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19

  ..续本文上一页外人特别慷慨;不顾族人的贫寒,而去冒认他人为自己的宗族。凡是薄待所应厚待的人,厚待所应薄待的人,这些都是背亲向疏。孔子在《孝经》中说:“不爱护他的亲人,而去爱护其他的人,叫做悖德;不敬重自己的亲长,而去敬重他人的人,叫做悖礼。”现在有人背亲向疏,不是因为恩怨徇私,就是在人情的冷暖变化上起了分别;这样的悖德悖礼就非常严重了,而且是根本重罪,果报必定很惨。

  【故事】明朝人白希没有儿子,不以自己的侄儿来继嗣,却抱养了一位屠户的儿子。后来白希死了,有客人投宿在他家中,晚上听到有奔走的声音,就起床从门缝里观看,看见男女几辈的人,在那里徘徊东张西望,好像饿了很久;又看到有一个人,腰间插著屠刀,步履踉跄地走进来,一会儿鼓著肚子走出去。那些男女数辈的人跺著脚说:“这下子苦了!完了!又没得吃了!”神情凄然地离开了。客人到了天亮时问仆人,仆人说:“昨天晚上,我家主人在祭祀祖先。”客人因而领悟出,带著屠刀的人是主人的生父,而那些男女数辈的人就是白家的祖先及白希夫妇。客人叹了一声,就离开了。

  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

  【解释】指著天地,来为自己的卑鄙心怀做见证;引请神明,来鉴察自己的猥亵之事。

  【分析】天地是公正无私的,神明是正直不偏的,顺著天理就能得到吉祥,违逆天理就会招致凶险,它的感应就像响回应声一样,小心敬畏尚且还怕会获罪,何况竟敢指天地引神明,来证明、鉴察自己卑鄙的心怀、猥亵的事情,这不是亵渎天地神明吗?天地神明怎么肯助人为恶,这只是徒然使自己加速招来灾祸罢了!

  【故事】张中,乖戾不和的气息聚集于一家,父子、兄弟、婆媳、妯娌之间,动不动就有忤逆、争执的事情发生,往往呼天抢地指著神明,都想以此表白自己。等到分家产那一天,纷争更加地激烈,互相设坛祭祀神明来诅咒对方。从此,妖怪作祟的事情频频发生,疾病连续不断;几年时间,张中的家人几乎死光。

  施与后悔。

  【解释】布施给他人之后,心里又后悔了。

  【分析】施与这件事,要建立功德最为快速,然而必须乐善不倦,才会有所进步,即使是财力不够,也一定要常存此心,更何况可以把心念转为吝啬,而丧失自己的初发心吗?还没有布施就后悔,就不会果敢地布施;已经施与了却又后悔,就不会再施与。这种贼仁害义的行为是心病的根本,所以太上不写施与的善举,而只摘录后悔的过恶。因为圣人所最称许的莫过于迁善改过,所最厌恶的莫过于为善不终;在布施之后会感到后悔,推究他的初心,毕竟不是真心喜欢做善事,只不过是一时高兴求个好名,希望得福罢了!一开始既然已经错了,怎么会不后悔呢?若是真心布施,做到了“人我皆空”,内不见能布施的我,外不见接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样就不会有布施之后又后悔的情形发生。所以行善的人,不可以不用心观察自己行善发心的念头。

  【故事】奚百三本来是个贫穷的人,偶然见到一位道人到一个店家化缘,店家却不施与。奚百三摸摸腰间,只剩下一文钱,就布施给道人。当天晚上,就梦到道人帮他除去赘肉;等到醒来时,脸上的赘肉果然脱落了。一文钱的布施,竟然让他脱离病苦,可见施与不在于有多少能力,而在于存心,世间人应该要一心去力行;劝他人一起来做尚且还嫌太慢,更何况做了以后可以后悔吗?

  假借不还。

  【解释】借用财物却不肯归还。

  【分析】假借,是用来通有无、舒缓济急的,本来是一件好事,受到的恩德已经不小了,怎么可以倚恃强势,用狡诈的手段来推托不还呢?他哪里知道没有了却的债务,死后仍然要偿还,欠得少的就当他的奴婢,欠得多的就当驴马牛狗来偿还,这也是相当可怕的事。凡是向人家借用东西,必须要加以爱护,若非不得已就不要去借,借用完了就要马上归还;这样别人就不会感到厌烦,而自己也无愧于心。至于向人借钱,更要清清楚楚地偿还;现在的人常常借了钱就不还,却未想到这个钱不是我的,就算据为己有,到最后钱财也是会不见,只会徒增债务而已,这样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故事】清康熙戊午年秋天,北京居民张元畜养了一头驴,一天能走两百里路,可是却很喜欢踢人、咬人;唯有张元父子三人骑它时,它就非常地驯服,他人都没有办法骑。偶然有一个姓杨的人,姑且试著借驴来骑,却非常驯服地让他骑,于是就骑著它行走;回家之后,杨某梦到穿著黑衣的人告诉他:“我是张家的驴,前世向你借用三百钱不还,现在应当补偿你;你昨天骑著我走了二百八十里,乞求你再骑二十里,我欠你的债就可以了结。”杨某问:“你欠张家多少钱呢?”黑衣人皱著眉头说:“多多多,不可说。”杨某醒来后果然又借驴来骑,去的路程稍微远了一点,驴子忽然跳起来把杨某摔在地上,推算一下路程,果然是二十里。杨某更加感到惊异,祈求说:“我明白原因了!但现在离家十里路,如果不骑你,怎么能够回去呢?我回家后就拿十文钱来买草料喂你,怎么样呢?”驴子站著看了他很久,又驯服地上路。尔后杨某故意试著要骑它,但是才刚接近驴鞍,驴子就踢咬长鸣。

