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報記白話
(唐)吏部尚書唐臨撰
凡夫白話譯
采銀沙人
冀州擒奴
梁時一寒士
陸仁茜
崔浩
周武帝
冀州小兒
趙士亡女
潘果
王五戒
宋司馬文宣
宋王胡
隋皇甫兄弟
隋趙文若
唐趙文信
唐姜滕生
唐鹹陽婦人梁氏
唐傅弈
唐兖州人
唐李義琰
唐盧元禮
唐僧玄高侄兒
唐裴則男
唐路伯達
唐王懷智
唐夏侯均
唐王會師
唐李信
唐倪氏妻皇甫氏
采銀沙人
東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銀銅。出穴未畢。而穴崩。有一人在後。爲石塞門不得出。而無傷損。其穴崩處。有小穴不合。微見日光。此人自念終無出理。乃一心念佛。
其父聞子已壓。無處求屍。家又貧窭。無以追福。乃持粗飯一缽。往詣僧寺。請一人齋。衆僧多逐豐厚。莫肯爲食。父持飯大哭。有一僧愍之受請。食訖爲咒願。因別去。
是日中。其子在穴中。忽于小穴明處。見一沙門。從穴中入來。持一缽飯。以授此人。食訖便不複饑。唯端坐正念。
經十余年。齊文皇帝即位。于西山造涼殿。匠工除此崩石。乃見穴中人尚活。出之與歸。父母驚喜。遂阖家練行。
東魏末年,邺下地方的人,一起到西山的礦穴采掘銀銅。他們采完出穴之時,穴忽然崩塌。最後面的一個人,由于石頭塞門而出不來,不過幸好沒有受傷。塞住穴口的大巨石,只留了一點小縫隙,稍微能見到一點日光。這人想大概是出不去了,于是就一心念佛。
他的父親聽到兒子被巨石壓的消息,屍體無法挖出來。想到家境窮困,沒有能力爲兒子大作法會來追薦福業。最多只拿得出一碗粗飯,于是就帶了一缽粗飯到寺廟去,准備齋一位僧人。然而這些僧人都想得到豐厚的供養,因此沒有人肯吃他的飯。可憐這位父親拿著那缽飯哭了起來,這時有位僧人很憐憫他,就接受他的供養。僧人吃完飯後,就替這位父親施主誦咒祝願,之後就走了。
就在這同一天,在洞穴中的兒子,忽然見到穴口隙縫處,進來了一位沙門。沙門拿了一缽飯叫他吃,他吃了之後肚子就不再饑餓,從此就一直端坐修定。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
後來齊文皇帝即位,要在西山造一座涼殿。于是石匠就到崩穴處取這塊巨石,巨石移走之後,才發現穴內有人,而且還活著。于是石匠就帶他回家,他的父母驚喜異常,此後全家都修行。
冀州擒奴
北齊時有冀州人。從軍伐梁。戰敗見擒爲奴。其父母在鄉不知音問。謂已死爲追福。造塼浮圖。塼浮圖成設齋會。道俗數百人。
方坐盒聞叩門聲。主人父出視。見一僧形容甚雅。謂主人曰。乞齋食秝糜。可以布手巾裹之。並乞鞋一量。主人請留住食。僧不肯曰。欲早去。不暇坐食也。主人如其言。以新布裹糜。並鞋一量奉之。僧受而去。
是日齋時。主人子在江南澤中。爲其主牧牛。忽見一僧。手持糜一裹。及新鞋一量。至奴所問曰。亦思歸見父母乎。奴泣曰。無敢望也。
僧以與糜令坐食。食畢又與鞋令著之。而敷袈裟于地。令坐袈裟上。僧取袈裟四角。總把擎舉而揮之。可移二丈許。
著地。奴開視。不見僧及袈裟。而身已在其宅門外。入門見大衆方食。父母驚喜就問。具說由緣。視其巾內余糜及鞋。乃向奉僧者也。
