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P18

  ..续本文上一页的教训正确,却难以遵从。妻妾的话,没有不和父母的教训相反的,这是世人对于孝道,总比不上听妻子的话的原因。父母的阅历既然较多,看事情必定较正确,而且爱护儿子又殷切,为他谋划必定较周详。哪有年纪轻轻的女子,她的见解反而胜过老成练达的人呢?在事实和道理上也是如此,不仅是为了劝孝才这样说。

  【故事】刘建德的妻子凶悍恶劣,刘建德无法制服,大多顺著她。刚好母亲生病,妻子叫他把母亲送到尼庵,母亲不乐意去;刘建德只听妻子的话,派了一位婢女侍奉汤药而已。母亲临死前,大骂说:“我一定要到阴府控告你们。”没几天,他的妻子生病发狂,大声叫著:“我不应该把婆婆赶到尼庵去,阴司正在抽我的肠、剥我的皮!”因而就全身青紫而亡。又过了两天,刘建德也发狂,呼叫著说:“我刘建德被妻子控制,而忤逆母亲,妻子已经被阴司抽肠剥皮,在无间地狱受罪;现在又很急切地逮捕我,世人应当以我为戒,不要被妻妾迷惑而忤逆父母。”说完就暴毙了。入殓几天,忽然打了一声响雷,两具棺木都裂开了,数里之外都闻得到臭气。

  得新忘故。

  【解释】得到新的就忘记旧的。

  【分析】小的像衣服器具,大的像朋友之情、亲戚之谊;内则妻子侍妾,下则童仆婢女,这些都有新旧的差别。如果得到新的,就忘记旧的,这是最为薄情寡恩的人。

  【故事】有一位富翁没有儿子,已经抱养哥哥的儿子十年,忽然侍妾生了一个儿子,富翁就抛弃哥哥的儿子,财产全归侍妾儿子所有。后来哥哥的儿子勤俭成家,而且非常孝顺友爱、恭敬慈悲,全族的人都称赞他。而侍妾的儿子长大后行为放荡、嫖妓赌博,耗尽所有家产,富翁懊恼悔恨而亡。

  口是心非。

  【解释】嘴里这样说,心中却不是这么想。

  【分析】心口皆善,是纯善的人;即使是心口都不好,他人还得要防范。只有嘴巴说得像尧舜,心中却如同桀纣;口中海誓山盟,却是暗怀陷阱,这种人最难以测度。这种人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友必定不讲信用,对下一定不讲道义,这是小人中的小人,会让人误信他的话,而陷进他的圈套中,他的罪业比明显的恶业还要多几倍。佛经说:“妄言恶口之人,死后会堕入拔舌、烊铜、犁耕地狱,要受过久远劫痛苦之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生,经常以荆棘作为食物;若再投生为人,则不会具有舌根,口气总是臭秽不堪,就算他说了善言,别人也不会相信。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能不戒除吗!

  【故事】任国佐病了很久,于是设置醮坛祈求上天保佑。他在梦中听到神明说:“任国佐平生为人心口不一,从小到大没有做过一件好事,罪恶已经定案,死期就要到了。”果然就死了。

  贪冒于财,欺罔其上。

  【解释】贪得无厌冒领钱财,欺瞒他的长上。

  【分析】奉事长上要忠心,自己的操守要廉洁,这是当臣子的大节。现在却因为贪冒的缘故而蒙蔽长上,为臣的节操哪里还存在!纵然能够得到一时的富贵,大多很快就会破败,子孙狼狈不堪,哪能像忠诚廉洁有操守的人,可以保住身家名声。至于官吏侵吞公家的钱粮,仆人私藏税租等类,种种弊端不胜枚举,都是属于下取上财,以计谋来掩护,用聪明来蒙蔽。然而所取得的钱财,原本就是命里本来就有的,无奈来路不正当,就导致生命和钱财两种都丧失。还不如对这些一丝毫都不苟取,那么命中本有的钱财,必定会从其他正当的途径得到。在我来讲,同样都能取得它,但安全或危险就相差很远。这是真理,世人应该要知道。

  【故事】绍兴府有一位布政使,奸巧而贪财,所积的钱财有数十万。等到丢官回到家乡,买了十万亩良田,在郡中是个首富。他的祖父屡次来托梦,说阴间的谴责快要到了,他却不相信。他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果然嫖赌不知悔改,都短命而死。布政使不久身体瘫痪,子媳妇和孙媳妇都不守妇道,远近皆知,想要来占便宜的非常多,布政使亲眼看到,到了将死时,家产已经全部空了。临终时张大眼睛大声呼叫说:“我官到布政使不能算小,田产有十万亩不能算少,都是在我手中购置的,也都是在我手中完了的,不晓得是什么道理?”说完就死了。

  造作恶语,谗毁平人。

  【解释】编造坏话捏作恶事,谗言毁谤平常之人。

  【分析】人纵然是有了过失,也应妥善为他掩护,如果本来就是清白无辜的人,却编造流言、捏造恶事来谗毁他,这种恶毒更大于刀斧虎狼。因为人本来没有罪,却因有人说一些煽动的谣言,加上一群小人的附和,使得听者受到迷惑而无法分辨是非,贤人和奸人混淆不清,官位升降也会颠倒。这是君子所深恶痛绝的。佛说:“恶口的罪业,死后当堕刀兵拔舌地狱;在生之时,会常常遭受宰杀,以及形体残毁的果报。”

