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拿一筆厚禮給介紹人,叫他僞造買斷的契約書。後來張該窮得要求賣斷,張俊出示契約,乃是買斷的契約書。張該哭著對天禱告說:“希望你的子孫也像我一樣悲慘!”後來張俊的子孫,都變成啞巴而死。
助人爲非。
【解釋】幫助他人做壞事。
【分析】幫助他人做壞事,以及成就別人的惡事,而不能引導他人行善,都在此一範圍之內。佛說:“演說正法教化衆生,名爲法施,能令衆生聽聞佛法道理,因爲這個因緣,可以得到無量的善報。”功過格說:“教唆他人做壞事,一件事一個過;壞事大的,就隨著事情論過失,累積這種惡因,就會得到無量的惡報。”
【故事】楊開是丹陽縣令,個性十分粗暴蠻橫。楊詢當他的幕僚,喜歡揣摩主人的心意,希望得到歡心,明知楊開錯誤也不敢不順從;凡是楊開所做的事情,他只會贊美而已。楊開有一天在炎熱的天氣中,杖打官府中的小官吏,以及關在牢中的囚犯四十多人,共打死了兩個,楊詢還順從地說打得好。晚上就夢到神明呵斥他說:“幫助楊開作惡的人,實在就是你,應該和他同罪!”不久就得到惡疾而死。看到這則故事,那麼今天做幕僚的,應該要有所警惕,不能夠助人爲非啊!
逞志作威。
【解釋】任意自作威勢,欺淩他人。
【分析】君子爲人正直,律己甚嚴,待人和藹,給人好處,他人自然就佩服愛戴。如果動不動就逞威風欺負人,就算能夠使人因爲害怕而服從,他人終究不會懷念你的德澤,怎麼能夠做人家的長上呢?
【故事】明朝南京的史良佐,擔任西城禦史,而他的家則住在東城。每次出入,都對鄉裏民衆沒有起立致敬感到生氣,于是下令抓了幾個裏民,送到東城禦史那裏問罪。東城禦史诘問他們,裏民回答說:“我們是被倪尚書給誤了!”東城禦史問:“是怎麼誤的呢?”裏民說:“倪尚書也是南京人,他掌理兵部時,大家看到他經過就走避,他往往叫隨從製止說:“我跟你們住在同一個鄉裏,我經過裏門時沒有下車,還能麻煩你們起立致敬嗎?”我們實在是太笨了,以爲史禦史跟倪尚書一樣,所以才沒有起立致敬,沒想到會惹他生氣。”東城禦史聽了,笑著把他們釋放了。
辱人求勝。
【解釋】侮辱他人以求勝利。
【分析】用道理來折服人,恐怕還會激發別人爭勝的心,以至于互相抵觸而無法相容,何況道理本來就不夠充足,而又強行以蠻橫侮辱的方法以求取勝利呢?魯子晉說:“羞恥之心,每個人都有,誰肯甘心接受侮辱,但仍有人以羞辱別人的方法來取勝。要知道天道是善于報應的,羞辱了別人,到頭來等于侮辱了自己。”
【故事】林退齋尚書在臨命終時訓誨子孫說:“你們只要學吃虧就對了。”自古以來的英雄,只因不肯吃虧而害了許多事;但從古以來的英雄,也是只因能夠忍辱吃虧而成就了許多事情。例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吃虧到了極點,後來才能登壇拜將,被封爲叁齊王;而當時侮辱他的人,後來都成爲他的部下。
敗人苗稼。
【解釋】毀壞他人的農作物。
【分析】人民是依靠著谷物來活命的,何況農夫春耕、夏耘,經過了多少辛勤與勞苦,交給官府的稅糧和私人的債務,都是仰賴這些收成,怎麼可以阻礙水利而使田地幹旱,破壞堤防而使稻田淹沒,放縱牲畜去踐踏濫食,使天地所生長的稻谷不能收成,使得農夫徒勞而無功,這是何其不仁道到了極點。然而不僅如此,在上位的人不重視農耕時機,不講究水利灌溉,也是屬于敗人苗稼之類,也可以用這個罪名來判決他。
【故事】清朝康熙丁未年,湖廣鄉民李甲以賣牛爲業,想要讓牛只養肥,每年等到稻谷成熟之時,就在四更天騎著牛到處去吃別人的稻谷,遠到數裏之外,他卻習以爲常。但是因爲地廣人稀,所以沒有被人發覺。有一天,李甲忽然被雷打死,背部有朱紅的字寫著「縱牛害稼”四個字。
破人婚姻。
【解釋】破壞別人的婚姻。
【分析】有了夫婦關系,而後才有父子關系,所以婚姻之道是很重大的事。破壞婚姻有幾種方式,有的用盡各種方法毀謗,破壞于尚未結婚之前;有的多方阻撓,破壞于將要結婚之時;有的無事生非,破壞于已經結婚之後。豈知婚姻乃是上天注定,人怎能破壞呢?那些被人爲因素破壞的婚姻,畢竟不是真正的婚姻。然而分離或結合是由上天所定,但起心念破壞它的則是人,這個罪業與殺人是相同的。造惡的人,何必徒然喪失自己的天良,而去造下這個大孽呢?
