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18

  ..續本文上一頁的教訓正確,卻難以遵從。妻妾的話,沒有不和父母的教訓相反的,這是世人對于孝道,總比不上聽妻子的話的原因。父母的閱曆既然較多,看事情必定較正確,而且愛護兒子又殷切,爲他謀劃必定較周詳。哪有年紀輕輕的女子,她的見解反而勝過老成練達的人呢?在事實和道理上也是如此,不僅是爲了勸孝才這樣說。

  【故事】劉建德的妻子凶悍惡劣,劉建德無法製服,大多順著她。剛好母親生病,妻子叫他把母親送到尼庵,母親不樂意去;劉建德只聽妻子的話,派了一位婢女侍奉湯藥而已。母親臨死前,大罵說:“我一定要到陰府控告你們。”沒幾天,他的妻子生病發狂,大聲叫著:“我不應該把婆婆趕到尼庵去,陰司正在抽我的腸、剝我的皮!”因而就全身青紫而亡。又過了兩天,劉建德也發狂,呼叫著說:“我劉建德被妻子控製,而忤逆母親,妻子已經被陰司抽腸剝皮,在無間地獄受罪;現在又很急切地逮捕我,世人應當以我爲戒,不要被妻妾迷惑而忤逆父母。”說完就暴斃了。入殓幾天,忽然打了一聲響雷,兩具棺木都裂開了,數裏之外都聞得到臭氣。

  得新忘故。

  【解釋】得到新的就忘記舊的。

  【分析】小的像衣服器具,大的像朋友之情、親戚之誼;內則妻子侍妾,下則童仆婢女,這些都有新舊的差別。如果得到新的,就忘記舊的,這是最爲薄情寡恩的人。

  【故事】有一位富翁沒有兒子,已經抱養哥哥的兒子十年,忽然侍妾生了一個兒子,富翁就抛棄哥哥的兒子,財産全歸侍妾兒子所有。後來哥哥的兒子勤儉成家,而且非常孝順友愛、恭敬慈悲,全族的人都稱贊他。而侍妾的兒子長大後行爲放蕩、嫖妓賭博,耗盡所有家産,富翁懊惱悔恨而亡。

  口是心非。

  【解釋】嘴裏這樣說,心中卻不是這麼想。

  【分析】心口皆善,是純善的人;即使是心口都不好,他人還得要防範。只有嘴巴說得像堯舜,心中卻如同桀纣;口中海誓山盟,卻是暗懷陷阱,這種人最難以測度。這種人事君必定不忠,事親一定不孝,交友必定不講信用,對下一定不講道義,這是小人中的小人,會讓人誤信他的話,而陷進他的圈套中,他的罪業比明顯的惡業還要多幾倍。佛經說:“妄言惡口之人,死後會墮入拔舌、烊銅、犁耕地獄,要受過久遠劫痛苦之後,才能再投生爲畜生,經常以荊棘作爲食物;若再投生爲人,則不會具有舌根,口氣總是臭穢不堪,就算他說了善言,別人也不會相信。因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業,就會獲得如此的果報!”能不戒除嗎!

  【故事】任國佐病了很久,于是設置醮壇祈求上天保佑。他在夢中聽到神明說:“任國佐平生爲人心口不一,從小到大沒有做過一件好事,罪惡已經定案,死期就要到了。”果然就死了。

  貪冒于財,欺罔其上。

  【解釋】貪得無厭冒領錢財,欺瞞他的長上。

  【分析】奉事長上要忠心,自己的操守要廉潔,這是當臣子的大節。現在卻因爲貪冒的緣故而蒙蔽長上,爲臣的節操哪裏還存在!縱然能夠得到一時的富貴,大多很快就會破敗,子孫狼狽不堪,哪能像忠誠廉潔有操守的人,可以保住身家名聲。至于官吏侵吞公家的錢糧,仆人私藏稅租等類,種種弊端不勝枚舉,都是屬于下取上財,以計謀來掩護,用聰明來蒙蔽。然而所取得的錢財,原本就是命裏本來就有的,無奈來路不正當,就導致生命和錢財兩種都喪失。還不如對這些一絲毫都不苟取,那麼命中本有的錢財,必定會從其他正當的途徑得到。在我來講,同樣都能取得它,但安全或危險就相差很遠。這是真理,世人應該要知道。

