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的憍陳如等五人,是最初得度的弟子。世尊一叫“善來”,弟子就自然胡須和頭發都掉了,袈裟自然上身,立刻得到戒體。這都是由于夙世善根利之故,所以能夠自然就一切都合乎法度。
後來弟子根機和品性稍差,不能叫一聲“來得好”就得度。于是就要講叁句話來受戒,這叁句話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講完叁句話之後,當下就能得到戒體。
後來,人的根器又更拙劣了,根機和因緣都變差,不可以講叁皈依就得度。于是就有了白四羯磨的受戒法,就是明白宣講一次,再叁問是否受持。
羯磨是梵語,我們翻成業或辨事。因爲能分辨僧衆不得作及必須作之二事及一切法事故。大致上是以本國的咒法及心業的力量來秉受戒法,以達成超凡入聖的地位。
白四羯磨要設置壇場,由十位清淨僧來主持。壇上要擺設佛像及天神星之像,這些像每一種都具有特定的含意。這就是我們現在這些比丘所受的戒,也就是所謂的聲聞二百五十戒。
比丘戒的五篇七聚,講的是犯罪的輕重規定,跟世間政府製定的刑罰一樣。譬如世間有五刑的設置,古時是在罪人前額刺字染成黑色、割鼻子、割腳、割生殖器及死刑。現在宋朝則是鞭打、杖打、入牢勞作、流放遠處及死刑。
如果以佛教來推演的話,叁皇、五帝、周公、孔子等人的依循古代文籍,來製定設立法條之舉,可看出他們都是大權示化的菩薩,因爲這實在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所能做得到的。也是過去的古佛,流通下來的教法,世世代代遵循的緣故。
如今佛法裏的戒律,也就是佛門裏的家訓。如來教誡諸弟子,若是有過失的話,應該要遵照一定的方法來調治,因此律裏面有六十叁條治罰之法。所以比丘必須要非律勿視、非律勿聽、非律勿言、非律勿行。因此國家如果沒有禮儀規範和刑賞罰則的話,是沒有辦法治理天下的。僧團如果沒有戒律的話,如何能統領衆人呢。
以前迦葉問佛說:“佛法什麼時候會滅?”佛陀回答說:“只要是不講戒律的地方,佛法就會滅亡。”
論著裏面說:“戒律就是佛法的壽命。”又說:“我其實並沒有滅度,我每半個月就會來一趟,因爲戒法還在的緣故。”所以我們知道,佛法得以住持,僧團得以維持綱紀,戒律是大功臣。
戒經五篇,第一篇講四重戒,就是波羅夷,我們翻成棄。因爲犯了四重戒,就永遠被舍棄于佛法的大海之外,不能夠成爲清淨僧,以法爲食了。
四重戒是淫盜殺妄,好比四棵樹,是戒律的根本。而下面的四篇,都是枝葉。犯此四罪,也被比喻成斷了頭。因爲不再有佛法的壽命,而永遠斷絕證聖果之分。雖然佛教裏也允許破戒僧行忏罪法,但是座位是在僧人的後面,地位和沙彌一樣。
第二篇有十叁條僧伽婆屍沙,我們翻成殘。意思是說,犯了這篇所說的罪過,隱藏一天不說,就要對治一天。隱藏一個月,就要對治一個月。所謂在僧衆前發露罪過,不再隱藏,作法對治之後,就可以脫出罪障。羯磨時,要由二十位清淨僧來行法,一直行到全部清淨爲止。如有殘余之罪,可由清淨僧除滅,這就叫僧殘。
第叁篇有一百二十條的波逸提,我們翻成墮。這篇是說僧衆因爲財物而生貪染之心。在飲食、居住、娛樂方面,一般人大多喜歡,因此容易犯此罪,結果會墮落燒煮覆障地獄。
第四篇有四條波羅提提舍尼,我們翻成向他悔過,也就是要對清淨僧說所作的罪。犯這種罪是應該要講出來的,不然的話,就會墮入泥犁地獄叁億六萬歲之久。
第五篇有一百條突吉羅,我們叫做惡作,也就是檢點在學的僧衆威儀的條件,犯過的人,要對清淨僧忏悔。
以上是五篇的大致內容。如果把其中的偷蘭遮及惡說罪提出來說的話,就叫做七聚。
