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外人特別慷慨;不顧族人的貧寒,而去冒認他人爲自己的宗族。凡是薄待所應厚待的人,厚待所應薄待的人,這些都是背親向疏。孔子在《孝經》中說:“不愛護他的親人,而去愛護其他的人,叫做悖德;不敬重自己的親長,而去敬重他人的人,叫做悖禮。”現在有人背親向疏,不是因爲恩怨徇私,就是在人情的冷暖變化上起了分別;這樣的悖德悖禮就非常嚴重了,而且是根本重罪,果報必定很慘。
【故事】明朝人白希沒有兒子,不以自己的侄兒來繼嗣,卻抱養了一位屠戶的兒子。後來白希死了,有客人投宿在他家中,晚上聽到有奔走的聲音,就起床從門縫裏觀看,看見男女幾輩的人,在那裏徘徊東張西望,好像餓了很久;又看到有一個人,腰間插著屠刀,步履踉跄地走進來,一會兒鼓著肚子走出去。那些男女數輩的人跺著腳說:“這下子苦了!完了!又沒得吃了!”神情淒然地離開了。客人到了天亮時問仆人,仆人說:“昨天晚上,我家主人在祭祀祖先。”客人因而領悟出,帶著屠刀的人是主人的生父,而那些男女數輩的人就是白家的祖先及白希夫婦。客人歎了一聲,就離開了。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解釋】指著天地,來爲自己的卑鄙心懷做見證;引請神明,來鑒察自己的猥亵之事。
【分析】天地是公正無私的,神明是正直不偏的,順著天理就能得到吉祥,違逆天理就會招致凶險,它的感應就像響回應聲一樣,小心敬畏尚且還怕會獲罪,何況竟敢指天地引神明,來證明、鑒察自己卑鄙的心懷、猥亵的事情,這不是亵渎天地神明嗎?天地神明怎麼肯助人爲惡,這只是徒然使自己加速招來災禍罷了!
【故事】張中,乖戾不和的氣息聚集于一家,父子、兄弟、婆媳、妯娌之間,動不動就有忤逆、爭執的事情發生,往往呼天搶地指著神明,都想以此表白自己。等到分家産那一天,紛爭更加地激烈,互相設壇祭祀神明來詛咒對方。從此,妖怪作祟的事情頻頻發生,疾病連續不斷;幾年時間,張中的家人幾乎死光。
施與後悔。
【解釋】布施給他人之後,心裏又後悔了。
【分析】施與這件事,要建立功德最爲快速,然而必須樂善不倦,才會有所進步,即使是財力不夠,也一定要常存此心,更何況可以把心念轉爲吝啬,而喪失自己的初發心嗎?還沒有布施就後悔,就不會果敢地布施;已經施與了卻又後悔,就不會再施與。這種賊仁害義的行爲是心病的根本,所以太上不寫施與的善舉,而只摘錄後悔的過惡。因爲聖人所最稱許的莫過于遷善改過,所最厭惡的莫過于爲善不終;在布施之後會感到後悔,推究他的初心,畢竟不是真心喜歡做善事,只不過是一時高興求個好名,希望得福罷了!一開始既然已經錯了,怎麼會不後悔呢?若是真心布施,做到了“人我皆空”,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接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樣就不會有布施之後又後悔的情形發生。所以行善的人,不可以不用心觀察自己行善發心的念頭。
【故事】奚百叁本來是個貧窮的人,偶然見到一位道人到一個店家化緣,店家卻不施與。奚百叁摸摸腰間,只剩下一文錢,就布施給道人。當天晚上,就夢到道人幫他除去贅肉;等到醒來時,臉上的贅肉果然脫落了。一文錢的布施,竟然讓他脫離病苦,可見施與不在于有多少能力,而在于存心,世間人應該要一心去力行;勸他人一起來做尚且還嫌太慢,更何況做了以後可以後悔嗎?
假借不還。
【解釋】借用財物卻不肯歸還。
【分析】假借,是用來通有無、舒緩濟急的,本來是一件好事,受到的恩德已經不小了,怎麼可以倚恃強勢,用狡詐的手段來推托不還呢?他哪裏知道沒有了卻的債務,死後仍然要償還,欠得少的就當他的奴婢,欠得多的就當驢馬牛狗來償還,這也是相當可怕的事。凡是向人家借用東西,必須要加以愛護,若非不得已就不要去借,借用完了就要馬上歸還;這樣別人就不會感到厭煩,而自己也無愧于心。至于向人借錢,更要清清楚楚地償還;現在的人常常借了錢就不還,卻未想到這個錢不是我的,就算據爲己有,到最後錢財也是會不見,只會徒增債務而已,這樣究竟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故事】清康熙戊午年秋天,北京居民張元畜養了一頭驢,一天能走兩百裏路,可是卻很喜歡踢人、咬人;唯有張元父子叁人騎它時,它就非常地馴服,他人都沒有辦法騎。偶然有一個姓楊的人,姑且試著借驢來騎,卻非常馴服地讓他騎,于是就騎著它行走;回家之後,楊某夢到穿著黑衣的人告訴他:“我是張家的驢,前世向你借用叁百錢不還,現在應當補償你;你昨天騎著我走了二百八十裏,乞求你再騎二十裏,我欠你的債就可以了結。”楊某問:“你欠張家多少錢呢?”黑衣人皺著眉頭說:“多多多,不可說。”楊某醒來後果然又借驢來騎,去的路程稍微遠了一點,驢子忽然跳起來把楊某摔在地上,推算一下路程,果然是二十裏。楊某更加感到驚異,祈求說:“我明白原因了!但現在離家十裏路,如果不騎你,怎麼能夠回去呢?我回家後就拿十文錢來買草料喂你,怎麼樣呢?”驢子站著看了他很久,又馴服地上路。爾後楊某故意試著要騎它,但是才剛接近驢鞍,驢子就踢咬長鳴。
分外營求。
【解釋】不依本分而一味鑽營求取。
【分析】世人之所以不依本分的原因,只是認爲鑽營求取就會有益罷了!應該思考人生的富貴貧賤都有定數,不容易改變,陰司有所注定的,陽間才能享有,這都是過去的業,可以分外地去營求嗎?如果妄心貪圖、僥幸希求,不但毫無益處,而且恐怕會因爲妄情而折福。然而何不體會孟子所說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道理,和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的要旨呢?