  分外营求。

  【解释】不依本分而一味钻营求取。

  【分析】世人之所以不依本分的原因,只是认为钻营求取就会有益罢了!应该思考人生的富贵贫贱都有定数,不容易改变,阴司有所注定的,阳间才能享有,这都是过去的业,可以分外地去营求吗?如果妄心贪图、侥幸希求,不但毫无益处,而且恐怕会因为妄情而折福。然而何不体会孟子所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道理,和六祖惠能大师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要旨呢?

  【故事】刘颃颇能写作文章,自认为年轻时就能高中科第。当时翊圣真君在终南山降言,刘颃因此前去叩问。真君说:“你的文章虽然好,但是命运却太浅薄,若能安分自守,还可以安度余年;如果过分营求,必定会折损寿命。”刘颃未能听从真君的劝告,最后一事无成而死。

  力上施设。

  【解释】竭尽自己的力量施威设法去求取。

  【分析】力上施设,就是自己能力所及之处,就尽力去施展威势,设法达到目的,不再为自己留一点余地,势力如果不把它使尽,就不肯停止,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扯满一帆风,又添八把桨”的意思。居于上位的人施威设计百姓,富贵人家施压设计贫贱的人,这些本来就是违犯太上的戒条;至于以人类的力量来施设畜生,也是不可以的。例如耕田的牛驴、骑乘的马骡,不是我前生修来的,就是它们欠我的债,应当爱护它们、体恤它们;使用它们时,非但不能用尽它们的力量,又怎么可以认为畜生是异类,就可以为所欲为呢?

  【故事】刘宋时的奚显度,担任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孝武帝曾命他监督领导工役,他却严苛暴虐不讲道理,动不动就加以捶挞扑打,不管是炎夏或雨天,寒冬或下雪,都不让工人暂时休息。工人们受不了,有些人因而自杀,奚显度后来也因案被处死。

  淫欲过度。

  【解释】男女间的淫欲超过限度。

  【分析】因为邪缘而在外茍合,这种泯灭道德、丧失良心的事,太上固然已经垂诫在前;至于夫妇的正常房事,尤须有所节制。如果说正常房事不算是淫,怎能免除纵欲杀身的灾祸呢?因为人的元精散在三焦,能使全身百脉畅通,当欲火一动时,就会合聚起来跟著流通,都从命门流出;出海口不禁绝,海水就会枯竭,这是非常可怕的事。凡是元精饱足,精神就会生出来;精神充足,智慧就能生出来。聪明智慧坚固,做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如果少年就斲丧了元精,致使英气消失,一生的事业就完了。世人会染上终身疾病,常是从新婚开始,因为年轻无知,往往放纵情欲没有节制,大多变成虚痨,甚至短命早死,连累妻子守寡受苦。何不想想百年的婚姻眷属,终身相互陪伴,何苦在新婚的一个月之内,就种下一生的祸根呢?所以为人父兄者,遇到子弟将要结婚时,应当谆谆教诲,以此为戒。俗话说:“乐极生悲,纵欲成患。”又说:“寡欲必多男,贪淫每无后。”孔子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老彭说:“上等人和妻子不同床而睡,中等人不同被而睡;服用百颗补药,不如独自睡眠。”佛陀说:“女色是众苦的根本,是障碍身心的根本,是杀害身体的根本,是忧愁的根本。”《黄庭经》说:“赶快保守精室,不要随便外泄,关闭精门好好保护,就可以长久活命。”实在是因为淫欲起来时,会使人失去本性、丧失身命。有暗中受到伤害而没有察觉的,有明知它的害处却不理会的。这就是古圣先贤之所以诚恳劝导、一再告诫的原因。

  【故事】明朝衢州有个姓徐的人,面貌俊美而有才华和名气,不到二十岁就荣登进士,被选派为松江府节推,亲戚朋友都非常羡慕他。但是他却很喜好女色,娶了十几位娇美艳丽的宠妾,每天都纵欲无度;到任不到一个多月,就虚脱而死,所有的美妾全都改嫁别人。

  心毒貌慈。

  【解释】心意恶毒,脸上却装出慈祥的样子。

  【分析】心意恶毒已经使人难以防范,却又装出面貌慈祥的样子,更是令人不可测度!人没有不躲避虎狼而畏惧蛇蝎的,就是因为它们都很毒。一个人心毒而貌慈,表面上令人觉得可以亲近,但往往乘人不备而肆其恶毒,那么他的阴险恶毒比起虎狼蛇蝎就更严重。这种人死后必定堕入三途,速度就跟箭一般地快;而且他生生世世所遭受的果报,必定受苦无穷。

  【故事】蔡元度对待客人满面春风,虽然有的是他所讨厌的客人,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是一视同仁,因此他的心思令人难以猜测,大家只好视他为笑面夜叉。后来蔡元度被贬官,流窜到远方而死。

  秽食餧人。

  【解释】用污秽的食物给人吃。

  【分析】污秽的食物,或是在制作时不清洁,或是经过虫子爬过、老鼠咬过,或是隔夜放得太久,颜色味道已经变了,吃后…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