【故事】四明葛鼎鼐在當諸生時,每次到學校上課,一定要經過土地廟。廟祝夢到土地神告訴他:“葛狀元每次經過這裏時,我一定要起立致敬,請替我築一個屏障以便遮蔽。”廟祝就依照土地神的意思去做,但是剛要招集工人時,土地神又托夢說:“不用建築了,葛鼎鼐替人寫離婚書,上天已經削盡他的功名了。”原來鄉裏有一人要離棄妻子,不會書寫,所以請托葛鼎鼐代筆。葛鼎鼐聽到廟祝的話大爲後悔,就盡力挽回那對夫婦的婚姻,後來他只考中鄉榜,官也只做到副使。
苟富而驕。
【解釋】如果僥幸得到財富,就驕傲自大。
【分析】苟,就是《論語》所說的“苟富矣”的苟,就是不必等到大富,只要僥幸得到財富就驕傲起來;這分明寫出小人突然富有,就無知妄爲的情形。因爲富有就會驕傲,驕傲就會奢侈,奢侈就會浪費,浪費就會貪取不義之財,剝削別人以自肥;最後必定會仗著財勢而凶暴倔強,欺淩鄰居鄉裏,輕慢親戚朋友,自己的享受千金都可以揮霍,待人卻是一毛不拔。然而高張的權勢容易消盡,天道是忌諱盈滿的,驕傲尚未影響別人,自己就先遭到災禍,這種情形屢試不爽。
【故事】楊溪有一個富翁,性情貪婪粗俗,所累積的金銀、絲帛、財産、糧食日益增多。陳棟塘勸他說:“累積財富而不布施,必定會有奇禍;爲什麼不做一兩件施舍的善事,作爲長久的打算呢?”但他卻不聽勸導。過了兩叁年,陳棟塘告訴別人說:“這個人的災難快要到了,以前他只是貪心,讓人覺得粗俗,近來聽說更加地放肆、驕傲、蠻橫,待人傲慢、刻薄,什麼壞事都敢做,這不是在加速災禍來臨嗎?”不久,果然被盜賊殺害。
苟免無恥。
【解釋】如果不應當免除而僥幸免除,卻還毫無羞恥之心。
【分析】佛說:“我有二種白法,能夠救度一切衆生。什麼叫做二白法呢?一個叫做慚,一個叫做愧。”孔子說:“立身行事要知恥。”《禮記》上說:“遇到危難時不要隨便逃避。”現在許多人遇到事情隨便逃避,卻又沒有羞恥心,人格實在太低劣了。
【故事】唐朝的哥舒翰,和安祿山同是唐朝大將,兩人經常爭執相持不下。當安祿山造反時,哥舒翰被他所抓,安祿山說:“你以前經常輕視我,現在要怎麼辦呢?”哥舒翰跪伏在地說:“臣是肉眼凡夫,不能認識您這位聖人。”安祿山笑了起來,就封他爲司空。後來安祿山把投降的唐將全部殺光,哥舒翰竟然也被殺死。
認恩推過。
【解釋】冒認恩德,推卸過失。
【分析】恩惠不是出自于自己,卻要冒充認領,這只不過是一時討好的方法,只要加以探究,必定獲知事實真相;這樣對方不但不會感激,反而會輕視他捏造事實。過失實際上是出于自己,卻把它推給別人,這只不過是一時推卸的方法,只要加以探究,他人不但不會原諒,反而更加厭惡他的狡詐。這就是所謂的小人平白成了小人。
【故事】興山地區有一位縣吏很會騙人,縣官每次施人恩惠,他就會對那人說:“這是我替你向縣官吹噓爭取來的。”如果縣官饒恕他人,他就會說:“這是我替你講情的功勞。”凡是縣衙有良好的政令,他都認爲是自己的恩惠,大家都稱贊他有旋轉乾坤的能力。後來縣官犯法出事,上級把他一並抓起來,說:“縣官平時都是聽你的話,他的所作所爲都是你主使的,罪過不容推托。”最後他竟被活活打死。
嫁禍賣惡。
【解釋】嫁禍于人,推卸罪惡。
【分析】嫁禍就像嫁女兒給他人一樣,他人也願意娶才行;賣惡就像賣東西給別人一樣,他人也願意買才行。這種狡詐的心實在太深,受到的果報必定慘烈;到最後禍害將會轉到自己身上,惡報也會歸到自己。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
【故事】浙江紹興一帶有一個程七,向來喜歡耍無賴,只要鄉裏中發生爭鬥,他一定說:“能拿酒讓我喝醉,拿錢給我當報酬,我就替他出力。”如果有人應允,他就乘著酒醉時,代替前往辱罵毆打對方,無所不用其極。他又會替人設下惡計,只要是有利可圖,什麼壞事都敢做。有一天受人雇用,到官府代人接受責罰,結果受到重傷而死,屍首被抛棄在路旁。凡是見到的人,沒有不罵他,而且譏笑說:“壞的事情或計謀可以出賣,難道連性命也可以出賣嗎?”
沽買虛譽。
【解釋】買賣虛假的名譽。
【分析】孟子說:“心中有所想法,必定會表現在外表上。”莊子說:“名譽是虛而不實的。”因此怎麼可以將其作爲買賣呢?沽買是有花錢獲得、設計勾引、用權謀籠絡的意思。每見古往今來的忠臣孝子、貞節婦人、正義之士,當他們享有光榮名聲時,必定遭受困頓壓迫,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名也是一種福報,造物者不可能讓人享有完整的福報,所以這裏豐足了,那裏就會缺乏,這是必然的道理。況且未具實德而沽名釣譽的人,他所遭受到的挫折更不知道是如何呢!
【故事】宋朝的陳希夷告誡種放說:“名是古今之人所喜愛的美器,卻是造物者所深切忌諱的,所以天地間沒有享有完美名聲的人,當你的名聲將要傳揚時,必定會有某種事情來破壞你。”後來種放晚節不保,果然因爲座車裝飾得太過奢侈,因而喪失聲譽。
包貯險心。
【解釋】包藏陰險的心。
【分析】《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因爲心地的險惡,包藏在內心深處,使人無法覺察到。有些人在談笑之間,心中卻暗藏著害人計謀,設下連環的陷阱,使人難以逃離;這種巧詐陰險的深密,連高山大…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