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P15

  ..續本文上一頁昧者,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

  是故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觀經及余諸部,所修萬行,但能回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將爲要路,何者?審量聖教,有始終兩益。若欲生善起行,則普該諸度。若滅惡消災,則總治諸障。

  故下經雲:“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壽盡必生。”此名始益。言終益者,依觀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然彼國衆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陀,現在不滅,此即是其終時益也。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滅度,有睹不睹。勸後代審量,使沾遠益也。

  第五、依般舟經雲,時有跋陀和菩薩,于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系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啓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叁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第六、依大智度論,有叁番解釋。

  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爲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

  第二、有諸菩薩自雲:“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爲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

  第叁、有諸菩薩複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于惡道經無量劫。雖修余行,未能得出。後于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叁昧,其時即能並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第七、依華嚴經雲:“甯于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雲:“念佛叁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雲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于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叁昧門。何者?于此叁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刹,能令衆生遠離顛倒。念佛叁昧門者,于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叁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刹,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叁世不顛倒。”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叁昧門。余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龍王經,時海龍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當修何行,得生彼土?”

  佛告龍王:“若欲生彼國者,當行八法,何等爲八?一者、常念諸佛。二者、供養如來。叁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諸功德。五者、回願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進。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龍王:“一切衆生,具斯八法,常不離佛也。”問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離佛不?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說寶雲經時,亦明十行具足,得生淨土,常不離佛。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無阙,余之九行,悉名清淨,勿致疑也。”

  又大樹緊那羅王經雲,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爲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勸衆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叁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叁昧。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又經雲,佛說菩薩行法有叁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聖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镬湯器,發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略舉六門,余者不述。聖教既爾,行者願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燈叁昧經雲,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于是叁昧,攝念行于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值無量恒沙佛。第叁、問答解釋,顯念佛叁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

  第一問曰:今雲常修念佛叁昧,仍不行余叁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叁昧。但行念佛叁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余叁昧也。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叁昧,與余叁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叁昧勝相不可思議,此雲何知?如摩诃衍中說雲,諸余叁昧非不叁昧,何以故?或有叁昧,但能除貪,不能除嗔癡。或有叁昧,但能除嗔,不能除癡貪。或有叁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嗔。或有叁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叁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第叁問曰:念佛叁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叁昧經雲,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

  尋即依教系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雲:“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叁炎天。”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刹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雲:“有刹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

  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雲:“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缯旛蓋,信向叁寶,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刹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

  複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第四問曰:此念佛叁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雲:“始從初地,乃至十地,于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訖即皆結雲:“是諸菩薩,雖修余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叁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叁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

  第四大門譯:

  第四大門中,分叁部分來講。第一、天竺佛國的叁藏法師,及我國的諸大德,全都很透徹了解佛教,而他們都很贊歎並歸向淨土,所以現在就以他們作爲榜樣,而勸大家也歸依淨土。第二、根據觀無量壽佛經及其余的諸大乘經,不管是凡夫或聖人的修行入道,都說念佛叁昧是入門之要。第叁、回答問題,以顯示念佛者所獲得的功德利益之不可思議。

  第一、依據天竺佛國及我國大德的修行來學樣。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因此豈敢自作主張呢?不過由于我到處遊曆比較勘驗之後,而能很恭敬的繼承諸位老師的教誨,他們是:天竺國的大乘法師流支叁藏。呵斥逃避名聞利養的大德,慧寵法師。平常講論佛理,就能感應到證聖果的僧人來聽講的大德,道場法師。和光同塵而獨自棲息,佛國及我國衆生都仰慕的大德,昙鸾法師。禅定觀照工夫超群的大德,大海禅師。聰明有智慧又守戒的大德,齊朝上統。這六位大德,全都明照真俗二谛,是佛門的龍象。他們的志願與修行都超越同倫,是古今都稀有的修行人。他們全都透徹了達大乘的宗旨,而也都贊歎歸向淨土,稱淨土是無上的要門。

  問:既然他們都贊歎歸向淨土,稱爲是無上要門,不知道這些大德,臨終時可有什麼靈應證明?

  答:都有事實根據,譬如昙鸾法師生前,經常修淨土法門。而往往有一些世俗的人,來呵斥法師說:“十方的佛國土全都是淨土,法師爲什麼只獨獨注重西方淨土,這豈不是起偏見嗎?”

  法師回答說:“我既然是凡夫,智慧自是淺薄短少的。尚未證入果位的話,念佛的力量必須要均等。猶如放置草糧引牛來,牛恒常必須要心心念念都在置草糧的器皿中。因此心念怎能放縱,而全無所歸向呢?”

  雖然反對的人衆說紛纭,而法師就是修淨土法門。因此不管是出家或在家衆,只要和法師有一面之緣的,如果尚未正信佛法的,就勸他們起信心。如果已經有了正信,就勸他們往生淨土。所以當法師臨命終時,佛寺附近的出家衆及在家衆,都見到院子裏有旛蓋及天花的映照,又聞到奇異的香味,還有音樂聲來迎接法師往生。

  其余的諸位大德,在臨命終時,也都有祥瑞的征兆。他們的往生情形,也都是不可思議的。第二、說明諸經典,都說念佛叁昧的殊勝,分八部分來講,前面二部分說明一相叁昧,後面六部分,從因緣的情形,來說明念佛叁昧。

  第一、佛說華手經中,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叁昧有二種,一種是一相叁昧,一種是衆相叁昧。一相叁昧就是,有菩薩聽說有個世界,其中有如來正在說法。于是菩薩就想像此佛,出現在眼前,想像此佛或坐在道場中,正在修行成佛,或被大衆圍繞,正在轉*輪。“這麼想像時,就把六根都收攝,心一點也不馳走散亂,專心思念這一尊佛,不停的想像此情景。而此菩薩,透徹知道如來之相及世界之相,都是沒有的。如果菩薩經常如此觀照,如此修行,心不離開此境界,這時候佛像就會現在眼前,而爲菩薩說法。

  “此時菩薩就會深深的生起恭敬之心,而聽受佛陀所說之法,不管所說的法是深奧的或是淺顯的,都會非常尊重。菩薩這時住在叁昧之中,聽聞佛說諸法之相都是可以破壞的,聽聞之後受持此法。菩薩從叁昧起來之後,就能夠爲出家及在家的男女四衆,演說此法。”

  佛陀告訴堅意菩薩說:“這就叫做菩薩入一相叁昧之門。”

  第二、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到一行叁昧的情形。

  當時文殊…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見聞錄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