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疑!”又回頭看著大衆說:“我死了以後,就請這位居士吃飯之後送他回家;如果有半句嗔怒責怪的話,就是違逆天理、背叛師道,這不是我的弟子!”武官更加疑惑,堅持請求禅師說明原因。禅師說:“你已經是第二世的人,所以忘記了那件事情;我還是這一世的人,所以不會忘記。”因此述說從前的事讓他知道。這位武官向來就不認識字,忽然大聲吟唱說:“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之後,手裏拿著弓箭站著不動,立刻就往生了。禅師下座爲他落發、取名,而後更換衣服放進塔中;他自己也跏趺而坐,告別大衆後就坐化了。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鸩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解釋】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饑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
【分析】這一節又申明貪利的害處,因爲世人好利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詞過重而言語重複,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咛,已經盡其最大極限。人世間的淫欲殘殺、凶惡叛逆等罪行,這種事不容易做得出來,這種人也不多見,只有取財的方法千變萬化,無法說得盡。天下沒有不須用錢的日子,那麼天下就沒有不取財的人;天下沒有不取財的人,那麼他取得的方法,合乎義理的少,而不合乎義理的多,這不用問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義?就是合乎情理而已!當取得時,他人樂意給我,這叫做近于情理,就叫做義;他人不樂意給我,就不近于情理,而不是義。取得時可以告知于人的,叫做合理,這就是義;不能告知于人的,就是不合理,而不是義。不論是多或少,假使所取得的不合乎義,而還可以心安理得地受用,那也不妨隨順人心的方便,而任他去施行。而太上如此諄諄訓誡,就是知道世上有不以義理取財的人,就有不合義理失財的人。一個人稱心如意,就會有一個人傷心;或一個人快意,而有十個人傷心、百個人傷心、千萬個人傷心。天道是會有所回報的,哪裏只是會厚待稱心如意的人,而薄待傷心的人呢?然而冥冥之中的不平等,神明會想辦法讓這些事情公平,必定積極奮起去處理。太上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用正直的言詞來警戒人說:“不要貪取。”可是人們卻不聽從,于是太上用婉轉的話來勸人說:“不可貪得。”人們還是不相信,于是就用警惕的言詞勸告人說:“貪得的人不吉祥。”世人還是只貪圖眼前的利益,沒有空往遠處思考,不如喚醒他說:“得與不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世人的貪念或許會稍爲減少,所以就用漏脯鸩酒來作譬喻。漏脯鸩酒一入口,立刻就會死亡,人雖然再瘋狂愚昧,也不會明知它是漏脯鸩酒,卻還貪圖飲食,舉起筷子去夾毒肉吃,拿著杯子去裝毒酒喝。知道非義之財就是漏脯鸩酒,那麼雖然有萬千的錢財到手,也會把它看成是無用之物,而堅持不予使用。這不就是得與不得都是一樣的嗎?得到之後不用,就像世上沒有用處的廢棄物;如果使盡壞心術,用盡了機謀,來求取世界上沒有用的廢棄物,這有什麼用呢?
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
【解釋】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吉神已經跟隨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凶神已經跟隨著他。
【分析】這裏拈出“心”字,就是告訴世人善惡的先兆,希望世人知道在心源之處必須謹慎。我們仔細推敲這個“夫”字與“或”字,其中若有離開善,就會進入惡的意思,應當和《孟子.盡心篇》“雞鳴而起章”一同參看。佛經上說:“叁界的形成,並沒有其它的方法,只是這一個心的造作。”又說:“這個心能夠隨著外面的境緣,生起染汙或清淨的心念,因而遍造十法界。”世出世間都不離開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聖法界,以及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之六凡法界。這十種法界本來就沒有自性,都是由這一個心所造成。這一個心雖然說是不變,但實在都是隨著外緣變異,就因爲心能隨緣,所以說能夠造作。所以心能夠作佛,心也能夠作衆生;心能造成天堂,心也能造成地獄。所謂的心起,就是一個心念的萌生。一個心念雖然微細,卻能夠感動天地,關通鬼神。人若能生起一個善心,只這一個善念,就是破除地獄的靈符,斬除群邪的慧劍,超渡苦海的慈航,照破黑暗的明燈。如果起一個惡念,那麼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就會現前,沈淪其中不得停息。所以吉神凶神,都是隨著心念立刻到來,不須一絲毫的等待。明朝憨山大師說:“念從起處須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如果能在惡念才剛起來時,一刀就將它斬除,那麼造業的根源當下就能消除,妄念就沒有地方存在,超凡入聖的樞紐全都在此處。
