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导而止息了争讼,今天才得有幸成家立业;而塾师的大恩尚未报答,所以上天在沙板上写了塾师的名字,就是提醒我们要知恩报恩啊!”于是兄弟两人就约定好这批沙板卖掉之后,所得的利润,全部都赠给塾师。回家之后结算,总共赚了三百两的银子。当时塾师因为年龄大了,没再教学生,穷得正和儿子两个人对坐著吃麦粥;忽然见到兄弟两人手上拿著银子,走向前来向他礼拜,并且说明前来赠银的缘故;塾师开始的时候,还谢绝不肯接受,后来兄弟两人就说:“这是上天赐给您的啊!”塾师听了之后,才接受了赠银。
【再析】
于铁樵先生说:“当官的人,对于教唆他人诉讼,和善于打官司的人,都应该要痛加的惩罚和禁止;不当官退居乡里的时候,则对于已经诉讼,和尚未诉讼的人,应该要苦口婆心的劝止,这就是培养国家元气的首要工作;而这种人就是国家的大功臣,也是天地的大功臣啊!”
妄逐朋党。
【解释】
不问是非可否,就随便的追逐,分朋立党,或是附社结义。
【分析】
大的例如是朝中的大臣,分朋结党,把持朝政,明显的排斥异己,或是暗中的倾陷他人;小的例如是社会上的一般人,附社或是结义,彼此呼朋引类、相互的支援;这些都是属于妄逐朋党,必定会招致大祸临头;因此无论是官员或是百姓,都应当要痛切的戒除啊!
故事一:
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人都是才高八斗,学问一流,而且是名冠一时;当时的顺宗皇帝得到了一种病,不能够说话;而小人王叔文骤然的就把持了朝廷的大政,柳宗元、刘禹锡两人就倾身依附王叔文;并且还轻率的互相攀附牵引,以为王叔文是伊尹周公的复出,而急切的营求,好像发狂一样;两人都被王叔文破格的提拔,升到了侍御史,满朝的文武官员都为之侧目;不久之后,顺宗皇帝就传位给太子,王叔文因而事败,谏官就交相的攻击;刘禹锡、柳宗元两人,都被贬为州司马的官职,困死在贫穷边远的地方。
【再析】
唉!刘柳两人若是不陷入王叔文的朋党,以他们的文章才华和人品,也是一代的名臣啊!所以一时的失足,就会造成终身的失败,为人怎么可以不谨慎呢?然而这还是小害呢!唐朝宋朝明朝三代的朋党之乱,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啊!所以身为朝廷大臣,而却植党营私,那么他的罪孽就太大了啊!
故事二:
有一位穷人家的子弟,不但贫穷,而且品行也不好;经常和一位演戏的伶人交往,伶人常常送衣服给他穿,因此两人的感情很好,他也知道伶人原来是个小偷;但是还是照样的穿著伶人送给他的衣服去逛街。有一次,就被失主当街逮个正著,把他捉到官府去问罪;而这个时候,伶人却早已经远走高飞了;他因此而无法为自己的罪行辩解,最后就死在狱中。
又有一位富翁的儿子,喜欢舞拳弄棒,因此而结交了十个拜把兄弟,富翁知道以后还说:“这样可以服乡里,以后就没人敢欺负儿子了。”并没有去禁止儿子结党;后来这十个把兄弟之中,有一位竟然做了强盗;事迹败露之后,在官府的供词中,就牵连到富翁的儿子;官府因为富翁家里有钱,竟然把富翁的儿子,处以强盗首领的罪名,富翁因此而家破;呜呼!喜欢逐党交朋的人,可要以此为鉴啊!
【嘉言】
元朝的余忠宣公阙曾说:“人若近贤良,譬如一张纸;以纸包兰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穿鱼鳖,因臭而得臭。”我们立身处世,应当三复斯言。
用妻妾语,违父母训。
【解释】
听信妻妾的话语,而违背父母的训示。
【分析】
妻妾的话语,甜美而又容易听得进去;父母的训示,虽然正确却是难以服从;然而妻妾的话语,没有不与父母的训示相反的啊!这就是世人所以孝顺衰微的原因啊!要知道父母的阅历既然较多,对于事情的见解,就必定会恰当;而且父母爱子的心又殷切,为儿子谋划,必定也会周详;岂有年少女子的所见所闻,反而胜过了老成练达的父母呢?而且在事实上和道理上也是如此,不仅只是为了劝孝才这样的说啊!
张拱辰先生说:“父母的训示,做人家儿子的就是万分的遵从,究竟而言,还是未能够遵从啊!妻妾的话语,大家都说万万不能听信,毕竟还都是用尽了妻妾的话语啊!这就是理不胜欲,因为关系太亲近的缘故,因而蒙蔽了心智,难以觉察啊!所以希望自以为不会听信妻妾话语的人,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若是心地上没有细密功夫的人,不但是不能行,而且也不能够知道这种的道理啊!”
妻妾为丈夫的内助,若是有了善言,丈夫也未必是不可以听从;但是妇人贤明的比较少,愚暗的比较多;而且性情大多是气量狭窄,又不肯听别人的意见,也不耐烦事情;而且又善于掩盖过失,说起话来很动听,所以做丈夫的就最容易被迷惑了。而一旦迷惑了妻妾的话语,就必定会违背了父母的训示,所以太上才严格的禁戒。若是讲到离间骨肉,疏远亲戚,欺侮乡里,偏私子女,凌虐仆婢,这些的恶业源头,也多是出自于妇人;因此做丈夫的应当要随时的反省觉察,并且还要告诉她们,不可以这么做的道理。至于丈夫听信爱妾的话,而虐待或抛弃了妻子,这尤其是人情最容易偏差、最容易迷惑的地方啊!怎么可以不谨慎小心呢?