  【故事】紹興府有一位布政使,奸巧而貪財,所積的錢財有數十萬。等到丟官回到家鄉,買了十萬畝良田,在郡中是個首富。他的祖父屢次來托夢,說陰間的譴責快要到了,他卻不相信。他只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果然嫖賭不知悔改,都短命而死。布政使不久身體癱瘓,子媳婦和孫媳婦都不守婦道,遠近皆知,想要來占便宜的非常多,布政使親眼看到,到了將死時,家産已經全部空了。臨終時張大眼睛大聲呼叫說:“我官到布政使不能算小,田産有十萬畝不能算少,都是在我手中購置的,也都是在我手中完了的,不曉得是什麼道理?”說完就死了。

  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解釋】編造壞話捏作惡事,讒言毀謗平常之人。

  【分析】人縱然是有了過失,也應妥善爲他掩護,如果本來就是清白無辜的人,卻編造流言、捏造惡事來讒毀他,這種惡毒更大于刀斧虎狼。因爲人本來沒有罪,卻因有人說一些煽動的謠言,加上一群小人的附和,使得聽者受到迷惑而無法分辨是非,賢人和奸人混淆不清,官位升降也會顛倒。這是君子所深惡痛絕的。佛說:“惡口的罪業,死後當墮刀兵拔舌地獄;在生之時,會常常遭受宰殺,以及形體殘毀的果報。”

  【故事】明朝的陳良谟說:“我以前因爲被分發到公安縣任職,有一位白教谕到京城參加會試,他的妻子喜歡做好事,曾經用白教谕的名字寫在疏文上,布施一兩銀子給道姑,並且用一丈麻絲繡在旗旛上。剛好有同事的妻子經過而進來拜訪,看到之後很驚駭地說:“儒官跟道姑往來,會影響官途不小!”白妻聽信,以爲丈夫的官途從此完了,心中悶悶不樂。等到白教谕落榜歸來時,就拿這塊麻料做衣服,並且剪壞旗旛。妻子更是不安,就上吊死了。我剛好聽到這件事,就去問知縣,知縣把案情詳細說明;我因而同情白教谕的遭遇,更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後來巡撫林二山,在討論儒官賢能與否的名冊時對我說:“白教谕奸淫同僚的妻子,他的妻子有不滿的言詞,白教谕就令她上吊自殺,罪過實在是天地不容。”我就將所聽到的事實告訴巡撫。林公正在考慮之時,我接著再說:“不曉得您先前所說的話是何人所說的?如果是個正人君子,或許還可以相信;如果不是正人君子,請您再詳細查訪。”林公聽了恍然大悟,拍著桌子說:“是啊!是啊!”隨即拿起筆塗掉資料。後來白教谕升任國子監助教,我轉任福建按察使,在莆田見到林二山先生,林公指著鄰家跟我說:“這位姓吳的人,以前擔任過公安縣的訓導,他就是讒毀白教谕的人;他平時爲人就心術不正,我以前因爲你的話而頓然覺悟。他後來升爲江西萍鄉的教谕,也被同事讒言毀謗,于是罷官而歸,經過鄱陽湖時,所乘坐的船只翻覆,只留下一條身命,現在已經很落魄了。””

  毀人稱直。

  【解釋】毀謗他人而自以爲正直。

  【分析】士君子在待人處世方面,一定要做到盡其在我,要使自己正直而沒有邪惡,這才是直。有的人本身未能正直,而只以毀謗他人來自稱正直,那就已經喪失良心了,哪裏能稱他爲直呢?而且正直的人心地一定忠厚,該說就說,使人知道要改過;重要的在于有足夠的誠心,而不是言詞上的表達,這就是直。那些毀謗他人的人,以汙損他人名譽來滿足自己怒氣的發泄,卻自認爲是行直道,這不是讓人感到痛恨嗎?

