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14

  ..续本文上一页槃经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长,来数一劫之中,当过自己父母的人之数目,都还不够。又说,一劫之中,所饮母亲的奶水,比四大海水还多。又说,一劫之中,所死亡的身骨,犹如毗富罗山。如此久远劫以来,白白受生死,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凡夫之身,何曾思量此事而伤心感叹不已呢?

  第三个问题:你说久远劫来众生受身无数,这种说法是为了要使大家对世间起厌恶心,还是经典上有证明?

  答:经典上都有证明的,譬如法华经上说:“过去世不可说那么久远的大劫之时,有佛出现世间,叫做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说法,来教化众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之后的时间,久远到数也数不完。”为什么?经上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为粉墨,佛说,有人飞越过一千个佛国土,才撒下一点如微尘般大小的粉墨,如此展转飞越无数国土,把粉墨全都撒光。佛陀说:“此人所经过的国土,不管是撒粉墨的,还是没有撒粉墨的。把这些国土的土地,全都又磨成微尘,以一微尘当一劫来算,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到今天的时间,还超过这些微尘的数目。而今天在会中听法的众生,都是当时十六王子座下,听受教法的弟子。”所以经上又说:“由于这个本来因缘之故,所以要为大家讲法华经。”涅槃经又说:“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贫人,这二个人,互相来往。”所说的王子,就是如今的释迦如来,也就是当时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说的贫人,就是涅槃会上的众生。

  第四个问题:这些众生,久远劫来生死流转不已,他们在三界之中,大多投生那一道呢?

  答:虽然说是在六道中流转,不过大多是在三恶道中受身。譬如经上说:“在虚空之中,取方圆八个手肘的面积,从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顶点,在此面积之内,所有可以见得到的众生,就比三千大千世界人类及诸天的众生还要多。”所以可以得知,恶道的众生多,为何如此?因为恶法容易生起,而善心甚难生起之故。看看现在的众生,富贵中的人,就只知道放逸、破戒,而天上的众生,又大多耽著逸乐。所以经上说:“众生在六道中流转,经常以三恶道为家。”做人或生天,只是暂时停留,马上就会离开,所以叫做客居之舍。大庄严论中,劝告一切的众生,必须要常常当下收摄心念,偈语中说:“壮盛年岁及没有灾患的年头,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的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修观察,以断除五欲的念头。这样精进勤力修习心念的人,临终时就不会起悔恨之心。专心收摄心念,不起错误杂乱之念,有智慧的人勤力摄心,临终的时候意识就不会散乱。如果不专心修习的话,临终一定会心意散乱的。那时心如果散乱的话,犹如用齿磨来调伏马,这样临当战斗之时,马只会回旋而不会向前直行。”

  第五个问题:一切的众生都具有佛性,久远劫来,也应该遇见很多佛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生死中轮回,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经上说,因为众生不依照二种殊胜的法门,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那二种殊胜法门?一种是圣道,一种是往生净土。圣道法门,现在的人是很难证得的,一方面是由于佛陀涅槃已经很久远了,一方面是因为佛理甚深奥,佛义甚玄微之故。所以大集月藏经中说:“在我涅槃之后的末法时期,虽然有亿亿的众生修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证得道果。”现在正是末法时期的五浊恶世之中,因此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无量寿经说:“如果有众生,即使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一切的众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说修大乘的人,连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连修小乘的人,连见谛道证初果、二果,乃至于三果的断五下分结,罗汉的除五上分结,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都没有一个人有分的。纵然是生人间或生天的果报,也都必须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获得此果报,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于造罪恶的行为,则像暴风快雨般。所以诸佛大慈悲,劝众生归向净土。即使这辈子造作恶业,只要能经常一心一意精进的念佛,一切的障碍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够往生。为什么大家不想一想这个道理,而都无心求往生呢?

  第四、引用佛经证明往生成功者,以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

  在观佛三昧经中说,当时在法会中,财首菩萨告诉佛陀说,世尊,在过去世无量劫的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也叫做释迦牟尼佛。这尊佛灭度之后,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充满了邪知见,而不相信正法。

  他有一位当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诉王子说:“世间有佛像,样子非常可爱,你可以进去塔寺一下,看看佛的形像。”

  王子就听了这位善友的话,进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见到佛像的美好,就向比丘说:“佛像都已经这么端正庄严了,何况是真的佛身。”

  比丘就告诉他说:“王子,你如今见到了佛像,如果不想向佛像顶礼的话,那么至少称一声南无佛。”

  王子回到王宫之后,心里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醒过来之前,梦见了佛像。这时王子心里很欢喜,就舍离了邪知见,而归依三宝。王子命终之后,由于之前进入塔寺称南无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亿那由他的佛。他在诸佛之处,常常勤力精进,而恒常获得甚深的念佛三昧。由于念佛三昧力的缘故,于是诸佛出现在眼前,一一为他授记。从此之后,经过百万阿僧祇劫,都不曾堕落恶道之中。一直到今天,获得了首楞严三昧。当时的王子,就是我财首。

  这时法会之中,有无数无量的十方诸大菩萨,都各自说得道因缘,他们全都是由于念佛法门而得道的。佛陀就告诉阿难说:“观佛三昧是一切犯罪众生的药,是破戒者的守护神,是迷路者的向导,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痴者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灯光,是烦恼贼中的大勇猛将军,是诸佛世尊的游戏,是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入门。”佛陀告诉阿难说:“你要好好护持此经,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世、未来世及现在世,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样说此念佛三昧。我和十方的诸佛,及贤劫的千佛,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都是因为念佛三昧的力量之故,而获得一切种智。”在目连所问经里,佛陀告诉目连说:“譬如在万条川流中,人们依附著草木浮在水面上,虽然前后左右的人都顾不了,不过大家都会流到大海中。世间也是如此,虽然有人富豪尊贵,日子过得快乐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为不相信佛经所言,所以后世做人时,就更辛苦,而不能生到有佛的国土中。

  “所以我说,无量寿佛的国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证,而人们却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种邪魔外道。我说这种人,叫做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人。”经典上都这么讲了,各位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乐集卷上终)

  2卷下

  (1)第四大门

  第四大门本文: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

  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

  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

  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

  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

  然前六大德,立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立不可思议也。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花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轮,大众围绕。

  “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

  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

  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