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27

  ..續本文上一頁悟,任勞任怨做去,功德無量無邊。

  奉勸世間當老師的人,不論在城鎮或鄉村,最好能在課余時抽出一點時間,對這一班學生講述做善人的根本道理;四書五經,廣大精微,也要從最切實之處做起。凡是八、九歲到十七歲的學生,都應該講述,並且要勸他們每天早晨讀誦《感應篇》一遍,終身奉行,作爲修身立業的助緣,這便是做老師的陰功積德,以後的福報沒有窮盡。

  慈溪縣的秦叁,家中存有《感應篇》已經曆經好幾代,常常爲子孫講解,世代子孫都很有善根,代代也都很昌盛,生活平安快樂。現在做父兄的人,想要子弟賢明,保護身家,得到富貴,應該時常講解《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以及其它善書給他們聽,使子子孫孫,個個好善積德,這樣就能造源遠流長的福報。講解的時候,或是同族的人,或是鄰居,來聽的人多了,那麼一發起良善之氣來流通,這樣善的力量就會更爲廣大。

  《感應篇》自己讀誦之後,更要勸別人讀誦;自己講述後,更要勸別人講述。在講解時,務必詳慎推求,痛痛快快,不厭其詳,至誠懇切,使人聽了踴躍改正品行,以收實際的效果。

  【附錄】

  弘護正蒙教育 培植佛門龍象

  ⊙慕華

  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于人心之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于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征兆。是故,《論語》中孔子雲:“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爲主要教材,以明人倫、敦善行爲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如曾子所謂“吾日叁省吾身”般地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曆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佳言傳世。

  自從歐風東漸,學人競相崇尚西法,廢除傳統文化,漠視養德教育,從此人心逐漸腐化,衍生嚴重的家庭問題,進而影響社會治安、國家穩定。欲救此弊,舍恢複傳統文化、落實人格教化,難以達成!而人格之養成,則是奠基于童年,及早讓兒童接受優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其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産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漸漸地陶冶其性情、培養其福慧,成爲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兒童讀經教育與佛門興衰關連甚大,印光大師曾對兒童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切實的開示,其大意爲:兒童于知識未開時(一般爲十叁歲之前),當教其讀誦《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聖人經籍,以資薰陶心性德能;待其知識漸開(十叁歲之後),則須以《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等教導之,使其明白因果報應之事理而斷惡修善,型塑健全身心;更當教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求消災免難、增長福慧。大師特爲此一教育,立名爲“正蒙教育”—源于《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李炳南教授亦有:“宗教不能與民族文化脫節”、“古來由儒入佛者較多”之語。自古以來,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大都因爲少時即已飽讀詩書,受到聖人文化薰陶,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礎,以及古文讀寫能力,故于究竟了義之大乘佛法一觸即悟,進而發揚光大。迨至民國,學者競尚西學,竟將立國的命脈—民族文化,徹底摧殘,致使現在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書,並種下“殺父弑母”等“父不父、子不子”之禍端。再觀現今自诩爲叁寶弟子的我們,文學與人格之素養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此皆少時未讀古書、未受聖教之過也。淨空老法師常于講筵中提及:“文言文是開啓叁藏教典的鑰匙,想要獲得這把鑰匙,最簡便之法就是“讀經”。”老人家曾舉其師李炳南教授對于學習古文的開示說:“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書;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古文。”

  由此可見,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礎或古文能力,“背經”可說是最理想的捷徑,而且要趁十叁歲以前記憶力的顛峰時期好好培養,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禮記》雲:“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昔時賢文》說:“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此教育若能複興,則爾後叁藏教典才不再塵封樓閣,佛門中也才會有更多因緣,出現如 印光大師這種“儒佛會通”的“佛門龍象”。因此,淨空老法師于全球弘揚佛法的同時,也極力地倡導“兒童孝廉讀經”。另外,臺灣日常法師及臺中蓮社諸善知識,各自開辦了讀經學校,爲日後大乘佛法之弘揚奠下深基,成效卓著;此一宏觀遠見,實在令人贊歎。