  【故事】明朝的侍郎王偉是少保于謙推薦晉升的,但卻趁著于謙有過錯時,暗中上奏毀謗他,以此獲得正直之美名。當時景帝非常信任于謙,就召見他,把王偉的奏折給他看。于謙叩頭認罪。皇帝說:“我自然是知道你的爲人,你不必感到遺憾。”于謙出來以後,王偉就迎上前去問他說:“皇上說了什麼事?”于謙不說話。王偉再次請問,于謙就笑著說:“老夫有不對的地方,你就當面跟我說,我未必不會聽從,你爲何忍心做這種事呢?”于是就拿出奏折給他看。王偉這時惶恐慚愧,嚇得無地自容,于謙卻笑著安慰他。

  罵神稱正。

  【解釋】辱罵神明而自以爲公正。

  【分析】聰明正直叫做神,是君子所應當敬畏的。但是有一些肆無忌憚的小人,自以爲是正直無邪,可以使鬼神屈服,不知道他那微細的心術,鬼神早就看穿了,平白自招罪過罷了。

  【故事】鎮江有一家糕餅店的老板姓于,他的小兒子出了水痘死亡。于老板竟然寫了一紙訟狀,想向城隍控告痘神;他的妻子把訟狀搶走,在竈下焚燒掉。于老板晚上夢到被鬼卒引去,城隍說:“你家的竈神向我申訴,說你寫狀詞告痘神,痘神到底犯了什麼罪呢?”于老板說:“痘神索求祭祀不能如願,就把我的孩子害死。”不久痘神到來,說:“他的兒子命中注定應該死亡,與小神有什麼關連呢?”城隍判決說:“姑且念你是個無知的小民,就送交楊知縣責打二十大板,生病一個月。”當時楊蜀亭擔任丹徒縣令。第二天,于老板在店門前吊起小門時,正好妨礙並碰破官傘,被責打二十大板,在床上病了一個月才痊愈。

  棄順效逆。

  【解釋】抛棄順道而效法逆道。

  【分析】周朝衛石碏說:“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這是六順;卑賤妨害尊貴,年少欺淩年長,疏遠者離間親近者,新交離間舊識,小的加害大的,淫穢破壞義理,這就是六逆。如果抛棄六順而效法六逆,這只會加速招致災禍。”《書經》說:“惠迪吉,從逆凶。”意思是說,順了這個道就會得到吉祥,逆了這個道就會産生凶險。又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能順應天理的人,就會盡忠盡孝,爲聖爲賢;違逆天理的人,就會爲狂爲暴,爲變爲賊。棄順效逆的念頭都在一念之間,禍福的分判就有天壤之別,能不謹慎嗎?

  【故事】霸州文安縣的趙風子,勇敢又有力氣,他與劉六、劉七等,分別聚結匪寇到處行搶,攻打掠奪河南。當他攻進泌陽時,把焦芳祖先的墳墓全都挖開,並說:“讓我親手殺死這個老賊,來向天下人謝罪。”後來被官兵擊敗,轉向六安搶奪,官兵又再追擊,趙風子就奪取一位僧人的度牒,剃除頭發假扮僧人,被部將趙成抓到碎屍萬段。劉六、劉七逃到通州狼山時,忽然飓風大作,賊寇全部都被殲滅。

  背親向疏。

  【解釋】背離至親而心向生疏的人。

  【分析】背親向疏不止是單方面的事情,例如欺瞞、背棄了父母,私自托付妻家。對待父母親人像是平常人,卻去厚待妻子親族;對待兄弟斤斤計較,而對待…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