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26

  ..續本文上一頁行是身體力行,勉行就是勉強力行,到死都不退縮。《書經》上說:“非知之艱,惟行之艱。”俗話也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若知而不行,就絕對沒有受用;既然沒有受用,就不免向生死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須下死功夫!朱子說:“陽氣發時,金石亦透;精神到處,何事不成!”人若是能夠如此,那麼當行滿功圓時,成真證聖豈非是必成之事。

  【故事】宋朝的範俨,是仁和地方的人,壯年時考取進士,當過郡縣的地方官,一直升到卿佐的官位。當官二十多年,他每天一定會思考怎樣效忠君王、澤被百姓的方法;對于自己的視聽言動,一點都不敢隨便,雖然是處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仍然保持戰兢惕勵的狀態。等到兒子長大之後,他便辭官歸隱,布衣蔬食,不再涉及世緣,清心寡欲地修道,每天念誦《法華經》、《金剛經》等各種經典;有空就修習禅定觀想,一切世俗雜事,絲毫都不沾染,道德性命也歸于自然。到了徽宗大觀年間,年紀九十多歲,忽然開悟,囑咐侍者:“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場戲劇,當鑼鼓響起時,劇中的生旦醜末等角色,各自表現演技;等到蠟燭燒盡、燈火熄滅之時,又有什麼樂趣呢?就像我來到世間九十年了,有如幻化,像朝露、也像閃電一樣,幸而悟到這個佛性。這個佛性沒有邊際,亦無方圓大小;不是赤白青黃,亦無長短上下;沒有嗔恨,也沒有喜悅;沒有是非,也沒有善惡。所謂一物都沒有,但卻萬象都包括,這就是最真最上、無往無來的奧妙真理,只是在于世人至誠精進、心心相續、念念不間斷罷了。叁世諸佛都是從這裏出現,這就是世尊所說的真語、實語、如語,不是诳語,不是異語。你們各個都應該勤勉去實行。”說完之後就合掌坐化。一時之間異香滿室,祥雲遍布虛空,種種光明照耀世界,好幾天都沒有散去,許多人都前來瞻仰。

  【結語】張拱辰先生說:“一切作爲,沒有不是由小而大的。”所以凡是有血氣、有靈性的衆生,都可以直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然而,這種無上菩提的最高境界,也只是從謹慎自己細微的心念、慎獨的功夫下手,把它擴展開來直到圓滿而已。“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所以怎麼可以甘于自暴自棄,把一切的禍福诿之于天命,而因循苟且地虛度一生呢?”天下至爲廣大,萬世也至爲久遠,雖然是用萬手萬目來幫助這個世界,仍然是不夠的;所以最爲急切的事情,唯有教育人了。而且,難道一定要成爲聖賢之後才能夠教人嗎?世人如果能聞善則喜、見善則樂,隨時隨地講好話、談善事、說善報、布善書,則其中的教化就已經很多了!至于在教化的過程中,所産生轉移靈巧的變化,其中的奧妙也不是我們所能夠知道的。而教化一般平常的人,又比不上教化豪傑之士;若是得到一位豪傑之士而加以教化的話,就能夠産生旋乾轉坤的效果,並且能夠承先啓後,也能夠産生輾轉教化的功用,那麼這種教化就會變成非常普及、廣大。古聖先賢和經典書籍的傳世,也都是這一個大事因緣;而本篇就是太上度化世人的玄妙真理、諸佛救護衆生的秘密真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奧妙到了極點,必將永遠傳世,照耀天地。凡是讀誦本篇、遵行本篇、刊載本篇、流傳本篇的人,也都是有一大事因緣存在,因而能夠覺悟這個世間,誘導教化人民,培養社會元氣,創造人類福祉,與人共同爲善,天地清淨安甯,而且心之所量,能夠包含太虛,並且億劫常圓,實在是不可思議。

  廣勸流通文

  勸讀是獲福之本

  《感應篇》起初是在《道藏》之中,自從宋朝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令工匠刊刻,而後才大行于世,當時的賢人君子極力遵奉;明世宗也曾作序頒行天下;清順治十叁年,皇帝谕令刊刻《感應篇》頒賜群臣,並且得以遍及整個貢生讀書的國子監。曆朝對于本篇之奉行,興盛到這種程度。雖然如此,但豈止是人間寶貴此書,上蒼對于《感應篇》更是尊重,例如王巽病遊東嶽府,看見殿上大書金字的《感應篇》,稱爲“金章”;石中璞刻印了八千本,儲存在閣樓上,感召每晚都有紅雲層層圍繞;楊道機因病入冥府,冥司吩咐他廣勸世間人修學讀誦;周篪也被冥司告誡說:“你還陽之後要將此書廣布流通,能夠受持的人,不但可以脫離水火、盜賊、病厄的痛苦,求子嗣、求長壽、求福祿、求成仙,都在這本書上。”可見本書對于世人有很大利益。無奈塵世境緣就像苦海,如醉如夢,年輕豪放的人執迷不信,到年老習性已經養成,更難冀望他能改悔,在醉夢中輕易浪費一生。

  讀了《感應篇》之後,如醉忽醒,如夢忽覺,不但能夠轉禍爲福,實在是起死回生。現在勸勉世人,第一要發信心,第二要發虛心,具備這兩種心,才可以讀誦《感應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念熟之後便有樂趣。更要念一句學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天空閑時反覆細看。如果能夠心中默念,字字回轉過來反省自己,更加微妙!每天都這樣做,終身都能謹守,一切的祈求,自然能夠感應。前賢曾說:“下根人應該讀,上根人也應該讀,天下沒有人不應該讀。”至于幹幹淨淨地整治這個心,更是第一關。

