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P5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普告天下啊!

  得新忘故。

  【解釋】

  得到了新的,就忘記了舊的。

  【分析】

  無論是穿的衣服,用的器具,朋友之情,親戚之誼,妻子侍妾,童仆婢女,說起來都有新舊的差別;若是因爲得到了新的,而忘記了舊的,這種人就是屬于薄情寡恩之人了。先賢曾說:“與其結新交,不如敦舊好。”這句話的道理很深啊!從前楚王下诏,希望找回他遺失的鞋子,並且說道:“我和我所穿的鞋子,同時一齊外出,卻不能夠和它一同的回來,我因此而感傷不已啊!”從此以後,楚國的人民就沒人敢丟棄舊的東西了。所以楚王真是一位千古有情之人,也是一位千古明白大道的人啊!

  故事一:

  東漢光武帝弟弟的妻子湖陽公主,剛剛死了丈夫正在守寡,就想要嫁給宋宏;光武帝就跟宋宏說:“富人有錢,容易交到朋友;貴人則有地位,容易嫁人爲妻,難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嗎?”宋宏回答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聽了宋宏的答話,就回頭跟公主說:“你想嫁給宋宏,我看恐怕是嫁不成了!”

  【再析】

  喜新厭舊,這是世人的通病,尤其妻妾之間,更是容易換人;往往在枕頭上産生了嫌棄磨擦,就會在臥室之中結下了禍胎,它的害處之大,甚至是說也說不完啊!所以世人對此千萬要小心謹慎啊!

  故事二:

  有一位富翁沒有兒子,就抱養哥哥的兒子,養了十年;忽然富翁的侍妾生了一個兒子,富翁于是就不再認養哥哥的兒子,財産都歸侍妾的兒子所有;後來哥哥的兒子以勤儉成家,而且非常的孝順謙恭慈悲,全族的人都贊歎他。而侍妾的兒子長大之後,放蕩不羁,吃喝嫖賭樣樣來,把富翁的財産都敗光了,富翁感到十分的懊惱,悔恨而卒。

  故事叁:

  儀征人景旸,貧窮的時候,與揚州的史城是好朋友,景旸過世之後,他的孩子生活更是窮困;以前的親戚朋友們,都不再往來;史城卻不忘記老友的孩子,經常的去慰問送些東西,比景旸在世的時候還要認真。景旸留下了所寫的文章數十卷,史城就捐出了黃金千兩,將好友的文章印製成書,流通于世。他說:“我實在不忍心見到故人所寫的好文章,隨著他的過世而埋入了塵土!”後來史城官做到了很高的職位。

  口是心非。

  【解釋】

  就是心口不一。

  【分析】

  心口皆是是君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小人大家還曉得要防他,惟有言稱堯舜,心同桀纣,口誓山海而心懷陷阱的人,最是難以測度了。這種口是心非的僞君子,事君必定不忠,事親一定不孝;交朋友必定不講信用,對待部屬下人,也一定不講道義,這種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啊!若是使人誤信了他的話,而墮入了他的陰謀之中,那麼這種的罪行,在陰間的果報就比陽間罪惡還要大好幾倍啊!佛經說:“妄言惡口之人,死後墮入拔舌烊銅犁耕的地獄之中,要受過久遠劫很長時間的痛苦之後,才能再投生爲畜牲,經常以荊棘作爲食物;若是再投生爲人,則不會具有舌根,口氣總是臭穢不堪;就算他說了善言,別人也不會相信;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業,就會獲得如此的果報!”能敢不戒嗎?

  明朝的薛文清說:“易經說:庸言必信。平常所說的話,一般人都以爲是不要緊的,因此而養成了說話輕率,而且又不謹慎的壞習慣;殊不知說了一句假話,便是言語上有了過失;所以能夠做到庸言必信的人,那麼他的道德修養,一定是很高明啊!”

  故事一:

  宋朝司馬溫公(司馬光),在談到劉器(劉侍製)爲什麼能夠做到“盡心行己”的修養功夫的時候說道:“他的秘訣,就只是做到了“誠”而已矣!而要做到“誠”的工夫,就必須先要從不妄語開始做起。”司馬溫公又曾說到:“劉器的平生,只是一個“誠”字,他能夠把“誠”字做到了顛撲不破的地步啊!”當時的市民田叟說道:“若是經過南京,沒見到劉侍製,就如同經過泗州(山東曲埠),沒見到大聖孔子一樣的遺憾啊!”爲什麼他們能夠如此的感動人心呢?答案也只是誠而已矣!

  【再析】

  我們看到了這個事實,就應該知道誠字怎麼會誤人呢?爲什麼人們卻不肯對誠這個字痛下功夫呢?

  故事二:

  任國佐有一次生病,病了很久都沒有好,就請道士設立醮壇,向上天祈求保佑平安健康;任國佐就在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聽到神明對他說:“任國佐,你平生爲人,心口不一;從小到大都沒做一件好事,你這一生所積的罪惡,閻王已經定了案,你的死期馬上就要到了啊!”果然沒過多久,任國佐就死了。

  【再析】

  須知五行之中的土並沒有定位,而五行(金木水火土)卻是以土爲主;春夏秋冬四時也依賴著它而運行,萬物必須要憑借著土才能夠生長。而論到仁義禮智信五常的時候,則是以信爲主了。若是仁義禮智所謂四端的根源沒有了信,則也不能成就其爲仁義禮智了啊!所以中庸說:“誠是萬事萬物的始終本末,不誠便就虛妄無物了啊!”現在人說話的時候,對人並沒有真誠心,這樣子怎麼能夠自成其人呢?若是能夠從此改過覺悟,言行一致,表裏相應的話;則遇到了事情,就可以坦然的面對,經常的保有余裕,做到了仰不怍于天,俯不愧于人,這樣豈不是很快樂嗎?然而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啊!而且預防檢討起來,都是很難做到;所以千萬不可以稍微的放松,使自己自絕于光明正直,而走入了黑暗滿布荊棘的危險境界啊!

