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槃經說,把叁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長,來數一劫之中,當過自己父母的人之數目,都還不夠。又說,一劫之中,所飲母親的奶水,比四大海水還多。又說,一劫之中,所死亡的身骨,猶如毗富羅山。如此久遠劫以來,白白受生死,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凡夫之身,何曾思量此事而傷心感歎不已呢?
第叁個問題:你說久遠劫來衆生受身無數,這種說法是爲了要使大家對世間起厭惡心,還是經典上有證明?
答:經典上都有證明的,譬如法華經上說:“過去世不可說那麼久遠的大劫之時,有佛出現世間,叫做大通智勝如來。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說法,來教化衆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的衆生。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之後的時間,久遠到數也數不完。”爲什麼?經上說,把叁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爲粉墨,佛說,有人飛越過一千個佛國土,才撒下一點如微塵般大小的粉墨,如此展轉飛越無數國土,把粉墨全都撒光。佛陀說:“此人所經過的國土,不管是撒粉墨的,還是沒有撒粉墨的。把這些國土的土地,全都又磨成微塵,以一微塵當一劫來算,大通智勝如來滅度到今天的時間,還超過這些微塵的數目。而今天在會中聽法的衆生,都是當時十六王子座下,聽受教法的弟子。”所以經上又說:“由于這個本來因緣之故,所以要爲大家講法華經。”涅槃經又說:“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貧人,這二個人,互相來往。”所說的王子,就是如今的釋迦如來,也就是當時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說的貧人,就是涅槃會上的衆生。
第四個問題:這些衆生,久遠劫來生死流轉不已,他們在叁界之中,大多投生那一道呢?
答:雖然說是在六道中流轉,不過大多是在叁惡道中受身。譬如經上說:“在虛空之中,取方圓八個手肘的面積,從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頂點,在此面積之內,所有可以見得到的衆生,就比叁千大千世界人類及諸天的衆生還要多。”所以可以得知,惡道的衆生多,爲何如此?因爲惡法容易生起,而善心甚難生起之故。看看現在的衆生,富貴中的人,就只知道放逸、破戒,而天上的衆生,又大多耽著逸樂。所以經上說:“衆生在六道中流轉,經常以叁惡道爲家。”做人或生天,只是暫時停留,馬上就會離開,所以叫做客居之舍。大莊嚴論中,勸告一切的衆生,必須要常常當下收攝心念,偈語中說:“壯盛年歲及沒有災患的年頭,如果懈怠不精進,只貪心的經營各種事務,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話,等到臨命終時,才來懊悔想要修善業。有智慧的人應該要善修觀察,以斷除五欲的念頭。這樣精進勤力修習心念的人,臨終時就不會起悔恨之心。專心收攝心念,不起錯誤雜亂之念,有智慧的人勤力攝心,臨終的時候意識就不會散亂。如果不專心修習的話,臨終一定會心意散亂的。那時心如果散亂的話,猶如用齒磨來調伏馬,這樣臨當戰鬥之時,馬只會回旋而不會向前直行。”
第五個問題:一切的衆生都具有佛性,久遠劫來,也應該遇見很多佛了,爲什麼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死中輪回,而出不了叁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經上說,因爲衆生不依照二種殊勝的法門,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叁界火宅。那二種殊勝法門?一種是聖道,一種是往生淨土。聖道法門,現在的人是很難證得的,一方面是由于佛陀涅槃已經很久遠了,一方面是因爲佛理甚深奧,佛義甚玄微之故。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在我涅槃之後的末法時期,雖然有億億的衆生修行,但卻沒有一個人能證得道果。”現在正是末法時期的五濁惡世之中,因此只有淨土法門,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無量壽經說:“如果有衆生,即使一輩子都在造惡業,只要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國土的話,我就不成佛。”一切的衆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說修大乘的人,連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連修小乘的人,連見谛道證初果、二果,乃至于叁果的斷五下分結,羅漢的除五上分結,不管是出家衆或在家衆,都沒有一個人有分的。縱然是生人間或生天的果報,也都必須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獲得此果報,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于造罪惡的行爲,則像暴風快雨般。所以諸佛大慈悲,勸衆生歸向淨土。即使這輩子造作惡業,只要能經常一心一意精進的念佛,一切的障礙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夠往生。爲什麼大家不想一想這個道理,而都無心求往生呢?