【故事】以前有一個元自實,痛恨一個姓缪的人忘恩負義,在五更時想去殺他,路過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軒轅翁早上起來誦經,看到有奇形怪狀的鬼幾百個,跟隨元自實前往,各個都拿有刀斧,樣子非常凶惡。不一會兒又返回,那些跟隨他的人,戴著金冠玉佩,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擁著他,露出祥和喜悅的面容。軒轅翁就召他問明原因,元自實于是說:“姓缪的辜負了我的恩情,我要去殺他,當到了他家門口時,心想缪某雖然辜負我,但他的妻兒有什麼罪,而且他還有老母親,殺了他一個人,實際上是殺了他的一家人,于心何忍呢?于是轉變念頭返回罷了!”軒轅翁就將所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道賀說:“你的所作所爲,神明都已經知道了,將來必定會有厚祿呀!”元自實于是勇猛精進地行善,只有增加、沒有停止,後來果然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
【解釋】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忏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喜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爲福。
【分析】這一節提出了“改悔”兩個字,是告訴人改過遷善的方法、轉禍爲福的契機。改是改過,悔是忏悔。天底下純善的人較少,而曾經做過壞事的人較多,但是不善的人都可以再變成極善的人,所以太上苦口婆心繁複說明,在篇尾歸結出改悔的本旨,是要喝破世人的迷關,使人回頭是岸罷了!但又怕人錯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妄想以一小杯的水,就要撲救一車木柴的大火,所以說“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的惡業能夠滅除淨盡;又說“衆善奉行”,是希望他的善行能夠累積圓滿。這樣長久去實行,那麼從前所造的罪過就能消散,余禍才能夠消除,以後的行持日漸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就會到來。
【故事】阿那律尊者,在過去世中原本是一位盜賊,有一天夜晚到佛寺,看到佛燈快要熄滅,就拔出箭來挑起燈心,燈火忽然大放光明,燈光耀眼奪目。阿那律非常害怕,立刻舍惡從善,各種惡業漸漸消除,萬種善行齊備圓滿,于是證得聖果。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叁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叁惡,叁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解釋】所以吉祥的人,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叁件善行,積滿叁年,上天必定降給他福報。凶惡的人,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叁件惡行,積滿了叁年,上天必定會降給他災禍。爲什麼不勤勉地行善去惡呢?
【分析】這一節是總結全篇,實實在在地教導世人行善去惡的方法。“故”字,是爲了貫通承接上文而說的。吉人,是因爲他行善就能得福。凶人,是因爲他作惡就會得禍。諸惡與衆善,是無法去窮究的,大概說來,語、視、行叁種善,正是要切實去下功夫的地方。語善,像不合禮的不說、樂于宣揚他人的善行、啓發他人的善心等都是。視善,像不合禮的不看、樂于看到善人、喜歡觀看善書、常常發現自己的過失、不看他人不對的地方等都是。行善,像不合禮的不做、不合法的事不做、勇猛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在一個地方提倡、引導,乃至推及四方遠處,來感化有相同志向的人,和他人有同樣的善就是了。至于惡,那就與此相反。叁年,就是千日。這是唐虞兩代考核績效的方法,也就是圓滿的時期,善行積滿而惡行也充滿了。人心非常地靈活,是變化無常的,如果在叁年期間,心地都沒有改變,那麼他的善惡就已經精純了。這裏指出“天”字,這是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是整篇文章的終結處。而所謂的天,是指自己的心。孟子說:“保存靈明的本心,培養天賦的本性,這就是奉事上天的方法。”這兩個“必”字,不一定只是指蒼蒼冥冥、無聲無臭的上天,而必定是指我在叁年之中,心中所發出的語、視、行,所謂無不是自己所尋求的,就是這個道理。聖人樂于行道,原本不是爲了求福;爲了求福才行善,心中已經涉及私利了。所以只應當盡自己的心力,順受于上天,不可有一絲毫期望希求的心。然而一切都是自心所感召的,天理是很快就會回報的。禍福的道理本來就遍布于天地之間,一點都不會有差錯。世人認爲行善去惡是本分內的事,這固然是屬于上上等人,但是世間上大多是普通人,哪能全部是上等人呢?所以,害怕災禍、希求福報而去惡行善的人,這也是太上所希望的,只怕世人不肯求福而已。所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有益于得也”。照這種方法去求,當然對于希求福報不會有所傷害。所謂降福,像是享有福祿、子孫善良、榮耀顯赫昌盛、壽命延長、家道興隆、萬事和順,甚至作聖作賢、成仙成佛、徹悟自性、證得無生、度人度物、立極萬世等都是。所謂降禍,像是遭受明顯的災禍、子孫險惡、淩替敗亡、壽命短促、家道淪喪、凡事遭受挫折,甚至死後墮入無間地獄、輪回異類、永劫受罪、惡業殃及後代、萬年遭受唾罵等都是。最後一句揭示“勉行”,只是就衆善奉行來說的,是全篇的總關鍵。勉這一個字,是改過遷善最重要的訣竅。“胡不”,是奇怪感歎的詞句。…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