  貪冒于財,欺罔其上。

  【解釋】

  因爲貪圖利益而冒領錢財,竟然敢欺瞞了君王長官。

  【分析】

  爲人不忠不孝,竟敢欺瞞君親長上;縱然是能夠一時的富貴,大多不久之後,就會遭逢破敗,而且子孫都是狼狽不堪!還不如忠誠廉潔操守好,自然可以保身保家保名聲!至于官員侵吞政府的錢糧,仆人隱匿主人的稅租等類種種的弊端,不勝枚舉;總是屬于下取上財,終歸是沒有智慧枉費心機;然而所取得的錢財,原來是自己命中本來就有的;但是因爲來路不正,于是就導致了自己人財兩失;還不如對這些來路不正的錢財,分毫都不苟取,則自己命中本有的財祿,必定會從其他方面正當的得來;在我來講,這些錢財同樣的是我取而有的,然而取的安全或是危險,那麼結果就會相差的很遠了啊!這是真理,人們應當要明白啊!

  故事一:

  明朝成化年間,秦纮奉命出任陝西省的巡撫,而陝西秦王府的旗校衛士,在民間橫行肆虐由來已久,老百姓深以爲苦,都敢怒而不敢言;秦纮上任之後,就把秦王府違法亂紀欺壓百姓的旗校衛士,全都捉拿起來法辦,一點都不寬貸;秦王就向皇帝上奏說:“秦纮膽大包天,竟敢欺滅皇親貴族!”皇帝因此非常生氣,就下诏逮捕秦纮,把他關在錦衣衛所設的監獄中;並且命令親信內臣尚亨抄秦纮的家,卻只搜到了黃絹一疋,舊衣服幾件而已。尚亨就向皇帝回奏秦纮家中貧窮的狀況;皇上因此還親自查閱了秦纮的家産,不斷的歎氣稱贊秦纮的操守廉潔;就立刻下诏釋放了秦纮,並且賞賜他一萬錠的銀子,以表彰秦纮操守的廉潔,還調他爲河南省的巡撫。秦纮到任之後,太監汪直因爲有事到了河南;當時汪直的威勢如日中天,其他的巡撫都自貶身價,屈就去拜見汪直;只有秦纮抗禮,不肯去拜見汪直。汪直知道秦纮爲官忠直廉潔,對他就更加的尊敬;秦纮于是就秘密的上奏皇帝說:“汪直出宮到地方辦事,違反規定,帶了過多的旗校衛士,騷擾地方。”後來汪直回京之後,皇帝就問他:“各省的巡撫大臣賢不賢能啊?”汪直獨獨稱贊秦纮不但廉潔而且又能幹,皇上于是將秦纮的密奏出示給他看,汪直就立刻向皇上叩頭謝罪,並不斷的稱贊秦纮賢能;皇上因此而原諒了汪直,後來秦纮官做到了尚書。

  故事二:

  紹興府有一位布政,很會貪汙,積了數十萬的家財;後來丟官之後,回到家鄉,買了十萬畝的良田,在郡中可算是首富了。他經常夢到祖父告訴他說:“你就快要受到報應了啊!”布政不相信祖父托夢所說的話。他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果然整天不是嫖就是賭,結果都是短命而死。兒孫死後不久,布政就中風癱瘓,兒媳婦和孫媳婦,都不守婦道,遠近皆知;很多人看她們有錢都想占便宜,布政親眼看到了,但也是無能爲力;到了布政快要死的時候,家中的財産已經全部敗光了。布政臨終的時候,張大眼睛大聲的說道:“我官做到了布政不能算小,田買了十萬畝,也不能算少,都在我手中置的,也都是在我手中了的,我不懂這是什麼道理啊!”說完之後就死了。

  【再析】

  唉!這只是現世的花報而已,布政的果報是在地獄啊!不知道還要如何的受苦呢!楊伯起說得好:“我雖然沒有豐厚的財産遺留給子孫,然而我這樣能夠使後世的人,稱贊我的子孫是清白官吏的子孫,像這樣的方式留給子孫財産,豈不是更多了嗎?”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解釋】

  編造了壞話,捏作了惡事,任意的讒毀好人。

  【分析】

  別人縱然有了過失,也應當想辦法爲他掩護;若是一個人平白無辜,卻編造了流言,捏作了惡事,去讒毀他;這種的惡毒,比刀斧虎狼還要厲害啊!因爲一個人本來沒有罪,卻被一位小人讒言攻擊,其他不明事理的人,也就跟隨著毀謗,聽到讒言的人,也實在很難以分辨出誰是誰非;導致了賢人和小人混淆不清,官位的降級和升遷,也都會因此而顛倒了,這就是君子所深惡痛絕的啊!佛說:“惡口的罪業,死後當墮入刀兵拔舌地獄;而在生的時候,則容易受到殺害,以及受到形體殘廢的果報。”

  【嘉言】

  古詩說:“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父聽子當決;夫妻聽之離,兄弟聽之別;朋友聽之疏,骨肉聽之絕;堂堂七尺軀,莫聽叁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讒毀之害,是如此的厲害;聽到讒言的人,還能不謹慎分辨嗎?

  故事:

  明朝陳良谟先生說:“我從前因公到公安縣巡察的時候,有一位姓白的教谕,到京城去參加會試;他的妻子喜歡做好事,曾經用他的名字題寫在疏文上,…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