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P14

  ..續本文上一頁河都無法超越。

  【故事】唐朝的李義府擔任參知政事,容貌溫和謙恭,和人說話必定面帶微笑,但內心卻是狡猾陰險、妒忌刻薄,擅于設計陷害他人,當時的人都稱他“笑中有刀”;又因爲擅長利用陰柔來害人,所以稱他“李貓”。後來他因案出事被流放,死在隽州,子孫都沒落了。

  挫人所長。

  【解釋】摧折、抑止他人的長處。

  【分析】君子樂于稱揚他人的善事,不會掩蓋他人的長處。我們正應當多加涵育、熏陶,使他達到極度美好的境界,以便善盡他的才華;如果加以摧折、抑止,使他志氣喪失、心灰意冷,不能擴充專長,這是嫉妒心所造成的,是最爲陰險的。

  【故事】宋朝的穆修擅于作詩,名聲很好,常到京城洛陽去遊玩。有人把他的詩題在皇宮的牆壁上,宋真宗見到大爲贊賞,並且說:“有這麼好的詩作,公卿們爲什麼不推薦呢?”丁謂卻以傷人的話說:“這個人的品行比不上文章。”因此皇上就不再問了。

  護己所短。

  【解釋】掩護自己的短處。

  【分析】小人喜歡文飾過失、掩護錯誤,不顧及天理,他固然自以爲計謀得逞,哪裏知道天律難逃呢?護,有用各種方法掩飾,堅持不肯透露出來的意思。人有了疾病,就必須立刻醫治,如果諱疾忌醫,而不成爲一輩子的禍患的,是非常少的。朱在庵先生說:“護短不只是護自己的短而已,凡是子孫、家人或門客所做的過惡,我若是不事先加以預防、檢查,而使他們犯過失、造罪惡,這些都算是護短。至于父親訓誨兒女過于嚴格,而母親則經常掩護過惡,不讓父親知道,這也是護短的大毛病。”

  【故事】李叔卿擔任郡府管理工務的官員,爲人廉潔謹慎。他的同事孫容是個陰險谄媚的小人,深怕李叔卿揭發他的缺點,因此反過來嫉妒毀謗他。李叔卿無法爲自己澄清,因此憂郁到生病而死,妻子因爲悲憤過度而上吊自殺。不久,孫容被雷打死,脅下有“護己之短,妄害善人”八個字。

  乘威迫脅。

  【解釋】利用威勢脅迫他人。

  【分析】前面所說的“逞志作威”,不過是凶惡橫暴而已,而這裏說的“迫脅”,則是實實在在以武力威逼。例如,當官的人在犯人不服時,卻以強迫手段使他屈服;錢財不給時,卻強迫他給;甚至于逼迫百姓做工,並且限期完成;催討征收錢糧時,像流星的光一樣急迫;以及富貴人家,淩辱壓迫婦女,逼人出售田産,倚靠強勢索債,仗著暴力催討租金等事,都是乘威迫脅。這些行爲必定受到天怒人怨,不遭報應的非常地少。

  【故事】《漢紀》中記載,宣城郡的太守邵封,爲人貪心、殘忍又暴虐,有一天,他忽然變成了老虎,到郡內吃人,當老百姓呼叫它“封使君”時,它就溫馴地搖著尾巴離開。當地有一首民謠說:“莫學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這個故事可作爲不體恤人民的警告。

  縱暴殺傷。

  【解釋】放縱暴行,殺傷人命。

  【分析】放縱暴行,無論將相、官吏、百姓都有可能違犯,但莫過于利用軍隊任意屠殺掠奪;其次是審判案件,過度傷害到無辜的人。殘暴的行爲已經是不可以,更何況是任意地去做,最顯明重大的罪惡,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然而,若將放縱暴行的權力,用來施行救人的仁心,那麼最顯著廣大的仁心,也沒有比這種更大的。

  【故事】元朝時,廣州的黃姓同知,夫婦都患了病,躺在不同的病床上。他的妻子夢到冥吏拿著公文,帶著幾位獄卒,手持枷鎖,打開帳簾,好像要抓人的樣子,說:“這個不是!”于是到對面床,揭開帳簾說:“就是這個人!”夫婦都被驚醒,丈夫說:“我必定會死呀!我在奉命招安時,殺了許多無辜的人,現在都來索命了。”隔天,果然就死了。

  無故剪裁。

  【解釋】無緣無故剪裁衣布。

  【分析】古時養蠶及織布的婦女,要把千萬條絲線編織成絲綢,必須經過無限的辛勤與勞苦,才能完成一匹絲布,若非不得已,哪裏忍心剪裁!即使是禮數上所不可廢除的,也應該要節省,何況是無緣無故剪裁呢?至于絲綢衣裳之類,要犧牲千萬條蠶命才能做成,更應加以珍惜。

  【故事】趙士周的夫人王氏,死了幾天之後附靈在女仆來喜身上說:“我平生喜歡耗費绫帛物品,洗頭腳時用水過量;陰司怪罪我,每天鞭打我。希望能幫我傳達心意給士周。”全家人聽了之後,都感到十分悲傷。

