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福消災之道精簡本
了凡弘法學會編輯
感應篇彙編白話本緣起
勸讀感應篇彙編啓
感應篇文昌帝君序
太上感應篇本
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一
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二
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叁
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四
廣勸流通文
附錄—弘護正蒙教育培植佛門龍象
感應篇彙編白話本緣起
科技愈發達,人心愈迷失;物質愈文明,道德愈墮落;心靈愈染汙,治安愈敗壞。如何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減少犯罪、自求多福、消災免難,乃至如何才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永息戰爭、天下太平呢?這些都是現代人最關心與憂心的問題。
然而,盡管有不少人關心與憂心,但對于世間亂象、天災人禍的解決,似乎還是束手無策,甚至每況愈下,問題愈趨嚴重。世人自求多福的結果,往往變成自求多禍。歸結其原因,是因爲現代人過于迷信科學,對于善惡的標准、因果報應的道理,認識得不夠清楚,甚至于誤解得很深。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結果,自然招致苦果,這是人心墮落、犯罪飙漲、世界大亂的根本原因。
《感應篇彙編》一書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福善禍淫之至理,發而爲掀天動地、觸目驚心的議論,對于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爲善得何善報、作惡得何惡報,均能明察其根源,使人閱讀之後,能夠徹底明了善惡、因果、禍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會失去大利、得到大禍,因而人人自勉爲善,以期集福消災。所以本書對于世道人心,有極爲深遠的影響。
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爲“元宰必讀書”,他說:“並非讀此書即可做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此說法可謂透徹至極。民初印光大師亦言:“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弘揚此書不遺余力。當代淨空老法師更是諄諄勸勉佛弟子們,要將之視爲“戒律”來讀誦受持,並爲本書賜名爲《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
了凡弘法學會深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之理,故對于因果教化人心的傳揚,無不全力以赴;前有《了凡四訓》的整理,今有《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的譯整,即是此一理念的體現。在此感謝導師淨空老法師的鼓勵督促,鄭居士對譯整工作長期耐心的指導,鍾居士的倡請潤筆和校對,阮居士及多位教授的協助查對資料等,使得本書得以順利完成,利益十方。深盼世人讀了此書,都能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此風一開,自然禮讓興行、災難幹戈永息、人民安樂而天下太平!
公元二○○○年元月廿五日 王妙音謹識
勸讀感應篇彙編啓
《太上感應篇》雖然是出自于《道藏》,但在《彙編》的注解之中,大都引用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叁教的精義,這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彙編》是彙集古今各種注解,經過詳細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彙編》,就等于是讀盡了《感應篇》的各種注解,這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編者的手法與眼光,實在是高明得無與倫比,讀者能得此良好的引導,心量必能拓寬,福德因緣也會因而廣植,這是第叁件值得稱快的事!儒家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彙編》中已經收錄過半;佛門中的文字般若,在此也可略見一斑;道家的攝心要義,亦已荟萃于其中,這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所以《彙編》不僅是《感應篇》所有的注解之王,實在是一切善書之王!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就是有福之人;若能一氣呵成地讀去,息心靜氣地反覆玩味,去體會個中的道理,並且踏實地奉行,就是大福之人!若能進一步精益求精,那麼希聖希賢、成佛作祖的道理,也都在本書之中。人生在世,倘若無緣見到本書,就有可能長劫沈淪,難以出離,豈非天大的不幸!《感應篇》的注解,是這麼地明白,這麼地詳盡,這麼地透徹,這麼地懇切,就像是耳提面命、大聲疾呼,而悲憫胸懷,聲淚俱下。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應立刻回頭,改過遷善,又有什麼可懷疑的!
《彙編》中所記載的那些得到惡報的人,群相競逐于敗亡之途,臨死還不能覺悟的,都是由于一生當中不曾讀到《感應篇》呀!所以此書對人生的裨益,豈止是轉禍爲福的唯一捷徑,而且也是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惟願大家都能恭慎讀之!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爲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于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爲卿相;行之叁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辍,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爲渎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叁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叁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衆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叁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叁百善。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爲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僞。攻讦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淩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爲曲。以曲爲直。入輕爲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爲。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讪謗聖賢。侵淩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讦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爲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谷。勞擾衆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幹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于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于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欲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衆。短尺狹度。輕稱小升。以僞雜真。采取奸利。壓良爲賤。謾蓦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于妻子。失禮于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爲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竈。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又以竈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叁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余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鸩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叁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叁惡。叁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卷一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太上老君說:“禍福沒有一定的門徑,都是人們自己所感召來的。”
【分析】太上,此指周朝聖人老子,又稱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谥號“聃”。太上是對至尊的稱呼,這種以稱贊上天來樹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們,要以謹慎的態度來面對。《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這是在告訴人們,造作善惡之因,必得禍福的果,是取“有感必應,隨感隨應”之意,來彰顯天道善于回應的道理。“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全篇的總綱領,是太上老君垂訓的大要。講到聖賢的存心…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