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的憍陈如等五人,是最初得度的弟子。世尊一叫“善来”,弟子就自然胡须和头发都掉了,袈裟自然上身,立刻得到戒体。这都是由于夙世善根利之故,所以能够自然就一切都合乎法度。
后来弟子根机和品性稍差,不能叫一声“来得好”就得度。于是就要讲三句话来受戒,这三句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完三句话之后,当下就能得到戒体。
后来,人的根器又更拙劣了,根机和因缘都变差,不可以讲三皈依就得度。于是就有了白四羯磨的受戒法,就是明白宣讲一次,再三问是否受持。
羯磨是梵语,我们翻成业或辨事。因为能分辨僧众不得作及必须作之二事及一切法事故。大致上是以本国的咒法及心业的力量来秉受戒法,以达成超凡入圣的地位。
白四羯磨要设置坛场,由十位清净僧来主持。坛上要摆设佛像及天神星之像,这些像每一种都具有特定的含意。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所受的戒,也就是所谓的声闻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的五篇七聚,讲的是犯罪的轻重规定,跟世间政府制定的刑罚一样。譬如世间有五刑的设置,古时是在罪人前额刺字染成黑色、割鼻子、割脚、割生殖器及死刑。现在宋朝则是鞭打、杖打、入牢劳作、流放远处及死刑。
如果以佛教来推演的话,三皇、五帝、周公、孔子等人的依循古代文籍,来制定设立法条之举,可看出他们都是大权示化的菩萨,因为这实在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所能做得到的。也是过去的古佛,流通下来的教法,世世代代遵循的缘故。
如今佛法里的戒律,也就是佛门里的家训。如来教诫诸弟子,若是有过失的话,应该要遵照一定的方法来调治,因此律里面有六十三条治罚之法。所以比丘必须要非律勿视、非律勿听、非律勿言、非律勿行。因此国家如果没有礼仪规范和刑赏罚则的话,是没有办法治理天下的。僧团如果没有戒律的话,如何能统领众人呢。
以前迦叶问佛说:“佛法什么时候会灭?”佛陀回答说:“只要是不讲戒律的地方,佛法就会灭亡。”
论著里面说:“戒律就是佛法的寿命。”又说:“我其实并没有灭度,我每半个月就会来一趟,因为戒法还在的缘故。”所以我们知道,佛法得以住持,僧团得以维持纲纪,戒律是大功臣。
戒经五篇,第一篇讲四重戒,就是波罗夷,我们翻成弃。因为犯了四重戒,就永远被舍弃于佛法的大海之外,不能够成为清净僧,以法为食了。
四重戒是淫盗杀妄,好比四棵树,是戒律的根本。而下面的四篇,都是枝叶。犯此四罪,也被比喻成断了头。因为不再有佛法的寿命,而永远断绝证圣果之分。虽然佛教里也允许破戒僧行忏罪法,但是座位是在僧人的后面,地位和沙弥一样。
第二篇有十三条僧伽婆尸沙,我们翻成残。意思是说,犯了这篇所说的罪过,隐藏一天不说,就要对治一天。隐藏一个月,就要对治一个月。所谓在僧众前发露罪过,不再隐藏,作法对治之后,就可以脱出罪障。羯磨时,要由二十位清净僧来行法,一直行到全部清净为止。如有残余之罪,可由清净僧除灭,这就叫僧残。
第三篇有一百二十条的波逸提,我们翻成堕。这篇是说僧众因为财物而生贪染之心。在饮食、居住、娱乐方面,一般人大多喜欢,因此容易犯此罪,结果会堕落烧煮覆障地狱。
第四篇有四条波罗提提舍尼,我们翻成向他悔过,也就是要对清净僧说所作的罪。犯这种罪是应该要讲出来的,不然的话,就会堕入泥犁地狱三亿六万岁之久。
第五篇有一百条突吉罗,我们叫做恶作,也就是检点在学的僧众威仪的条件,犯过的人,要对清净僧忏悔。
以上是五篇的大致内容。如果把其中的偷兰遮及恶说罪提出来说的话,就叫做七聚。
现今的比丘,登坛所受的,就是这个具足戒。五篇所列出的诸条,就是二百五十件应该制止的过恶。甚至有三千种比丘该具备的威仪,八万种戒律之行为。
其实在日常的每一项行为中,该断掉的过恶,何止这些呢,实在是有微尘数那么多的威仪行相,是比丘应当要谨慎守护的。原因何在?因为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情无情,每一个根尘,都能发得无作的戒体之故。
大智度论说:“戒律简单的总结,有八万四千种,广而言之,则像尘沙般无尽。”虽然制定这么多的戒法,然而并不出现前的三业。也就是身的戒、口的戒及意的戒。要知道这三样,就是戒律。所谓的五篇七聚,总而言之,就叫威德戒律。
佛陀从鹿苑开始弘法,一直到鹤林涅槃。临终前吩咐说:“在我灭度之后,你们要尊重珍惜恭敬对待此律藏,如同对待我一般。”
佛陀灭度之后,弟子做三藏的结集,当时分窟内及窟外两种,也就是根本二部。后来随时代的演变,又分成五部。现今南山律师所传的四分律,是五部之一,部主是昙无德大师。
持戒主要在能圆融,要能认识了达戒律的本体。何况戒律之学是属于事相上的,而心法却是讲究理性智慧的。因此如果没有戒律来约制身口意三业,勤力策动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话,如何能防御过失和灾患呢?
但是众生在迷惑、造业、苦报这三个恶性循环之中,妄想颠倒,没有办法守持戒律。大多数之人都崇尚虚浮,不务实修,放荡懒惰,好逸恶劳。若是没有这些缺点,而能严持戒律的话,则又必须能了达因缘所生法的道理才行。
也就是说,虽然严持戒律,但要知道恶业的自性,本来是空无的。既然如此,那么又那里有罪过呢?只不过是随因缘的变化,而显出善业与恶业,持戒与犯戒罢了。若是了达因缘生诸业的道理,才不会有所执著的偏一边,或著于有无之见。这就是中道的道理。
所以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的诸法,就是真空的道理,也是假名的意思,其实也就是中道。”
这一首偈语,下面的三句话,都是辅助之言,其实不出因缘这两个字。至于空假中的三观,天台教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说明,这儿就不谈了。
若是什么都不懂的持戒,不了解何谓观照之智慧的话,只能获得生天或做人的福报而已。最多也不过是小乘行人自己的修行而已。这都不叫做究竟解脱。
净名经上说:“佛法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由于有因缘,所以诸法生。其实无我、无造者、无受者。然而善恶之果报绝定有。”
举要言之,由于因缘的缘故,所以有诸法。而严持戒律的人,真能了达诸法空性的话,才叫做持戒,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说的尸波罗蜜。能了达法空,就不会堕落小乘,而能直接修成菩提之果位。
经典上又说:“如来所说的法,是不一定的。而一切的贤圣之人,由于修无为法的程度,而有层次上的差别。”
大智度论上说:“一切的有为法,有如梦幻泡影。”
有人说,既然心就是戒,何必假借他人而受呢?这种理论是不可取的,何以故?因为一切的众生,连只要会动会飞的,皆具有佛的本性,佛的理体。但是由于没有戒律的善行善念,而无法断除造恶业,于是就轮回生死之中,受无穷尽的果报,而无法解脱。
所以十方的诸佛,三世的圣人,乃至于阿弥陀佛的净土,其中的依报和正报,都是由发愿的心力而证到的。弥陀发了四十八誓愿之后,还须要完全凭借信愿行的力量,才能庄严极乐净土呀。
《为判府蒋枢密开讲要义白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