  非禮烹宰。

  【解釋】違背禮法烹宰牲畜。

  【分析】《禮記》上說:“天子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孟子說:“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因爲聖人愛惜生命,不肯任意地滅絕物命,就算有時爲了祭祀、爲了宴客、爲了養親,才會獵殺禽獸,原本就是萬不得已才會做這種事,並不是教人屈從于早晚的供給,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每天做殺生的事情。太上是慈悲的,在前面已經說過“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現在爲了對一般的人說法,不得不降一個層次,顯示出“非禮”兩個字,這是很嚴謹地規範人,不可以超越這個範圍的意思,這是聖人不得已的用心。《楞伽經》中說:“若是所有人都不吃肉的話,也就沒有人會去殺害衆生了。”現在的人若無法做到全部斷除肉食,暫且可以用漸進的方法除去自己的殺心,學習前人不吃四種肉的禁戒:第一、看見動物被殺,不吃;第二、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第叁、專門爲我而殺,不吃;第四、自己所養的,不吃。遵守這四種禁戒,則平常的飲食既可以不受到影響,而對于衆生也可以算是沒有殺害它們的意思。至于牛和狗,它們對人類有功勞,更是應該戒絕宰食它們的肉。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那麼非禮烹宰的情形,或許可以減少一些。

  【故事一】江北地區有一個人射下一只雄雁,就把雄雁殺掉煮食。這時雌雁就飛來觀看,不肯離去;而且還趁著鍋蓋打開時,飛身投入鍋中,和雄雁一同被烹煮。江北地區的人聽到了這件事,都非常感動,以後就不再吃雁了。當時的大詩人元好問,就將這兩只雁子埋葬在一起,而且埋葬的地方就稱爲雁丘;而射雁的那個人,在雁子埋葬後不久就死了。

  【故事二】滁州有一位屠夫,每次殺牛時都叫他的兒子在旁邊,看他如何操刀宰殺,想以此傳爲家業。有一天屠夫在睡覺,兒子以爲是一頭牛,就拿著屠刀把他宰殺,還砍斷了頭。大家很驚訝地問他原因,兒子說:“我看到的是牛,不是父親!父親曾經教我殺牛,現在看到牛在睡覺,我只是要試一試殺牛的手法罷了!”

  散棄五谷。

  【解釋】任意抛棄五谷糧食。

  【分析】自古以來,隨便散棄五谷的人,大多會遭受雷擊的災禍。因爲人民以飲食爲最大的一件事,如果輕易丟棄,就是亵渎上天,所以果報非常嚴重。農夫在炎熱的太陽下耕作,所流的汗水一滴滴掉在禾稈下的土地上,誰能了解叁餐盤中的食物,每一粒米糧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試想,在饑荒的年頭,每一粒糧食都像珠寶一樣珍貴,怎麼忍心在豐足的時候,就輕易將它散棄呢?假使人人都能夠愛惜農産品,饑荒的凶年就不會到來。

  【故事】從前有一位老婦人,曾經爲當官人家煮飯,常常做過多的飯菜,吃不完的就丟到水溝裏。有一天病死又活過來說:“有兩條船的遺棄食物,非常髒臭,有一個人拿著鐵鞭打我,說是我生前所丟棄的,並逼迫我吃;我勉強吃了幾口,肚子發脹得難以忍受,不知幾時才能吃得完,如何是好呢?”說完又死了。

  勞擾衆生。

  【解釋】隨便煩勞擾亂百姓。

  【分析】衆生是指一切百姓。人之常情,誰不想得到安樂,如果自己想求得安樂,卻忍心讓百姓勞苦困擾;或是自己已經處在安樂中,就不知道百姓的勞苦困擾,這都是非常不仁慈的。

  【故事】明朝福建參政宋彰,經常勞擾百姓,所侵占的黃金有上萬兩之多,贈送給宦官王振,于是被擢升爲布政使。上任之後,他計算升官所花費的數目,就按戶搜括錢財;貧窮的百姓繳不出來,經常被驚擾逼迫而怨聲載道。于是匪徒鄧茂七聚衆搶劫,聲勢很大,無法遏製。宋彰被盜匪劫掠,全家都被殺死。

  破人之家,取其財寶。

  【解釋】破壞他人的家庭,奪取他的財寶。

  【分析】做破壞他人的事情,雖然只是無心之過,但已經是損德了,更何況是爲了財寶,而導致破壞他人的家庭呢?有的倚靠勢力,有的暗用計謀。然而明搶硬奪的人,當然無法逃脫國法製裁;而使用陰謀的人,或許能僥幸逃過法網,但這種罪過更重。那要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這就要看人間計算得到贓物的罪多少,陰間就以五倍來處罰。暗地所造的罪惡重于顯明的罪惡,所以陰間的法律必定重于陽間的法律。

  【故事】河南開封的薛宏仁,性情貪婪陰險。鄰家有一件珍珠衫,價值難以估算,他用各種方法都無法得到,就設計誣陷,來破壞他的家庭,珍珠衫就落到他的手中。不知何故,這件事情被強盜知道了,就聚衆來搶劫他;薛宏仁穿著珍珠衫,爬到樓上,丟掉梯子。強盜非常生氣,放火燒房子,他就被燒死了。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

  【解釋】決斷水流,放火焚燒,以毀害他人的房屋。

  【分析】如果不幸遇到水火的災難,苦難已經相當難忍,爲何還忍心決水放火來害人呢?人家的居屋既然毀壞,積蓄也沒有了,人命和物資大多不能保住,這種傷害很大,罪惡很深,天地實在難以寬容。

  【故事】江都有一位姓阮的人,和姓葛的人有仇怨,晚上就放火燒掉他的房子,又延燒了十幾家民宅。忽然有一天,阮家的房子無故被火燒毀,妻子也被燒死了;阮某才剛逃離火場,又有火團飛到身上,頃刻之間被燒得焦爛而死。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

  【解釋】攪亂他人的製度,以敗壞他人的成功。

  【分析】規模,像一切政治、教育、法律、命令之類,天下的得失安危,實在都與這些有關系。那些小人妒忌他人的成功,希望他失敗而攪亂他;不知道破壞他人的成功,實際上就是在破壞國家安定,這種禍害既然很大,罪業哪裏會小呢?至于個人或家庭的事情,如果攪亂而使其敗壞,也是傷害天理…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