【故事】劉颃頗能寫作文章,自認爲年輕時就能高中科第。當時翊聖真君在終南山降言,劉颃因此前去叩問。真君說:“你的文章雖然好,但是命運卻太淺薄,若能安分自守,還可以安度余年;如果過分營求,必定會折損壽命。”劉颃未能聽從真君的勸告,最後一事無成而死。
力上施設。
【解釋】竭盡自己的力量施威設法去求取。
【分析】力上施設,就是自己能力所及之處,就盡力去施展威勢,設法達到目的,不再爲自己留一點余地,勢力如果不把它使盡,就不肯停止,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扯滿一帆風,又添八把槳”的意思。居于上位的人施威設計百姓,富貴人家施壓設計貧賤的人,這些本來就是違犯太上的戒條;至于以人類的力量來施設畜生,也是不可以的。例如耕田的牛驢、騎乘的馬騾,不是我前生修來的,就是它們欠我的債,應當愛護它們、體恤它們;使用它們時,非但不能用盡它們的力量,又怎麼可以認爲畜生是異類,就可以爲所欲爲呢?
【故事】劉宋時的奚顯度,擔任員外散騎侍郎的職務,孝武帝曾命他監督領導工役,他卻嚴苛暴虐不講道理,動不動就加以捶撻撲打,不管是炎夏或雨天,寒冬或下雪,都不讓工人暫時休息。工人們受不了,有些人因而自殺,奚顯度後來也因案被處死。
淫欲過度。
【解釋】男女間的淫欲超過限度。
【分析】因爲邪緣而在外茍合,這種泯滅道德、喪失良心的事,太上固然已經垂誡在前;至于夫婦的正常房事,尤須有所節製。如果說正常房事不算是淫,怎能免除縱欲殺身的災禍呢?因爲人的元精散在叁焦,能使全身百脈暢通,當欲火一動時,就會合聚起來跟著流通,都從命門流出;出海口不禁絕,海水就會枯竭,這是非常可怕的事。凡是元精飽足,精神就會生出來;精神充足,智慧就能生出來。聰明智慧堅固,做什麼事情不能成功呢?如果少年就斲喪了元精,致使英氣消失,一生的事業就完了。世人會染上終身疾病,常是從新婚開始,因爲年輕無知,往往放縱情欲沒有節製,大多變成虛痨,甚至短命早死,連累妻子守寡受苦。何不想想百年的婚姻眷屬,終身相互陪伴,何苦在新婚的一個月之內,就種下一生的禍根呢?所以爲人父兄者,遇到子弟將要結婚時,應當諄諄教誨,以此爲戒。俗話說:“樂極生悲,縱欲成患。”又說:“寡欲必多男,貪淫每無後。”孔子說:“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老彭說:“上等人和妻子不同床而睡,中等人不同被而睡;服用百顆補藥,不如獨自睡眠。”佛陀說:“女色是衆苦的根本,是障礙身心的根本,是殺害身體的根本,是憂愁的根本。”《黃庭經》說:“趕快保守精室,不要隨便外泄,關閉精門好好保護,就可以長久活命。”實在是因爲淫欲起來時,會使人失去本性、喪失身命。有暗中受到傷害而沒有察覺的,有明知它的害處卻不理會的。這就是古聖先賢之所以誠懇勸導、一再告誡的原因。
【故事】明朝衢州有個姓徐的人,面貌俊美而有才華和名氣,不到二十歲就榮登進士,被選派爲松江府節推,親戚朋友都非常羨慕他。但是他卻很喜好女色,娶了十幾位嬌美豔麗的寵妾,每天都縱欲無度;到任不到一個多月,就虛脫而死,所有的美妾全都改嫁別人。
心毒貌慈。
【解釋】心意惡毒,臉上卻裝出慈祥的樣子。
【分析】心意惡毒已經使人難以防範,卻又裝出面貌慈祥的樣子,更是令人不可測度!人沒有不躲避虎狼而畏懼蛇蠍的,就是因爲它們都很毒。一個人心毒而貌慈,表面上令人覺得可以親近,但往往乘人不備而肆其惡毒,那麼他的陰險惡毒比起虎狼蛇蠍就更嚴重。這種人死後必定墮入叁途,速度就跟箭一般地快;而且他生生世世所遭受的果報,必定受苦無窮。
【故事】蔡元度對待客人滿面春風,雖然有的是他所討厭的客人,但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卻是一視同仁,因此他的心思令人難以猜測,大家只好視他爲笑面夜叉。後來蔡元度被貶官,流竄到遠方而死。
穢食餧人。
【解釋】用汙穢的食物給人吃。
【分析】汙穢的食物,或是在製作時不清潔,或是經過蟲子爬過、老鼠咬過,或是隔夜放得太久,顔色味道已經變了,吃後…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