  然而坊間之讀經教材“善本難求”,目前臺灣所流通的《四書》讀誦本,大都采用南宋朱熹《四書集注》爲底本,其後遺症可謂“惡劣異常”,謹述管見以供參酌:

  其一、朱熹擅自將《大學》原文變動,造成經文紊亂,開啓“改經”惡風;此種作法,曆來受到許多名家、學者們的嚴厲批判。民初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更是大加撻伐,現居香港的南懷瑾老教授也極力反對。試想,倘若大家皆依己見而擅改經文,最後肯定將其改得支離破碎,還能流傳千古、利益衆生嗎?現今臺灣某“附佛外道”,即以扶鸾方式,假托“仙佛”之言,擅改《四書》內容,絲毫不解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之深意,可謂顛倒至極!彼等更依其教邪見,大肆竄改佛經,妄言“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六祖以後道降火宅,僧人已無道”……等大妄語。實則,彼等既非正法傳承,又無教典,專以竊改五教經典來掩人耳目,遂其傳播邪見、毀滅正法之私。其所謂“仙佛”者,若非鬼神冒充,即爲狂人僞裝;蓋此行徑已嚴重違反正道,實乃“仙佛”所不爲也!試想,倘若經文有誤,漢唐高士早予校正,何須留待二千年後,方由人眼難及之“仙佛”指正呢?此種癡人妄舉,不知因果可畏,悲哉!

  其二、朱熹爲學,多參佛門聖典,稍有所得;然而,“爲使後世學人畢生不聞佛名,使自身立名于儒門宗廟”(此乃印祖之語),不惜違昧良心,多方誹謗佛、道二家因果輪回之說,致使後世學人受其邪說影響甚钜。朱熹更于《四書集注》中,引程子辟佛之說,攻擊佛法爲“異端”,煽動學人視若“淫聲美色”予以排斥。民初主導“五四運動”、高喊“禮教吃人”、摧毀傳統文化、動搖國本的激進學者胡適之,就是受到“理學家”邪說的影響,變成狂妄無禮之徒。在胡適之的《四十自述》中說,本來他也是很怕死後會下地獄,但自從接受理學家“人死如燈滅”的思想,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怕了!甚至見到觀音菩薩聖像,也要將其丟入茅廁(孔子四十而不惑,但胡適之到了不惑之年,卻還爲其幼時狂態而沾沾自喜)。到了晚年,他目睹社會風氣敗壞、文化水准低落的慘狀,不禁發出“當時太年輕了”的感慨。然悔之晚矣!這就是印祖爲何再叁嚴斥“學說害人”的緣故。

  程朱理學之禍害無窮,倘非蕅益、印光兩位大師,慧眼洞見而一語道破,吾輩凡夫殊難覺察其弊;假使現在繼續讓小孩子由讀《四書集注》之版本入門,將來勢必會有更多人涉入理學家的思想領域;末法衆生障深慧淺,必有不少人受其影響,而成爲邪知邪見之徒。願諸同倫,善體祖師大德苦心示現的深意,莫致贻禍後世,成爲儒佛之罪人。

  基于此項因素,正蒙教育中心特依“古本原文”,整編了一套四書、老莊、了凡四訓等繁、簡二類大字注音讀經教材,提供海內外兒童學習之用,希望對于蒙童的教化,能有些許助益。

  教育乃百年大計,兒童學習任何一種學問,都應該要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之督促、鼓勵,方能産生事半功倍之效。爲發揚優良文化傳統,培育德智兼備的經世大材,企盼賢明的家長們,鹹發至誠之心,共同推動這項益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古語雲:“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殷切地期望,此一風氣若能持續下去,這個世界能成爲“人文與科技融彙,慈悲與智慧相生”的人間淨土,大乘佛法之複興,亦指日可待矣!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