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導而止息了爭訟,今天才得有幸成家立業;而塾師的大恩尚未報答,所以上天在沙板上寫了塾師的名字,就是提醒我們要知恩報恩啊!”于是兄弟兩人就約定好這批沙板賣掉之後,所得的利潤,全部都贈給塾師。回家之後結算,總共賺了叁百兩的銀子。當時塾師因爲年齡大了,沒再教學生,窮得正和兒子兩個人對坐著吃麥粥;忽然見到兄弟兩人手上拿著銀子,走向前來向他禮拜,並且說明前來贈銀的緣故;塾師開始的時候,還謝絕不肯接受,後來兄弟兩人就說:“這是上天賜給您的啊!”塾師聽了之後,才接受了贈銀。
【再析】
于鐵樵先生說:“當官的人,對于教唆他人訴訟,和善于打官司的人,都應該要痛加的懲罰和禁止;不當官退居鄉裏的時候,則對于已經訴訟,和尚未訴訟的人,應該要苦口婆心的勸止,這就是培養國家元氣的首要工作;而這種人就是國家的大功臣,也是天地的大功臣啊!”
妄逐朋黨。
【解釋】
不問是非可否,就隨便的追逐,分朋立黨,或是附社結義。
【分析】
大的例如是朝中的大臣,分朋結黨,把持朝政,明顯的排斥異己,或是暗中的傾陷他人;小的例如是社會上的一般人,附社或是結義,彼此呼朋引類、相互的支援;這些都是屬于妄逐朋黨,必定會招致大禍臨頭;因此無論是官員或是百姓,都應當要痛切的戒除啊!
故事一:
唐朝的柳宗元和劉禹錫,兩人都是才高八鬥,學問一流,而且是名冠一時;當時的順宗皇帝得到了一種病,不能夠說話;而小人王叔文驟然的就把持了朝廷的大政,柳宗元、劉禹錫兩人就傾身依附王叔文;並且還輕率的互相攀附牽引,以爲王叔文是伊尹周公的複出,而急切的營求,好像發狂一樣;兩人都被王叔文破格的提拔,升到了侍禦史,滿朝的文武官員都爲之側目;不久之後,順宗皇帝就傳位給太子,王叔文因而事敗,谏官就交相的攻擊;劉禹錫、柳宗元兩人,都被貶爲州司馬的官職,困死在貧窮邊遠的地方。
【再析】
唉!劉柳兩人若是不陷入王叔文的朋黨,以他們的文章才華和人品,也是一代的名臣啊!所以一時的失足,就會造成終身的失敗,爲人怎麼可以不謹慎呢?然而這還是小害呢!唐朝宋朝明朝叁代的朋黨之亂,都是從這裏開始的啊!所以身爲朝廷大臣,而卻植黨營私,那麼他的罪孽就太大了啊!
故事二:
有一位窮人家的子弟,不但貧窮,而且品行也不好;經常和一位演戲的伶人交往,伶人常常送衣服給他穿,因此兩人的感情很好,他也知道伶人原來是個小偷;但是還是照樣的穿著伶人送給他的衣服去逛街。有一次,就被失主當街逮個正著,把他捉到官府去問罪;而這個時候,伶人卻早已經遠走高飛了;他因此而無法爲自己的罪行辯解,最後就死在獄中。
又有一位富翁的兒子,喜歡舞拳弄棒,因此而結交了十個拜把兄弟,富翁知道以後還說:“這樣可以服鄉裏,以後就沒人敢欺負兒子了。”並沒有去禁止兒子結黨;後來這十個把兄弟之中,有一位竟然做了強盜;事迹敗露之後,在官府的供詞中,就牽連到富翁的兒子;官府因爲富翁家裏有錢,竟然把富翁的兒子,處以強盜首領的罪名,富翁因此而家破;嗚呼!喜歡逐黨交朋的人,可要以此爲鑒啊!
