无相、无住的佛性所致。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而不少人却希求见光见佛,追慕神奇,从而走邪入魔的也大有人在。这样学佛,岂不可叹!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五祖也因此指示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当知神通有报得的、依得的(依靠外力)、修得的(如外道也能发五种神通)、证得的(如阿罗汉,见思烦恼已断,六通齐发)种种不同。真正所谓神通,是由修而证。心神通达,由体起用,由我达彼,是人人本有的潜在功能,只因为情欲所蔽,障碍不通,有体而不能起用。一般人不了解神通的本质,就以变幻为神通,实际上是幻境、幻觉和幻术罢了。我们无始以来,识情缠缚、无明作主,如同流寇,出入六道。现能悟证佛性,在一切境缘上勤于转化,不黏不滞,不染不著,刹那间转有为空,革凡成圣,不变随缘,逍遥自在;证知自性广大圆明,万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这正是难能可贵的极大神通;这时一切尘劳妄想转成自心的全体大用,用而无住,念而不著,正像流寇已受招抚,全听自性指挥,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再为患。六祖惠能大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又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又从前庞居士说:“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可见道在寻常日用之中,只要悟性后时时打磨,力化五欲——财、色、名、食、睡,勤去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六通齐发,大用现前。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且看历来祖师大德从不以神通化导学人,如莲池大师就曾力斥弟子中著于神通的人,以免偏离学佛的正确宗旨。从前百丈禅师大弟子黄檗,二十岁时游天台,遇一出家人,目射寒光,认为是有道之人,便和他同行。到了溪边,正值涧水暴涨,无法过渡。这人就以草笠浮在水面,牵黄檗禅师同渡。师说:“您自己渡吧。”这人便牵衣踏波,如履平地。师就说:“我原来认为您是有道之士,原来是玩神通的。”从此与这人分离。还有唐朝代宗时,印度来一位比丘,叫大耳三藏,自称有他心通,代宗请南阳慧忠国师勘验。师问:“听说你有他心通是吗?”三藏说:“不敢。”师问:“你知即今老僧在什么处?”“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到四川看龙舟竞赛?”师又问:“现在老僧在什么处?”“和尚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到天津桥上看弄猢狲?”过了一会儿,师冥心绝想,又问:“现在老僧在什么处?”三藏便瞠目结舌,无话可答。师便呵斥他:“你这个野狐禅,神通在什么处?”这是因为大耳三藏卖弄神通,所以被国师训斥。因此敬请学佛同道老老实实,持戒修行,观心、念佛,切莫执取幻相,追求神奇,播弄精魂,自误误人。
《有关佛性答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