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25

  ..续本文上一页疑!”又回头看著大众说:“我死了以后,就请这位居士吃饭之后送他回家;如果有半句嗔怒责怪的话,就是违逆天理、背叛师道,这不是我的弟子!”武官更加疑惑,坚持请求禅师说明原因。禅师说:“你已经是第二世的人,所以忘记了那件事情;我还是这一世的人,所以不会忘记。”因此述说从前的事让他知道。这位武官向来就不认识字,忽然大声吟唱说:“怨怨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说完之后,手里拿著弓箭站著不动,立刻就往生了。禅师下座为他落发、取名,而后更换衣服放进塔中;他自己也跏趺而坐,告别大众后就坐化了。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解释】夺取不义之财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来救饥饿,喝有毒的酒来止渴一样,不但不能暂时填饱肚子,死亡也会随即到来。

  【分析】这一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因为世人好利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词过重而言语重复,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咛,已经尽其最大极限。人世间的淫欲残杀、凶恶叛逆等罪行,这种事不容易做得出来,这种人也不多见,只有取财的方法千变万化,无法说得尽。天下没有不须用钱的日子,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取财的人;天下没有不取财的人,那么他取得的方法,合乎义理的少,而不合乎义理的多,这不用问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义?就是合乎情理而已!当取得时,他人乐意给我,这叫做近于情理,就叫做义;他人不乐意给我,就不近于情理,而不是义。取得时可以告知于人的,叫做合理,这就是义;不能告知于人的,就是不合理,而不是义。不论是多或少,假使所取得的不合乎义,而还可以心安理得地受用,那也不妨随顺人心的方便,而任他去施行。而太上如此谆谆训诫,就是知道世上有不以义理取财的人,就有不合义理失财的人。一个人称心如意,就会有一个人伤心;或一个人快意,而有十个人伤心、百个人伤心、千万个人伤心。天道是会有所回报的,哪里只是会厚待称心如意的人,而薄待伤心的人呢?然而冥冥之中的不平等,神明会想办法让这些事情公平,必定积极奋起去处理。太上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用正直的言词来警戒人说:“不要贪取。”可是人们却不听从,于是太上用婉转的话来劝人说:“不可贪得。”人们还是不相信,于是就用警惕的言词劝告人说:“贪得的人不吉祥。”世人还是只贪图眼前的利益,没有空往远处思考,不如唤醒他说:“得与不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世人的贪念或许会稍为减少,所以就用漏脯鸩酒来作譬喻。漏脯鸩酒一入口,立刻就会死亡,人虽然再疯狂愚昧,也不会明知它是漏脯鸩酒,却还贪图饮食,举起筷子去夹毒肉吃,拿著杯子去装毒酒喝。知道非义之财就是漏脯鸩酒,那么虽然有万千的钱财到手,也会把它看成是无用之物,而坚持不予使用。这不就是得与不得都是一样的吗?得到之后不用,就像世上没有用处的废弃物;如果使尽坏心术,用尽了机谋,来求取世界上没有用的废弃物,这有什么用呢?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解释】心中起了善念,善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吉神已经跟随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恶念,恶事虽然还没有做,但凶神已经跟随著他。

  【分析】这里拈出“心”字,就是告诉世人善恶的先兆,希望世人知道在心源之处必须谨慎。我们仔细推敲这个“夫”字与“或”字,其中若有离开善,就会进入恶的意思,应当和《孟子.尽心篇》“鸡鸣而起章”一同参看。佛经上说:“三界的形成,并没有其它的方法,只是这一个心的造作。”又说:“这个心能够随著外面的境缘,生起染污或清净的心念,因而遍造十法界。”世出世间都不离开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四圣法界,以及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之六凡法界。这十种法界本来就没有自性,都是由这一个心所造成。这一个心虽然说是不变,但实在都是随著外缘变异,就因为心能随缘,所以说能够造作。所以心能够作佛,心也能够作众生;心能造成天堂,心也能造成地狱。所谓的心起,就是一个心念的萌生。一个心念虽然微细,却能够感动天地,关通鬼神。人若能生起一个善心,只这一个善念,就是破除地狱的灵符,斩除群邪的慧剑,超渡苦海的慈航,照破黑暗的明灯。如果起一个恶念,那么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就会现前,沉沦其中不得停息。所以吉神凶神,都是随著心念立刻到来,不须一丝毫的等待。明朝憨山大师说:“念从起处须看破,事未至时莫妄生。”如果能在恶念才刚起来时,一刀就将它斩除,那么造业的根源当下就能消除,妄念就没有地方存在,超凡入圣的枢纽全都在此处。

