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16

  ..续本文上一页,债就可以了结。”杨筠的儿子依言照办,卖后两天,驴子就死了。

  干求不遂,便生咒恨。

  【解释】乞求于人不能顺意,就生发咒骂怨恨。

  【分析】君子通达道理,安于天命,哪会随便向人请托;假使有这种事,就已经不是端正的人。倘若请托不能顺遂,也只能自我反省;如果更去咒骂仇恨他,那实在是个反覆无常的小人。

  【故事】宋朝有一个姓卢的人,晚上带著一百两黄金要送给王旦,请求推荐他当江淮的发运使。王旦推辞说:“你的才能不足以担任这项职务,我哪敢以私废公。”卢某惭愧地回去,整晚焚烧诅咒的符箓,希望王旦快死。他梦到神明斥责他说:“王旦忠心为国,你却希望他快点死亡,上帝将要降罪给你。”果然几天后卢某就死了。

  见他失便,便说他过。

  【解释】看见他人不顺利时,便说他是罪有应得。

  【分析】失便,就是碰到做不成功的事,处在不得志的境地。天下的事情与境地,本来就失败容易成功难,逆境多而顺境少。或是时运不济,所行不顺,或是偶而有过失,想悔改也来不及,做任何事都会很艰难,古今都有这种感叹。然而有一种不近人情的人,平时喜欢套交情,一旦对方遇到困难,每每置身事外,还讥笑、阻挠地说:“原本就是他自己的不对。”唉!请自我反省,一生是否不曾做错一件事呢?

  【故事】明朝汉州的王生,喜欢指摘他人过失。邻居有人死了儿子,他指责说:“就是因为你罪恶太重,所以得到这种报应。”不久,他所生的两个儿子都病死,邻居反而取笑他说:“想必你的罪恶更重吧!”又有一次,他的族兄参加岁考,成绩列为四等,王生指著他说:“你的文章实在是荒谬,哪有希望优等录取。不到一年,王生参加科举考试,成绩竟然列在五等,族兄反过来取笑他说:“想必族弟的文章更荒谬吧!”

  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

  【解释】见到他人身体残缺不全,就加以讥笑。

  【分析】肢体残缺、形相丑陋,若不是生前造了恶业,就是父母造恶所遗留的祸害;一旦遇到这种人,应当怜愍他,保全他的尊严,怎么忍心讥笑呢?何况一个人能立足于社会,主要在于他的器度和才识,而不在于他的身体相貌。周勃虽然口吃,却当了宰相;晏子虽然矮小,却能够让君威显赫。像这种记载在史册上的例子,实在多得不胜枚举。而且体相不全的人,自己往往会很难过,若是以此取笑他,就会干犯到他的忌讳,导致发生许多灾祸。齐顷公的母亲因为笑了却克,齐国因而遭受到攻伐;平原君所爱的美人,因为笑了一位两脚残废的人而被杀;赵县有一个人,因为笑孟尝君为矮小的丈夫而被杀。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镜。佛经上讲到有等同种类的果报,意思是说,人生在世若是心术不端,后世就会形体不全,口歪眼斜,四肢残缺;这就是说前生造作恶业,所以造成今生的体相不具。所以人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怎么能够不戒慎恐惧,而让自己的心念流入邪僻的想法呢?

  【故事】唐朝的卢杞,脸色靛蓝。郭子仪生病时,朝廷百官陆续来探病,姬妾侍女都出来接见访客,不曾屏退;当卢杞到来的时候,郭子仪把姬妾侍女全数屏退。有人问他是什么原因,郭子仪说:“他的面貌丑陋,心地险恶,妇女们看到他一定会加以取笑,来日他如果得到权势,我的家族就没有人能够存活。”后来卢杞当了宰相,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他必定加以报复,只有郭子仪的家人竟然没有受害。

  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

  【解释】看到他人的才能值得称赞,却加以贬抑。

  【分析】看到他人有才华就加以抑制,这和遮掩他人善行、挫折别人的长处有所不同。遮掩有暗中禁闭的意思,挫折则会有摧毁折损的悲惨之事,这就又更进一层了。因为可以称赞而不称赞,这就是抑制,相较于前两种,罪过好像轻一些,但是却推察得更加细密。

  【故事】周朝战国时代的李斯和韩非,都师事于荀卿。李斯自知才能比不上韩非。秦王看到韩非所写的《难书》,非常悔恨不能够见到韩非。等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他谈话后大为欢喜。李斯害怕韩非会受到宠信,就以恶言诬陷,害他被关进监狱,并给他毒药自杀。韩非想要亲自陈诉,却不能见到秦王,最后死在狱中。后来李斯也被赵高诬陷,想要亲自陈诉,也是不能见到秦王。凡是明白道理的人,都认为这是天道的报应,一点都不会有所差错。

  埋蛊厌人。

  【解释】暗中下蛊来毒害人,用毒药来杀害草木。

  【分析】按照《玄都律》说:“过失满二千七百件,称为一害,他的家里就会出觋男巫女。但是生为觋男巫女,过去世已经是造作罪业的人,现在却又替人暗中下蛊,来毒害他人,更是加重他的地狱罪报。然而,有起心唆使觋男巫女来暗中下蛊毒害他人者,他的罪业比觋男巫女还更重。若有这一种人,国家的法律理当把他处斩,阴律更是严重。”