鄉邑驚駭。競爲笃信。是日月六日也。因名所造浮圖。爲六日浮圖。浮圖今尚存。邑裏猶傳之矣。
北齊時有個冀州人,他從軍去攻打梁國,戰敗被俘虜成爲奴隸。他在家鄉的父母,由于很久都得不到他的音訊,以爲他已經戰死,于是就爲他追薦造福,蓋了一座磚塔。磚浮圖完成之日,就設齋會,有幾百位出家衆及在家衆來參加。
大家正坐著吃時,有叩門聲。主人的父親就出門去看,見到一位長相文雅的僧人。僧人向主人說:“要向你乞齋小米稀飯,用布手巾包裹著就可以。同時還要向你乞一雙鞋子。”主人留他進去吃。僧人不肯答應,僧人說:“我要早點去,沒空坐著吃。”于是主人就照著他的吩咐,用新的布包裹稀飯,並奉送他一雙鞋子。僧人接受之後就走了。
齋會那天,主人的兒子,正在江南的水澤中,替他的主人放牧牛只。忽然他見到一位僧人,手裏拿著布巾包裹的稀飯及一雙新鞋。僧人到奴隸的身邊問他說:“想不想回去看父母啊?”奴隸哭泣說:“我實在不敢懷抱任何希望。”
僧人就叫他坐下來吃粥,吃完後,又叫他把新鞋穿上。于是僧人就把袈裟鋪在地上,叫他坐在袈裟上。然後僧人捉住袈裟的四角,把他擎舉起來揮舞,有二丈多高。
等著地之後,奴隸張眼開視,僧人及袈裟都不見了,而自己卻已身在家宅門外。他入門之後,見到大衆還在吃飯。父母見到他驚喜不已,忙問因緣,他把經過情形都講了,再看布巾內剩下的粥及腳上的鞋,正是父親送給僧人的。
鄉邑的人都很驚駭整件事情,大家都因此而爭著信佛教。當天是該月的初六,所以就把所造的浮圖,叫做六日浮圖。現在這座浮圖還在,而該邑的人,還在流傳著這個故事。
梁時一寒士
梁武帝微時。識一寒士。及即位遊于苑中。見牽舟。帝問之。尚貧賤如故。敕曰。明日可上谒。吾當與汝縣令。
此人奉敕而往會。故不得見。頻往遇有事。終不得通。自怪之。以問沙門寶志。志方爲大衆講經。聽者數千人。寒士不得進。
寶志謂衆曰。有人欲來見問。請開道內之。衆人乃爲開。此人進未至。寶志迎謂曰。君爲不得縣令來問耶。終不得矣。但受虛恩耳。
過去帝爲齋主。君書其疏許施錢五百。而竟不與。是故今日但蒙許官。終不得也。
此人聞之終去。帝亦更不求之。
梁武帝尚未顯貴的時候,曾經認識一個貧困的人。等到他當上皇帝之後,有一天在苑裏遊玩,見到那人在岸上牽舟。粱武帝就問他近況如何,才知道他還是和以前一樣貧賤。于是梁武帝就說:“明天來谒見我,我給你當個縣令。”
這人就奉皇帝的命令去觐見,但卻見不到。他又去了好幾次,總是無法通報。他覺得很奇怪,就想要請問沙門寶志。當時寶志和尚正在爲大衆講經,有幾千人在聽,因此他根本無法近前去問。
寶志和尚告訴衆人說:“有人有問題想來問我,請大家開道讓他過來。”于是大家就讓出一條通道。他走向志公,志公也迎向他的時候說:“你是不是想問爲什麼當不上縣令呀?最後還是當不上的,只是得到一個虛假的口頭承諾而已。
“過去世的時候,當今皇帝當齋主時,你在功德簿上寫布施五百錢,結果竟不給。因此今日也只能獲得皇上口頭給你官做,而最後還是做不成。”
這人聽了這段因緣之後,就不再去找梁武帝,而粱武帝也沒有再找他。
陸仁茜