  【故事】以前有一个元自实,痛恨一个姓缪的人忘恩负义,在五更时想去杀他,路过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轩辕翁早上起来诵经,看到有奇形怪状的鬼几百个,跟随元自实前往,各个都拿有刀斧,样子非常凶恶。不一会儿又返回,那些跟随他的人,戴著金冠玉佩,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拥著他,露出祥和喜悦的面容。轩辕翁就召他问明原因,元自实于是说:“姓缪的辜负了我的恩情,我要去杀他,当到了他家门口时,心想缪某虽然辜负我,但他的妻儿有什么罪,而且他还有老母亲,杀了他一个人,实际上是杀了他的一家人,于心何忍呢?于是转变念头返回罢了!”轩辕翁就将所看到的情形告诉他,而且道贺说:“你的所作所为,神明都已经知道了,将来必定会有厚禄呀!”元自实于是勇猛精进地行善,只有增加、没有停止,后来果然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解释】有人曾经做过坏事,后来自己忏悔改过,各种坏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获得吉祥喜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分析】这一节提出了“改悔”两个字,是告诉人改过迁善的方法、转祸为福的契机。改是改过,悔是忏悔。天底下纯善的人较少,而曾经做过坏事的人较多,但是不善的人都可以再变成极善的人,所以太上苦口婆心繁复说明,在篇尾归结出改悔的本旨,是要喝破世人的迷关,使人回头是岸罢了!但又怕人错认“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妄想以一小杯的水,就要扑救一车木柴的大火,所以说“诸恶莫作”,就是希望他的恶业能够灭除净尽;又说“众善奉行”,是希望他的善行能够累积圆满。这样长久去实行,那么从前所造的罪过就能消散,余祸才能够消除,以后的行持日渐圆满,新增的福报自然就会到来。

  【故事】阿那律尊者,在过去世中原本是一位盗贼,有一天夜晚到佛寺,看到佛灯快要熄灭,就拔出箭来挑起灯心,灯火忽然大放光明,灯光耀眼夺目。阿那律非常害怕,立刻舍恶从善,各种恶业渐渐消除,万种善行齐备圆满,于是证得圣果。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解释】所以吉祥的人,语善、视善、行善,一天有三件善行,积满三年,上天必定降给他福报。凶恶的人,语恶、视恶、行恶,一天有三件恶行,积满了三年,上天必定会降给他灾祸。为什么不勤勉地行善去恶呢?

  【分析】这一节是总结全篇,实实在在地教导世人行善去恶的方法。“故”字,是为了贯通承接上文而说的。吉人,是因为他行善就能得福。凶人,是因为他作恶就会得祸。诸恶与众善,是无法去穷究的,大概说来,语、视、行三种善,正是要切实去下功夫的地方。语善,像不合礼的不说、乐于宣扬他人的善行、启发他人的善心等都是。视善,像不合礼的不看、乐于看到善人、喜欢观看善书、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不看他人不对的地方等都是。行善,像不合礼的不做、不合法的事不做、勇猛行善,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在一个地方提倡、引导,乃至推及四方远处,来感化有相同志向的人,和他人有同样的善就是了。至于恶,那就与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这是唐虞两代考核绩效的方法,也就是圆满的时期,善行积满而恶行也充满了。人心非常地灵活,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在三年期间,心地都没有改变,那么他的善恶就已经精纯了。这里指出“天”字,这是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大主宰,是整篇文章的终结处。而所谓的天,是指自己的心。孟子说:“保存灵明的本心,培养天赋的本性,这就是奉事上天的方法。”这两个“必”字,不一定只是指苍苍冥冥、无声无臭的上天,而必定是指我在三年之中,心中所发出的语、视、行,所谓无不是自己所寻求的,就是这个道理。圣人乐于行道,原本不是为了求福;为了求福才行善,心中已经涉及私利了。所以只应当尽自己的心力,顺受于上天,不可有一丝毫期望希求的心。然而一切都是自心所感召的,天理是很快就会回报的。祸福的道理本来就遍布于天地之间,一点都不会有差错。世人认为行善去恶是本分内的事,这固然是属于上上等人,但是世间上大多是普通人,哪能全部是上等人呢?所以,害怕灾祸、希求福报而去恶行善的人,这也是太上所希望的,只怕世人不肯求福而已。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有益于得也”。照这种方法去求,当然对于希求福报不会有所伤害。所谓降福,像是享有福禄、子孙善良、荣耀显赫昌盛、寿命延长、家道兴隆、万事和顺,甚至作圣作贤、成仙成佛、彻悟自性、证得无生、度人度物、立极万世等都是。所谓降祸,像是遭受明显的灾祸、子孙险恶、凌替败亡、寿命短促、家道沦丧、凡事遭受挫折,甚至死后堕入无间地狱、轮回异类、永劫受罪、恶业殃及后代、万年遭受唾骂等都是。最后一句揭示“勉行”,只是就众善奉行来说的,是全篇的总关键。勉这一个字,是改过迁善最重要的诀窍。“胡不”,是奇怪感叹的词句。…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