【嘉言】
元朝的余忠宣公阙曾說:“人若近賢良,譬如一張紙;以紙包蘭麝,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穿魚鼈,因臭而得臭。”我們立身處世,應當叁複斯言。
用妻妾語,違父母訓。
【解釋】
聽信妻妾的話語,而違背父母的訓示。
【分析】
妻妾的話語,甜美而又容易聽得進去;父母的訓示,雖然正確卻是難以服從;然而妻妾的話語,沒有不與父母的訓示相反的啊!這就是世人所以孝順衰微的原因啊!要知道父母的閱曆既然較多,對于事情的見解,就必定會恰當;而且父母愛子的心又殷切,爲兒子謀劃,必定也會周詳;豈有年少女子的所見所聞,反而勝過了老成練達的父母呢?而且在事實上和道理上也是如此,不僅只是爲了勸孝才這樣的說啊!
張拱辰先生說:“父母的訓示,做人家兒子的就是萬分的遵從,究竟而言,還是未能夠遵從啊!妻妾的話語,大家都說萬萬不能聽信,畢竟還都是用盡了妻妾的話語啊!這就是理不勝欲,因爲關系太親近的緣故,因而蒙蔽了心智,難以覺察啊!所以希望自以爲不會聽信妻妾話語的人,不要以爲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若是心地上沒有細密功夫的人,不但是不能行,而且也不能夠知道這種的道理啊!”
妻妾爲丈夫的內助,若是有了善言,丈夫也未必是不可以聽從;但是婦人賢明的比較少,愚暗的比較多;而且性情大多是氣量狹窄,又不肯聽別人的意見,也不耐煩事情;而且又善于掩蓋過失,說起話來很動聽,所以做丈夫的就最容易被迷惑了。而一旦迷惑了妻妾的話語,就必定會違背了父母的訓示,所以太上才嚴格的禁戒。若是講到離間骨肉,疏遠親戚,欺侮鄉裏,偏私子女,淩虐仆婢,這些的惡業源頭,也多是出自于婦人;因此做丈夫的應當要隨時的反省覺察,並且還要告訴她們,不可以這麼做的道理。至于丈夫聽信愛妾的話,而虐待或抛棄了妻子,這尤其是人情最容易偏差、最容易迷惑的地方啊!怎麼可以不謹慎小心呢?
兒子對于父母,應當要盡心竭力,無論是東西南北,都要惟命是從于父母。若是陽奉陰違,違背了父母之訓,這就是根本大罪,也是不能夠赦免的大惡啊!至于因爲寵愛妻妾而違逆了父母,世上更是不乏這類的人,然而這種的罪孽,就更是罪加一等了啊!
故事一:
程彥遵事奉母親非常的孝順,但是他的母親性情極爲嚴厲,很討厭他的妻子,就將他的妻子逐出家門;程彥遵當時正值壯年,爲了順從母親的意思,就終身不再娶妻;而他的妻子非常的賢慧,雖然被婆婆逐出了夫家,竟然沒有一點的怨言。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必定會回夫家問安;她自己則獨自的居住,爲丈夫守節而不肯改嫁;當時的讀書人見到了這種情形,都公認程彥遵的妻子,是一位難能可貴的賢妻,並且還爲她作了孝烈傳,表揚她的孝行。
【結語】
噫!程彥遵夫婦真可以說是子孝妻賢,難能可貴啊!而那些不孝的兒子忤逆的媳婦,見到了程彥遵夫婦的孝行,能不愧死嗎?