第四、引用佛經證明往生成功者,以勸大家相信而求往生。
在觀佛叁昧經中說,當時在法會中,財首菩薩告訴佛陀說,世尊,在過去世無量劫的時候,有一位佛出世,也叫做釋迦牟尼佛。這尊佛滅度之後,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充滿了邪知見,而不相信正法。
他有一位當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訴王子說:“世間有佛像,樣子非常可愛,你可以進去塔寺一下,看看佛的形像。”
王子就聽了這位善友的話,進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見到佛像的美好,就向比丘說:“佛像都已經這麼端正莊嚴了,何況是真的佛身。”
比丘就告訴他說:“王子,你如今見到了佛像,如果不想向佛像頂禮的話,那麼至少稱一聲南無佛。”
王子回到王宮之後,心裏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醒過來之前,夢見了佛像。這時王子心裏很歡喜,就舍離了邪知見,而歸依叁寶。王子命終之後,由于之前進入塔寺稱南無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億那由他的佛。他在諸佛之處,常常勤力精進,而恒常獲得甚深的念佛叁昧。由于念佛叁昧力的緣故,于是諸佛出現在眼前,一一爲他授記。從此之後,經過百萬阿僧祇劫,都不曾墮落惡道之中。一直到今天,獲得了首楞嚴叁昧。當時的王子,就是我財首。
這時法會之中,有無數無量的十方諸大菩薩,都各自說得道因緣,他們全都是由于念佛法門而得道的。佛陀就告訴阿難說:“觀佛叁昧是一切犯罪衆生的藥,是破戒者的守護神,是迷路者的向導,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癡者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燈光,是煩惱賊中的大勇猛將軍,是諸佛世尊的遊戲,是首楞嚴等諸大叁昧的入門。”佛陀告訴阿難說:“你要好好護持此經,千萬不要忘記了。過去世、未來世及現在世,叁世的諸佛也都同樣說此念佛叁昧。我和十方的諸佛,及賢劫的千佛,從最初發菩提心開始,都是因爲念佛叁昧的力量之故,而獲得一切種智。”在目連所問經裏,佛陀告訴目連說:“譬如在萬條川流中,人們依附著草木浮在水面上,雖然前後左右的人都顧不了,不過大家都會流到大海中。世間也是如此,雖然有人富豪尊貴,日子過得快樂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爲不相信佛經所言,所以後世做人時,就更辛苦,而不能生到有佛的國土中。
“所以我說,無量壽佛的國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證,而人們卻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種邪魔外道。我說這種人,叫做沒有眼睛,沒有耳朵的人。”經典上都這麼講了,各位爲什麼不舍棄難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樂集卷上終)
2卷下
(1)第四大門
第四大門本文:
第四大門中,有叁番料簡。第一、依中國叁藏法師,並此土大德等,皆共詳審聖教,歎歸淨土,今以勸依。第二、據此經宗及余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叁昧以爲要門。第叁、問答解釋,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不可思議。
第一、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牆,豈甯自辄?但以遊曆披勘,敬有師承,何者?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叁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則有慧寵法師。
次有大德,尋常敷演,每感聖僧來聽,則有道場法師。
次有大德,和光孤棲,二國慕仰,則有昙鸾法師。
次有大德,禅觀獨秀,則有大海禅師。
次有大德,聰慧守戒,則有齊朝上統。
然前六大德,立是二谛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歎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問曰:既雲歎歸淨土,乃是要門者,未知此等諸德,臨終時皆有靈驗已不?答曰:皆有不虛,如昙鸾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亦每有世俗君子,來呵法師曰:“十方佛國皆爲淨土,法師何乃獨意注西,豈非偏見生也?”法師對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雖複難者紛纭,而法師獨決,是以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是故法師臨命終時,寺傍左右道俗,皆見旛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遂往生也。
余之大德,臨命終時,皆有征祥。若欲具談往生之相,立不可思議也。
第二、明此彼諸經,多明念佛叁昧爲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叁昧,後六就緣依相,明念佛叁昧。
第一、依花首經,佛告堅意菩薩:“叁昧有二種,一者、有一相叁昧。二者、有衆相叁昧。一相叁昧者,有菩薩聞其世界,有其如來,現在說法。菩薩取是佛相,以現在前,若坐道場,若轉*輪,大衆圍繞。
“取如是相,收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不舍是緣。如是菩薩,于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常如是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爲說法。“菩薩爾時,深生恭敬,聽受是法,若深若淺,轉加尊重。菩薩住是叁昧,聞說諸法皆可壞相,聞已受持,從叁昧起,能爲四衆,演說是法。”
佛告堅意:“是名菩薩入一相叁昧門。”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叁昧者。
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雲何名爲一行叁昧?”
佛言:“一行叁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在空閑處,舍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叁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是名菩薩一行叁昧。”第叁、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叁…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