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15

  ..续本文上一页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该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

  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

  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第七、依华严经云:“宁于无量劫,具受一切苦,终不远如来,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见彼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财童子求善知识,诣功德云比丘所,白言:“大师云何修菩萨道,归普贤行也?”是时比丘告善财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谓念佛三昧门。何者?于此三昧门中,悉能睹见一切诸佛,及其眷属、严净佛刹,能令众生远离颠倒。念佛三昧门者,于微细境界中,见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诸劫不颠倒。念佛三昧门者,能起一切佛刹,无能坏者,普见诸佛,得三世不颠倒。”

  时功德云比丘,告善财言:“佛法深海,广大无边,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门。余妙境界,出过数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龙王经,时海龙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弥陀佛国,当修何行,得生彼土?”

  佛告龙王:“若欲生彼国者,当行八法,何等为八?一者、常念诸佛。二者、供养如来。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诸功德。五者、回愿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进。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龙王:“一切众生,具斯八法,常不离佛也。”问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离佛不?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说宝云经时,亦明十行具足,得生净土,常不离佛。时有除盖障菩萨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无阙,余之九行,悉名清净,勿致疑也。”

  又大树紧那罗王经云,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又经云,佛说菩萨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圣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剑树镬汤器,发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净土是见佛器。略举六门,余者不述。圣教既尔,行者愿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灯三昧经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诸根不乱动,心无迷惑与法合,得闻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三昧,摄念行于经行所,能见千亿诸如来,亦值无量恒沙佛。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三昧有种种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问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余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谓全不行余三昧也。第二问曰:若劝常修念佛三昧,与余三昧能有阶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胜相不可思议,此云何知?如摩诃衍中说云,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贪,不能除嗔痴。或有三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痴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贪嗔。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不能除过去、未来一切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无问现在、过去、未来,一切诸障悉皆除也。

  第三问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审亦能资益行者,使延年益寿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无三昧经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无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镜中,自见面上死相已现,不过七日。时有智者,教往问佛。佛时报言:“七日不虚,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难。”

  寻即依教系念,时至六日,即有二鬼来,耳闻其念佛之声,竟无能前进。还告阎罗王,阎罗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经中,有一长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梦见刹鬼索符来欲取之,不过十日。其人眠觉,惶怖非常。至明求觅相师占梦,师作卦兆云:“有刹鬼必欲相害,不过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诣佛求请,佛时报云:“若欲攘此,从今已去,专意念佛,持戒烧香,然灯悬缯旛盖,信向三宝,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专心信向,刹鬼到门,见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缘斯功德,寿满百年,死得生天。

  复有一长者,名曰执持,退戒还佛,现被恶鬼打之。第四问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对治诸障,唯招世报,亦能远感出世无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华严经十地品云:“始从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说入地加行道。”地满功德利己不住道,讫即皆结云:“是诸菩萨,虽修余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上妙乐具,供养三宝。”以斯文证得知,诸菩萨等,乃至上地,常学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无量行愿,满功德海,何况二乘凡夫,求生净土,不学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摄六度,通行通伴故。

  第四大门译:

  第四大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天竺佛国的三藏法师,及我国的诸大德,全都很透彻了解佛教,而他们都很赞叹并归向净土,所以现在就以他们作为榜样,而劝大家也归依净土。第二、根据观无量寿佛经及其余的诸大乘经,不管是凡夫或圣人的修行入道,都说念佛三昧是入门之要。第三、回答问题,以显示念佛者所获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议。

  第一、依据天竺佛国及我国大德的修行来学样。我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因此岂敢自作主张呢?不过由于我到处游历比较勘验之后,而能很恭敬的继承诸位老师的教诲,他们是:天竺国的大乘法师流支三藏。呵斥逃避名闻利养的大德,慧宠法师。平常讲论佛理,就能感应到证圣果的僧人来听讲的大德,道场法师。和光同尘而独自栖息,佛国及我国众生都仰慕的大德,昙鸾法师。禅定观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师。聪明有智慧又守戒的大德,齐朝上统。这六位大德,全都明照真俗二谛,是佛门的龙象。他们的志愿与修行都超越同伦,是古今都稀有的修行人。他们全都透彻了达大乘的宗旨,而也都赞叹归向净土,称净土是无上的要门。

  问:既然他们都赞叹归向净土,称为是无上要门,不知道这些大德,临终时可有什么灵应证明?

  答:都有事实根据,譬如昙鸾法师生前,经常修净土法门。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来呵斥法师说:“十方的佛国土全都是净土,法师为什么只独独注重西方净土,这岂不是起偏见吗?”

  法师回答说:“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浅薄短少的。尚未证入果位的话,念佛的力量必须要均等。犹如放置草粮引牛来,牛恒常必须要心心念念都在置草粮的器皿中。因此心念怎能放纵,而全无所归向呢?”

  虽然反对的人众说纷纭,而法师就是修净土法门。因此不管是出家或在家众,只要和法师有一面之缘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劝他们起信心。如果已经有了正信,就劝他们往生净土。所以当法师临命终时,佛寺附近的出家众及在家众,都见到院子里有旛盖及天花的映照,又闻到奇异的香味,还有音乐声来迎接法师往生。

  其余的诸位大德,在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征兆。他们的往生情形,也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说明诸经典,都说念佛三昧的殊胜,分八部分来讲,前面二部分说明一相三昧,后面六部分,从因缘的情形,来说明念佛三昧。

  第一、佛说华手经中,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三昧有二种,一种是一相三昧,一种是众相三昧。一相三昧就是,有菩萨听说有个世界,其中有如来正在说法。于是菩萨就想像此佛,出现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场中,正在修行成佛,或被大众围绕,正在转*轮。“这么想像时,就把六根都收摄,心一点也不驰走散乱,专心思念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而此菩萨,透彻知道如来之相及世界之相,都是没有的。如果菩萨经常如此观照,如此修行,心不离开此境界,这时候佛像就会现在眼前,而为菩萨说法。

  “此时菩萨就会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而听受佛陀所说之法,不管所说的法是深奥的或是浅显的,都会非常尊重。菩萨这时住在三昧之中,听闻佛说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坏的,听闻之后受持此法。菩萨从三昧起来之后,就能够为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众,演说此法。”

  佛陀告诉坚意菩萨说:“这就叫做菩萨入一相三昧之门。”

  第二、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到一行三昧的情形。

  当时文殊…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