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關佛性答問▪P2

  ..續本文上一頁來得幹脆俐落。不過從直指悟入的,也有前提,一是平時認真修法,對一切妄想、執著都作空華觀,使常與無住心態相應;二是常親近明師益友,相機點化,抽釘拔楔,助使悟入,譬如有人辛苦遠行,已近寶所,卻不得其門而入,經人指示、推進,便得入門。所以六祖說:“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若一時未遇明眼人,也可取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來作印證。

  另外,直指悟性必須腳跟點地,經得起考驗。如大寂禅師聽到大梅悟後住山,便派侍者去問:“和尚見馬大師時,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大師向我說“即心即佛”,我便向這裏住。”侍者說:“馬大師近日佛法又不同了,現在他說“非心非佛”了”。大梅卻說:“這老漢惑亂人,沒有了日,讓他去“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聽到後歡喜地說:“梅子熟了!”但唐時宰相于迪的情況便有所不同。當他問紫玉禅師:“怎樣才是佛?”時,紫玉召喚說:“大夫!”于迪應諾。紫玉便說:“即此是,無別物。”于迪似有所悟。而當藥山惟俨禅師用“可惜于迪相公埋向紫玉山中了也。”這句話試他時,于迪便自生懷疑,不敢承當,又轉問藥山禅師:“怎樣才是佛?”說明他以前所悟,是經不起考驗的。所以直指悟性,必須腳踏實地,最忌似是而非。

  問:有人說:明心見性後,生死便了,對嗎?

  答:明心見性的人,離了生死尚遠,正像上面所說,暗室的電燈,雖已開亮,垃圾尚待清掃,不能認爲開電燈等于掃清了垃圾;也不能認爲垃圾未清,就說電燈沒有開。有些人雖已開悟見性,只因習染深厚,一時不能淨盡,遇個別境界當前,未能不動此心,但並不妨礙其已開正眼,自能不失覺照,知其虛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滯執著,留連忘返。譬如有線風筝,雖在空中飄蕩,卻有一線牽住。只要假以歲月,勤加打掃,習染分分化,佛性分分顯,畢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見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圓澤和尚,曾與李源友善,有一天他們相約去朝禮峨嵋山,圓澤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荊州。最後圓澤和尚同意從荊州方向前去,當船到南浦,看見一婦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驚問其故,他說:“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開這婦人。因爲她已懷身孕,正待我爲子,不逢則已,現既相遇,實難避免。”他約李在叁日後相見,以一笑爲信,並說“十叁年後,杭州天竺寺外,當再與公相見。”圓澤和尚當晚入寂。過了叁日,到婦人家探望,果生一兒,並對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來龍去脈向家裏人講清。十叁年後,李源自洛陽到杭州,以赴前約,在葛洪井畔聽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叁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說:“澤公健否?”牧童說:“您真是誠信君子!但我世緣未盡,未能親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後自可再見。”大家看!圓澤和尚已知過去未來,得了宿命通,在生死關頭仍然不能打破,這正說明僅僅開悟見性,而見思煩惑未盡,還是不免隨業流轉呀!此外,草堂青禅師轉世爲曾魯公,五祖戒禅師轉世爲蘇東坡,曆史上一直流轉。這幾位禅師都是宗門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脫,依舊生死輪回,實值得人們深思!

  問:這樣看來,明心見性,徹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關頭仍難透脫,是嗎?

  答:不!人們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體,這是學佛的根本。所以菩薩六度萬行,都以般若爲先導,若無般若,五度莫非世間有漏善法,不名爲度。但衆生根性千差萬別,故佛隨機施教,開示了無量法門。在無量法門中,學人必須自諒根性,擇一專修。總的說來,專仗自力爲難,兼仗他力爲易。例如淨土法門就是稱爲叁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別法門,也是普濟一切含靈的大總持法門,這是許多往聖先賢——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蓮池、蕅益、徹悟、印光等諸大祖師所走過的道路,他們爲我們作出了光輝榜樣。總結上面所說,“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實是我們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出離無盡無邊苦海的正確航向!

  問:有人在各種修持中,見光見佛,或類似發神通、發特異功能……等等,應該怎樣看待?

  答:要知道學佛的真正目的在于斷除我法二執,開發本具智能,解脫生死流轉,成就無上菩提。雖然在修學禅定或藏密氣功等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息的方法,不僅有防止襌病,促使長壽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發種種特異功能的效應,但這不過是修禅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産品。佛法要領是無念、無相、無住。金剛經是“爲發最上乘者說”,卻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得這樣斬釘截鐵,還疑什麼?我們凡夫的心理,都求有所得,若無所得,就感到失望。這不僅是多生著相、貪得病根在作怪,也正是不明無相、無住的佛性所致。心經說:“無智亦無得。”而不少人卻希求見光見佛,追慕神奇,從而走邪入魔的也大有人在。這樣學佛,豈不可歎!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五祖也因此指示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當知神通有報得的、依得的(依靠外力)、修得的(如外道也能發五種神通)、證得的(如阿羅漢,見思煩惱已斷,六通齊發)種種不同。真正所謂神通,是由修而證。心神通達,由體起用,由我達彼,是人人本有的潛在功能,只因爲情欲所蔽,障礙不通,有體而不能起用。一般人不了解神通的本質,就以變幻爲神通,實際上是幻境、幻覺和幻術罷了。我們無始以來,識情纏縛、無明作主,如同流寇,出入六道。現能悟證佛性,在一切境緣上勤于轉化,不黏不滯,不染不著,刹那間轉有爲空,革凡成聖,不變隨緣,逍遙自在;證知自性廣大圓明,萬世古今不離當念,十方刹土不隔毫端,這正是難能可貴的極大神通;這時一切塵勞妄想轉成自心的全體大用,用而無住,念而不著,正像流寇已受招撫,全聽自性指揮,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不再爲患。六祖惠能大師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又說:“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又從前龐居士說:“神通與妙用,運水與搬柴。”可見道在尋常日用之中,只要悟性後時時打磨,力化五欲——財、色、名、食、睡,勤去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一旦時機成熟,自然六通齊發,大用現前。永嘉大師證道歌說:“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且看曆來祖師大德從不以神通化導學人,如蓮池大師就曾力斥弟子中著于神通的人,以免偏離學佛的正確宗旨。從前百丈禅師大弟子黃檗,二十歲時遊天臺,遇一出家人,目射寒光,認爲是有道之人,便和他同行。到了溪邊,正值澗水暴漲,無法過渡。這人就以草笠浮在水面,牽黃檗禅師同渡。師說:“您自己渡吧。”這人便牽衣踏波,如履平地。師就說:“我原來認爲您是有道之士,原來是玩神通的。”從此與這人分離。還有唐朝代宗時,印度來一位比丘,叫大耳叁藏,自稱有他心通,代宗請南陽慧忠國師勘驗。師問:“聽說你有他心通是嗎?”叁藏說:“不敢。”師問:“你知即今老僧在什麼處?”“和尚是一國之師,爲什麼到四川看龍舟競賽?”師又問:“現在老僧在什麼處?”“和尚是一國之師,爲什麼到天津橋上看弄猢狲?”過了一會兒,師冥心絕想,又問:“現在老僧在什麼處?”叁藏便瞠目結舌,無話可答。師便呵斥他:“你這個野狐禅,神通在什麼處?”這是因爲大耳叁藏賣弄神通,所以被國師訓斥。因此敬請學佛同道老老實實,持戒修行,觀心、念佛,切莫執取幻相,追求神奇,播弄精魂,自誤誤人。

  

  

《有關佛性答問》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海拾趣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