儿子对于父母,应当要尽心竭力,无论是东西南北,都要惟命是从于父母。若是阳奉阴违,违背了父母之训,这就是根本大罪,也是不能够赦免的大恶啊!至于因为宠爱妻妾而违逆了父母,世上更是不乏这类的人,然而这种的罪孽,就更是罪加一等了啊!
故事一:
程彦遵事奉母亲非常的孝顺,但是他的母亲性情极为严厉,很讨厌他的妻子,就将他的妻子逐出家门;程彦遵当时正值壮年,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思,就终身不再娶妻;而他的妻子非常的贤慧,虽然被婆婆逐出了夫家,竟然没有一点的怨言。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必定会回夫家问安;她自己则独自的居住,为丈夫守节而不肯改嫁;当时的读书人见到了这种情形,都公认程彦遵的妻子,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贤妻,并且还为她作了孝烈传,表扬她的孝行。
【结语】
噫!程彦遵夫妇真可以说是子孝妻贤,难能可贵啊!而那些不孝的儿子忤逆的媳妇,见到了程彦遵夫妇的孝行,能不愧死吗?
故事二:
文安县,有一位居民,娶了一位美丽的媳妇;但是这位媳妇的性情强悍,不愿意事奉婆婆。每次丈夫回家的时候,就向丈夫告状,说自己受到婆婆的凌虐;丈夫听了之后,始终都不回答。有一天的傍晚,丈夫就拿出了一把利刃给媳妇看,媳妇说:“你拿刀要做什么?”丈夫说:“你不是说婆婆虐待你吗?我们就一同持刀去杀掉婆婆,好不好?”媳妇说:“好啊!”丈夫说:“这样吧!你先暂且好好的事奉婆婆一个月,让邻居们都知道你很孝顺,而婆婆却虐待你;然后我们再秘密的进行,杀婆婆这件事情。”媳妇就照著丈夫的话去做,每天都对婆婆表现出和颜悦色的样子,非常认真的事奉;这样的做到快满一个月的时候,丈夫又拿出了那把利刃,在灯光下把玩,并且问媳妇说:“近来婆婆待你怎么样啊?”媳妇说:“和以前不一样了!”又过了一个月,丈夫又拿著利刃问媳妇,媳妇却很高兴的说:“婆婆现在跟我非常的要好,我们以前说的那件事情,千万不可以做啊!”丈夫徐徐的握著刀,很生气的瞪著她说:“你有没有见过丈夫杀妻子的事情?”媳妇说:“有。”丈夫又说:“你有没有见过儿子杀母亲的事情?”媳妇说:“没听说过。”丈夫说:“人的一生是以孝养父母为最大的事情,父母之恩,就是杀身也难以报答啊!儿子长大之后娶了媳妇,目的就是为了要事奉公婆,和传宗接代啊!我每次都在注意你,不能孝顺我的母亲,而且你还要我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我的这把刀,其实是要拿来砍你的头,让我母亲快心,我之所以暂时宽限你两个月的时间,使你有机会可以改过自新,能够孝顺婆婆,以尽你为人媳妇之道;这也表示了我母亲宽待你的心,使你知道错不在我母亲,也让你甘心情愿死的瞑目啊!”媳妇听了丈夫的话,吓得全身发抖,哭了出来,拜在地上向丈夫求道:“您若是宽免我,让我不死,我一定会终生的孝顺婆婆,绝对不敢有一点点的懈怠啊!”丈夫良久之后,才答应了。经过了这件事情,她们婆媳之间就变得非常和睦;而这件事情,不久之后,也传遍了乡里。
【再析】
唉!这位文安县的居民,只不过是一个平常的丈夫,却能善于调教感化忤逆的妻子,使妻子转恶为良;虽然是读过书的君子,恐怕也有所不能,而比不上他啊!俗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说:“天下无不可化的父母。”这都是真话啊!
故事三:
刘建德的妻子又坏又强悍,刘建德制服不了她,也就只好顺著她了。有一次,刘建德的母亲生病了,妻子就命令他把母亲送往尼庵去住,母亲则不愿意前往;但是刘建德不敢不听妻子的话,也只是派了一位婢女前往尼庵,侍奉母亲服用汤药而已。因此刘建德的母亲,在临死之前,大声的骂道:“我死后到了阴间,一定要向阎王控告你们不孝啊!”母亲死后没几天,刘建德的妻子就生病发狂,而且大声的叫道:“我不应该把婆婆赶到尼庵去住,阴司现在正抽我的肠子,剥我的皮啊!”因而她的整个身体都变成了青紫的颜色,痛叫而死。又过了两天,刘建德也跟著发狂大声的呼道:“我刘建德,被妻子控制而忤逆了亲娘;妻子现在已经被阴司抽肠剥皮,在无间地狱里面受罪;今天阴司又急著要逮捕我,世人应当要以我为戒啊!千万不要被妻妾迷惑而忤逆了父母。”说完之后,也就死了。夫妇入殓之后几天,忽然天雷震了一声,两具棺材都裂开了,尸体的臭气飘了出来,连数里之外,都闻得到刘建德夫妇的尸臭味啊!
【再析】
要知道“罪莫大于不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至于死了之后,又被天雷诛殛,这显示了他们都是逆子逆妇;恐怕有人不知道,所以才写…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