故事二:
文安縣,有一位居民,娶了一位美麗的媳婦;但是這位媳婦的性情強悍,不願意事奉婆婆。每次丈夫回家的時候,就向丈夫告狀,說自己受到婆婆的淩虐;丈夫聽了之後,始終都不回答。有一天的傍晚,丈夫就拿出了一把利刃給媳婦看,媳婦說:“你拿刀要做什麼?”丈夫說:“你不是說婆婆虐待你嗎?我們就一同持刀去殺掉婆婆,好不好?”媳婦說:“好啊!”丈夫說:“這樣吧!你先暫且好好的事奉婆婆一個月,讓鄰居們都知道你很孝順,而婆婆卻虐待你;然後我們再秘密的進行,殺婆婆這件事情。”媳婦就照著丈夫的話去做,每天都對婆婆表現出和顔悅色的樣子,非常認真的事奉;這樣的做到快滿一個月的時候,丈夫又拿出了那把利刃,在燈光下把玩,並且問媳婦說:“近來婆婆待你怎麼樣啊?”媳婦說:“和以前不一樣了!”又過了一個月,丈夫又拿著利刃問媳婦,媳婦卻很高興的說:“婆婆現在跟我非常的要好,我們以前說的那件事情,千萬不可以做啊!”丈夫徐徐的握著刀,很生氣的瞪著她說:“你有沒有見過丈夫殺妻子的事情?”媳婦說:“有。”丈夫又說:“你有沒有見過兒子殺母親的事情?”媳婦說:“沒聽說過。”丈夫說:“人的一生是以孝養父母爲最大的事情,父母之恩,就是殺身也難以報答啊!兒子長大之後娶了媳婦,目的就是爲了要事奉公婆,和傳宗接代啊!我每次都在注意你,不能孝順我的母親,而且你還要我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我的這把刀,其實是要拿來砍你的頭,讓我母親快心,我之所以暫時寬限你兩個月的時間,使你有機會可以改過自新,能夠孝順婆婆,以盡你爲人媳婦之道;這也表示了我母親寬待你的心,使你知道錯不在我母親,也讓你甘心情願死的瞑目啊!”媳婦聽了丈夫的話,嚇得全身發抖,哭了出來,拜在地上向丈夫求道:“您若是寬免我,讓我不死,我一定會終生的孝順婆婆,絕對不敢有一點點的懈怠啊!”丈夫良久之後,才答應了。經過了這件事情,她們婆媳之間就變得非常和睦;而這件事情,不久之後,也傳遍了鄉裏。
【再析】
唉!這位文安縣的居民,只不過是一個平常的丈夫,卻能善于調教感化忤逆的妻子,使妻子轉惡爲良;雖然是讀過書的君子,恐怕也有所不能,而比不上他啊!俗話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又說:“天下無不可化的父母。”這都是真話啊!
故事叁:
劉建德的妻子又壞又強悍,劉建德製服不了她,也就只好順著她了。有一次,劉建德的母親生病了,妻子就命令他把母親送往尼庵去住,母親則不願意前往;但是劉建德不敢不聽妻子的話,也只是派了一位婢女前往尼庵,侍奉母親服用湯藥而已。因此劉建德的母親,在臨死之前,大聲的罵道:“我死後到了陰間,一定要向閻王控告你們不孝啊!”母親死後沒幾天,劉建德的妻子就生病發狂,而且大聲的叫道:“我不應該把婆婆趕到尼庵去住,陰司現在正抽我的腸子,剝我的皮啊!”因而她的整個身體都變成了青紫的顔色,痛叫而死。又過了兩天,劉建德也跟著發狂大聲的呼道:“我劉建德,被妻子控製而忤逆了親娘;妻子現在已經被陰司抽腸剝皮,在無間地獄裏面受罪;今天陰司又急著要逮捕我,世人應當要以我爲戒啊!千萬不要被妻妾迷惑而忤逆了父母。”說完之後,也就死了。夫婦入殓之後幾天,忽然天雷震了一聲,兩具棺材都裂開了,屍體的臭氣飄了出來,連數裏之外,都聞得到劉建德夫婦的屍臭味啊!
【再析】
要知道“罪莫大于不孝”,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至于死了之後,又被天雷誅殛,這顯示了他們都是逆子逆婦;恐怕有人不知道,所以才寫…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