  【故事】明朝的陈良谟说:“我以前因为被分发到公安县任职,有一位白教谕到京城参加会试,他的妻子喜欢做好事,曾经用白教谕的名字写在疏文上,布施一两银子给道姑,并且用一丈麻丝绣在旗旛上。刚好有同事的妻子经过而进来拜访,看到之后很惊骇地说:“儒官跟道姑往来,会影响官途不小!”白妻听信,以为丈夫的官途从此完了,心中闷闷不乐。等到白教谕落榜归来时,就拿这块麻料做衣服,并且剪坏旗旛。妻子更是不安,就上吊死了。我刚好听到这件事,就去问知县,知县把案情详细说明;我因而同情白教谕的遭遇,更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后来巡抚林二山,在讨论儒官贤能与否的名册时对我说:“白教谕奸淫同僚的妻子,他的妻子有不满的言词,白教谕就令她上吊自杀,罪过实在是天地不容。”我就将所听到的事实告诉巡抚。林公正在考虑之时,我接著再说:“不晓得您先前所说的话是何人所说的?如果是个正人君子,或许还可以相信;如果不是正人君子,请您再详细查访。”林公听了恍然大悟,拍著桌子说:“是啊!是啊!”随即拿起笔涂掉资料。后来白教谕升任国子监助教,我转任福建按察使,在莆田见到林二山先生,林公指著邻家跟我说:“这位姓吴的人,以前担任过公安县的训导,他就是谗毁白教谕的人;他平时为人就心术不正,我以前因为你的话而顿然觉悟。他后来升为江西萍乡的教谕,也被同事谗言毁谤,于是罢官而归,经过鄱阳湖时,所乘坐的船只翻覆,只留下一条身命,现在已经很落魄了。””

  毁人称直。

  【解释】毁谤他人而自以为正直。

  【分析】士君子在待人处世方面,一定要做到尽其在我,要使自己正直而没有邪恶,这才是直。有的人本身未能正直,而只以毁谤他人来自称正直,那就已经丧失良心了,哪里能称他为直呢?而且正直的人心地一定忠厚,该说就说,使人知道要改过;重要的在于有足够的诚心,而不是言词上的表达,这就是直。那些毁谤他人的人,以污损他人名誉来满足自己怒气的发泄,却自认为是行直道,这不是让人感到痛恨吗?

  【故事】明朝的侍郎王伟是少保于谦推荐晋升的,但却趁著于谦有过错时,暗中上奏毁谤他,以此获得正直之美名。当时景帝非常信任于谦,就召见他,把王伟的奏折给他看。于谦叩头认罪。皇帝说:“我自然是知道你的为人,你不必感到遗憾。”于谦出来以后,王伟就迎上前去问他说:“皇上说了什么事?”于谦不说话。王伟再次请问,于谦就笑著说:“老夫有不对的地方,你就当面跟我说,我未必不会听从,你为何忍心做这种事呢?”于是就拿出奏折给他看。王伟这时惶恐惭愧,吓得无地自容,于谦却笑著安慰他。

  骂神称正。

  【解释】辱骂神明而自以为公正。

  【分析】聪明正直叫做神,是君子所应当敬畏的。但是有一些肆无忌惮的小人,自以为是正直无邪,可以使鬼神屈服,不知道他那微细的心术,鬼神早就看穿了,平白自招罪过罢了。

  【故事】镇江有一家糕饼店的老板姓于,他的小儿子出了水痘死亡。于老板竟然写了一纸讼状,想向城隍控告痘神;他的妻子把讼状抢走,在灶下焚烧掉。于老板晚上梦到被鬼卒引去,城隍说:“你家的灶神向我申诉,说你写状词告痘神,痘神到底犯了什么罪呢?”于老板说:“痘神索求祭祀不能如愿,就把我的孩子害死。”不久痘神到来,说:“他的儿子命中注定应该死亡,与小神有什么关连呢?”城隍判决说:“姑且念你是个无知的小民,就送交杨知县责打二十大板,生病一个月。”当时杨蜀亭担任丹徒县令。第二天,于老板在店门前吊起小门时,正好妨碍并碰破官伞,被责打二十大板,在床上病了一个月才痊愈。

  弃顺效逆。

  【解释】抛弃顺道而效法逆道。

  【分析】周朝卫石碏说:“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是六顺;卑贱妨害尊贵,年少欺凌年长,疏远者离间亲近者,新交离间旧识,小的加害大的,淫秽破坏义理,这就是六逆。如果抛弃六顺而效法六逆,这只会加速招致灾祸。”《书经》说:“惠迪吉,从逆凶。”意思是说,顺了这个道就会得到吉祥,逆了这个道就会产生凶险。又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能顺应天理的人,就会尽忠尽孝,为圣为贤;违逆天理的人,就会为狂为暴,为变为贼。弃顺效逆的念头都在一念之间,祸福的分判就有天壤之别,能不谨慎吗?

  【故事】霸州文安县的赵风子,勇敢又有力气,他与刘六、刘七等,分别聚结匪寇到处行抢,攻打掠夺河南。当他攻进泌阳时,把焦芳祖先的坟墓全都挖开,并说:“让我亲手杀死这个老贼,来向天下人谢罪。”后来被官兵击败,转向六安抢夺,官兵又再追击,赵风子就夺取一位僧人的度牒,剃除头发假扮僧人,被部将赵成抓到碎尸万段。刘六、刘七逃到通州狼山时,忽然飓风大作,贼寇全部都被歼灭。

  背亲向疏。

  【解释】背离至亲而心向生疏的人。

  【分析】背亲向疏不止是单方面的事情,例如欺瞒、背弃了父母,私自托付妻家。对待父母亲人像是平常人,却去厚待妻子亲族;对待兄弟斤斤计较,而对待…

《集福消灾之道—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