現今的比丘,登壇所受的,就是這個具足戒。五篇所列出的諸條,就是二百五十件應該製止的過惡。甚至有叁千種比丘該具備的威儀,八萬種戒律之行爲。
其實在日常的每一項行爲中,該斷掉的過惡,何止這些呢,實在是有微塵數那麼多的威儀行相,是比丘應當要謹慎守護的。原因何在?因爲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情無情,每一個根塵,都能發得無作的戒體之故。
大智度論說:“戒律簡單的總結,有八萬四千種,廣而言之,則像塵沙般無盡。”雖然製定這麼多的戒法,然而並不出現前的叁業。也就是身的戒、口的戒及意的戒。要知道這叁樣,就是戒律。所謂的五篇七聚,總而言之,就叫威德戒律。
佛陀從鹿苑開始弘法,一直到鶴林涅槃。臨終前吩咐說:“在我滅度之後,你們要尊重珍惜恭敬對待此律藏,如同對待我一般。”
佛陀滅度之後,弟子做叁藏的結集,當時分窟內及窟外兩種,也就是根本二部。後來隨時代的演變,又分成五部。現今南山律師所傳的四分律,是五部之一,部主是昙無德大師。
持戒主要在能圓融,要能認識了達戒律的本體。何況戒律之學是屬于事相上的,而心法卻是講究理性智慧的。因此如果沒有戒律來約製身口意叁業,勤力策動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話,如何能防禦過失和災患呢?
但是衆生在迷惑、造業、苦報這叁個惡性循環之中,妄想顛倒,沒有辦法守持戒律。大多數之人都崇尚虛浮,不務實修,放蕩懶惰,好逸惡勞。若是沒有這些缺點,而能嚴持戒律的話,則又必須能了達因緣所生法的道理才行。
也就是說,雖然嚴持戒律,但要知道惡業的自性,本來是空無的。既然如此,那麼又那裏有罪過呢?只不過是隨因緣的變化,而顯出善業與惡業,持戒與犯戒罷了。若是了達因緣生諸業的道理,才不會有所執著的偏一邊,或著于有無之見。這就是中道的道理。
所以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的諸法,就是真空的道理,也是假名的意思,其實也就是中道。”
這一首偈語,下面的叁句話,都是輔助之言,其實不出因緣這兩個字。至于空假中的叁觀,天臺教裏面都有很詳細的說明,這兒就不談了。
若是什麼都不懂的持戒,不了解何謂觀照之智慧的話,只能獲得生天或做人的福報而已。最多也不過是小乘行人自己的修行而已。這都不叫做究竟解脫。
淨名經上說:“佛法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由于有因緣,所以諸法生。其實無我、無造者、無受者。然而善惡之果報絕定有。”
舉要言之,由于因緣的緣故,所以有諸法。而嚴持戒律的人,真能了達諸法空性的話,才叫做持戒,也就是六度裏面所說的屍波羅蜜。能了達法空,就不會墮落小乘,而能直接修成菩提之果位。
經典上又說:“如來所說的法,是不一定的。而一切的賢聖之人,由于修無爲法的程度,而有層次上的差別。”
大智度論上說:“一切的有爲法,有如夢幻泡影。”
有人說,既然心就是戒,何必假借他人而受呢?這種理論是不可取的,何以故?因爲一切的衆生,連只要會動會飛的,皆具有佛的本性,佛的理體。但是由于沒有戒律的善行善念,而無法斷除造惡業,于是就輪回生死之中,受無窮盡的果報,而無法解脫。
所以十方的諸佛,叁世的聖人,乃至于阿彌陀佛的淨土,其中的依報和正報,都是由發願的心力而證到的。彌陀發了四十八誓願之後,還須要完全憑借信願行的力量,才能莊嚴極樂淨土呀。
《爲判府蔣樞密開講要義白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