  勸行是獲福之寶

  《感應篇》讀了之後,務必做積德累功的事情。推官楊旬讀誦《感應篇》,常行十種利益社會的善行,後來生了一個兒子楊椿,年紀二十歲就考中了狀元。又如明朝江蘇如臯的冒起宗,他增注了《感應篇》,他的朋友夢到一個老翁在朗誦,仔細聆聽,乃是“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整部注解讀完,老翁說“該中”,那一年科第,果然考中進士。這是用筆來行善的例子。成都王雲芝有很好的口才,通源大師教他要積口德,從此之後,凡是利益他人的事情,無論大小,他都極口方便,不肯當面錯過;做了廿年,鄉試會試連傳捷報,兩個兒子也都先後登第。這是用舌頭來行善的例子。

  順天曹世美,家境貧窮,卻喜歡行善,以真誠心勸導人幫助人,廣邀他人組成慈善會,布施茶水以解人渴、布施粥食以飽人饑、布施姜湯免人致病、布施棉襖免人受凍等等;別人出錢,自己出力,這樣經過很多年,會裏的人看他可以托付,就推薦他替一位財主賣油,共同分享利益,逐漸獲得五千余兩金,兒孫都能安享厚福。這是以力行善的例子。

  由此可知,楊旬的十善,現在富足的人應該學習;冒起宗的筆、王雲芝的舌、曹世美的力,現在貧窮的人也應該學習。讀誦《感應篇》,不外乎體察上天施行教養衆生之事;至于一舉一動,要常常心存敬畏,來自我修身,這就不論貧窮或富足都一樣要實踐。

  勸刻是獲福之廣

  太微仙君《功過格》說:“以善書傳給一個人就是十善,傳給十個人就是百善,傳給大豪傑大富貴的人就是千善,廣布無疆、重刻不朽的就是萬善。”何況《感應篇》更是天上人間所並重,是救世的寶訓呢!自古以來刻印這本書的人必定獲得奇報,這是筆墨難以說得完的。例如,瑞安黃鳳刻印此書,命終後獲得放還,又增加壽命;太谷程嘉猷刻印此書,陽壽已盡,菩薩讓他重生;龍山姚文然刻印此書,而瘧疾立即痊愈;錢塘于玉陛的妻子梁氏刻印此書,而叁年的危病,一朝霍然痊愈。這些都是延壽去病的靈驗事例。

  真大奎刻印此書,因而生了兒子繼承宗嗣;徽州吳大祚刻印此書,而連續生了叁個兒子;仙居王竺刻印此書,而死去的兒子再來投生母胎;歸大賓刻印此書,而生了顯貴的兒子。這都是缺乏子嗣而得子的靈驗事迹。華亭沈業刻印此書而登第,黃岩楊琛刻印此書而考取進士……江西石中璞刻印此書而家道頓興,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休甯方時可刻印此書,而家財漸豐,生了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並且享有高壽。這都是富貴福澤的靈驗事迹。至于刻印此書而免除水難的,則有徽州許允卿;免除火災的,則有武林楊振之和江幹徐天行。夢到關聖帝君命他刻印的,則是甯波李燧升;夢到文昌帝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呂律仲。更有爲父祈福、爲母祈壽而如願的,則有錢塘孝子汪源。

  現在奉勸世人讀誦《感應篇》,務必要在佛菩薩或神前立願刻印布施此書,讓世人都能夠讀得到;或是小卷或是大部,或是獨捐或是向衆人募款。製版之後最好能夠印送上萬本,就差不多可以滿願。可以在公共場所廣爲放置以利流通,功德不可限量。

  【添足】

  布施之事,依佛法論之,重在發心。發心真誠,則一善可抵萬善;心不真誠,雖黃金萬镒,止于半善而已。學者當隨緣盡分,不著于相,則功德庶乎臻于圓滿。詳情敬請參閱《了凡四訓》淨空法師講記。

  勸講是獲福之深

  太上老君作《感應篇》,普遍度脫萬世生靈,就像苦海中的慈航、危疾時的良藥,世人講解此書已經很久了。從前遂甯府周篪,每天都看《感應篇》,最喜歡爲衆人演說,聽到的人都能向善。有一天忽然暴斃,見到陰官向他說:“你的命本來是在饑餓簿中,因爲你常常演講《感應篇》,因此改列在福壽簿中。”又說:“這本書如果一個地方的人都能受持,那麼這個地方就能免除災難;天下人都受持,那麼天下就能豐足太平。”周篪醒來之後,就記錄這些話來勸化世人。現在世間讀誦《感應篇》的善男信女,應當撥空講解這本書,使鄰裏的人常常聽到,因而化爲仁裏,陰德不可思議。

  延安府的畢芳茂,沒有能力行善,心想若能勸化世人都做好人行好事,這是最大的好事,所以遇到人就講述善惡的報應,應病與藥,人們大多能夠悔悟。後來他參加鄉試,太守事先夢到神明說:“今年這個考試應當錄取畢芳茂,他的文章雖然不大好,但平日教人行善,功德非常大。”當榜單發布後,他果然考中第十名。

  現在世上的好人,應當發心勸人爲善,千萬不要獨善其身。碰到爲人子侄的,便該提出孝道來勸勉;看到弟妹之輩,要提出悌道來說明;遇到刻薄吝啬的人,就拿濟急救危的道理來勸說;對于奢侈浮華的人,便以自奉節儉、救災救貧來對他說明。以此類推,必須委婉開導使他感…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