陸仁茜者。趙郡邯鄲人也。少有經學。不信鬼神。常欲試有無。就思人學之。十余年不能得見。後徙家向縣。
于路見一人。如大官。衣冠甚偉。乘好馬。從五十余騎。視仁茜而不言。後數見之亦如此。經十年。凡數十相見。後忽駐馬呼茜曰。比頻見君。情相眷慕。願與君交遊。
茜即拜之。問公何人也。答吾是鬼耳。姓成名景。本弘農人。西晉時爲別駕。今任臨胡國長吏。
仁茜問其國何在。王何姓名。
答曰。黃河以北總爲臨胡國。國都在樓煩西北州碛是也。其王是故趙武靈王。今統此國。總受太山攝。每月各使上相朝于太山。是以數來過此。與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令君預知禍難。而先避之。可免橫死。唯死生之命。與大禍福之報。不能移動耳。
茜從之。景因命其從騎常掌事。以是贈之。遣隨茜行。有事令先報之。即爾所不知。當來告我。于是便別。掌事恒隨逐如從者。頃有所問。無不先知。
時大業初。江陵岑之象爲邯鄲令。子文本年未弱冠。之象請仁茜于家。教文本書。茜以此事告文本。乃謂曰。
成長吏謂曰。我有一事。羞君不得道。既與君交。亦不能不告君。鬼神道中亦有食。然不能飽。苦饑。若得人食。便得一年飽。衆鬼多偷竊人食。我既貴重。不能偷之。從君請一餐。
茜既告文本。文本即爲具馔。備設珍羞。茜曰。鬼不欲入人屋。可于外邊張幕設席。陳酒食于上。文本如其言。至時,仁茜見景兩客來坐。從百余騎。既坐。文本向席再拜。謝以食之不精。亦傳景意辭謝。
初文本將設食。仁茜請有金帛以贈之。文本問是何等物。茜雲。鬼所用物。皆與人異。唯黃金及絹。爲得通用。然亦不如假者。以黃色塗大錫作金。以紙爲絹帛。最爲貴上。文本如言作之。
及景食畢。令其從騎更代坐食。文本以所作金錢絹贈之。景深喜謝曰。因陸生煩郎君供給。郎君頗欲知壽命乎。文本辭曰。不願知也。景辭而去。
數年後。仁茜遇病不甚困笃。而又不能起。月余日。茜問常掌事。掌事雲不知。便問長吏。長吏報雲。國內不知。後日因朝太山。爲消息相報。
至後月。長吏自來報雲。是君鄉人趙武。爲太山主簿。主簿一員阙。薦君爲此官。故爲文案經紀召君耳。案成者當死。
茜問計將安出。景雲。君壽應年六十余。今始四十。但以趙主簿橫征召耳。當爲君請之。
乃曰。趙主簿相問。陸兄昔與同學。恩情深重。今幸得爲太山主簿。適遇一主簿阙。府今擇人。吾已啓公。公許相用。兄既不得長生。會當有死。死遇際會。未必得官。何惜一二十年。苟貪生也。今文書已出。不可複止。願決作來意。無所疑也。
茜憂懼病愈笃。景謂茜曰。趙主簿必欲致君。君可自往太山。于府君陳訴。則可以免。
茜問。何由見府君。
景曰。鬼者可得見耳。往太山廟。東度一小嶺。嶺平地是其都所。君自當見之。
茜以告文本。文本爲具行裝束。數日。景又來告茜曰。文書欲成。君訴懼不可免。急作一佛像。彼文書自息。
茜告文本。以叁千錢爲畫一座像于寺西壁。既而景來告曰免矣。茜情不信佛。意尚疑之。因問景雲。佛法說有叁世因果。此爲虛實。答曰實。
茜曰。即如是。人死當分入六道。那得盡爲鬼。而趙武靈王及君。今尚爲鬼耶。
景曰。君縣內幾戶。…
《冥報記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