  【故事】唐朝时,王屋县衙主簿公孙绰刚到任就暴毙,有一天托梦给县令说:“我有怨,恳求长官为我洗刷。我的命还不应当死,但被奴婢埋蛊所害,以利其窃夺财产。我家住在河阴,长官如果暗中挑选强健的部属拿通缉令前往抓人,一定不会有漏掉的。我家大堂屋檐,从东边算起第七个瓦垄下埋有我的雕像,是用梧桐木雕成的,上面钉满钉子,现在已经变质了。”第二天,县令果然挑选强健的部属,拿著公文,并且发文照会河阴县令,把奴婢全部捕捉;并在大堂屋檐下搜查,找到一尺多长的木头人形,上面钉满钉子,木头渐渐变成肉,一经敲击,哑然有声。而公孙绰所有的粟米麦子,全部都被盗卖。县令于是将实情申报知府,所有奴婢都处以极刑。

  用药杀树。

  【解释】用毒药杀死树木。

  【分析】一草一木,都是造物者所呈现的生机。春秋时代的高柴,对于正在成长的树木,都不忍心去折损,孔子因此非常称赞他。佛说:“树木年岁久了,大都有鬼神栖息,不可以轻易砍伐,砍伐它们往往会得到祸害。”砍伐尚且不可,何况用毒药去杀呢?

  【故事】桃源人茹云衢,个性阴险狠毒,与邻居不和,暗中把他种植的果树用毒药全部毒死。有一天,茹云衢外出归来,在恍惚间看到灯火荧荧,许多兵卒拿著兵器,他就被众人绑到树林中。有一位神明斥责他:“草木也是上天所赋予的生命,怎么可以转移对人的愤怒而把它们杀害呢?这大都因为五脏不平顺的关系。”就下令兵卒剖开他的肚子,挖出他的肺肝。茹云衢吓得惊醒,因此罹患心腹绞痛而死。

  恚怒师傅。

  【解释】对于师傅的教训,产生怨恨与愤怒。

  【分析】这和“慢其先生”有所差别。慢,是无故轻慢,这里是因为受到师傅的教训和责备,而对他产生怨恨与愤怒。古人对于奉事老师的规矩,是不可以违犯和隐瞒的,凡是有所教导,都应当虚心和气地接受,怎么可以怨恨与愤怒呢?怨恨与愤怒的人,必定是薄德无福的人。

  【故事】明朝人汪会道生性聪颖过人,看书时过目就能背诵,八岁就会写文章。但他奉事师傅却非常傲慢,稍微不如意就在老师背后怒骂。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书房,忽然打了一个呵欠,口中竟然跳出一个鬼指著他说:“你本来可以考中状元,但是因为你恚怒师傅,上帝已经削去你的福禄和名位,我从此也要离开你了!”说完就不见了。汪会道随即翻阅以前所读过的书,竟然一个字也不认识。

  抵触父兄。

  【解释】言行冲撞触犯父亲兄长。

  【分析】抵触也和暗侮不同,暗侮的罪恶比较隐密,抵触的罪较为明显,凡是在言语行事之间,有一点点不顺从,就是抵触。父兄是五伦之首,孝悌是人道之先,所以应当恭敬顺从,要以柔和的口气、愉悦的脸色面对。即使父亲有所偏私,兄长有所侵凌,只能委曲宛转地解释,反省自修。万一还是执迷不肯回头,也须和气平心,久而久之自然能够调整得周全适当。如果稍微有忿怒之气,必定导致抵触,那就违反伦常、背离道理,这是天地所不容的。

  【故事】明朝鹅湖人费宏,和一位同年好友下棋互争输赢,开玩笑地打了他的脸颊,朋友很不高兴。费宏觉得很后悔,每天到他家请罪,但他始终都不出来见面。费宏的父亲知道这件事情很生气,就封上一条竹板,派人送到京城,命令费宏自我责打。费宏拿著父亲的书信和竹板到他的家中,自我责打了三次,这时他才出来,两人抱头痛哭。费宏说:“罪过是我自己所造成的,你为何哭呢?”同年好友说:“你还有父亲能够督促、责备,我想求个能督责我的人,再也得不到了。”从此两人和好如初。

  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卷四

  强取强求,好侵好夺。

  【解释】用强迫的方式取得,以强力向人索取。喜欢用侵占的方式,或用抢夺的方法。

  【分析】自己分内所不应该得的,却一定要得到,就叫做强;要别人供给我,就叫做取;我自己向他人乞讨,就叫做求;使用狡诈的计谋暗中取得,就叫做侵;使用权势公然强取,就叫做夺。用这些手段所得来的,自然难以消受,将来必定会连命中本有的一并失去。

  【故事】浙江鄞县有个姓陆的人,为人奸诈却很富有。隔邻有郑姓人家的家产,陆某竟暗中使计侵夺,拆除他的房屋来建筑宫室花园,只剩下一棵好树。后来陆某生下一个儿子,五岁还不能说话。忽然有一天,儿子指著树说:“树啊!你现在还存在啊!”家人听了大吃一惊,小孩说完就又哑了。陆某用尽方法医治,最后还是一句话都不能说。到了长大之后,荒唐好色、嬉戏骄傲,家财花光后就死了,大家都说他是郑氏再来转世的。

  掳掠致富。

  【解释】用强力抢夺他人的财物而致富。

  【分析】所谓的掳掠,如果不是用战争的方法,怎么能够得到呢!但是当官的人剥削百姓、吞并财产,私下窃取公款;地方上的豪强、恶势力放高利贷,这都是掳掠的行为。用这些方法来获致财富,都是迫使他人家破人离、妻啼子哭的恶业,怎么能够安心享用呢?

  【故事】苏州有一位卖油的人,到了一个大富人家,看到…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