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敗壞良心的人,罪過是沒有兩樣的。
【故事】宋朝的寰朔之役時,楊業奉命輔佐潘美進軍討伐;當軍隊到達之後,賊兵已經攻陷寰州。楊業說:“賊兵的鋒芒正是銳利,我軍不可正面迎戰,應先將賊兵引到大石路,並先告知雲朔一帶的守將從石碣谷接應,才能萬無一失。”當時的監軍王侁認爲楊業怕死而責備他。楊業不得已,請求讓自己帶兵攻打賊軍。于是囑咐潘美在谷口駐軍,並且分成步兵和弓箭隊兩邊,約定當他轉戰至此時,就出來夾擊賊兵,必可大獲全勝。潘美依計劃駐軍在谷口,而王侁卻以賊兵將要逃去爲由,想要爭奪功勞,就帶兵去追趕。等到楊業轉戰到谷口時,發現事與願違,因此捶胸大哭,又奮不顧身地與賊兵決戰,親手殺死數百名後陣亡。這場戰役若不是王侁破壞計劃,早就一戰成功。朝廷知道了這件事,就判王侁紊亂軍紀的罪名,王侁因而自殺,屍體被楊業的部屬分割而食,一下子就被吃光了。
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解釋】損壞他人的器物,造成他人無法使用。
【分析】器物,像文人的紙筆、武人的刀槍棍杖、農夫的犁頭鋤具、工人的斧頭鑿子、家裏使用的器具、行路須備的傘蓋和代步工具、車子的輗軏、舟船的篙楫之類。就算是很小的器物,當必須使用時,就顯得很重要;若是損壞它,使他人臨時要用時,卻無法使用,這種行爲實在是太可恨,做這種事的人心腸實在是太壞了。
【故事】淮水南岸有徐姓和陳姓兩個人,都是靠渡船爲業,陳某稍微敏捷,賺的錢比較多;徐某妒忌他,經常暗中破壞他船上的器具,使他無法使用。有一天晚上,徐某暗中折斷陳某的楫槳,到了天亮時怕被發覺,就開船離開;到了江中,忽然掉進水裏呼救。陳某想前往救援,但是楫槳已經斷裂,船不能行駛,站在船上眼睜睜看著他淹死。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解釋】看到他人榮華富貴,就希望他被流放貶官。
【分析】凡是人能得到榮華富貴,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他過去生積有善緣,更是他的祖宗積德,才能夠如此。看到的人,應生追隨仰慕的心。不是羨慕他的榮華富貴,實在是追慕他過去世所修的德行。若是希望他人流放貶官,這是不從實際的地方省察,而從虛無之處生起陰毒之心,希望他人的下場跟我一樣不好,爲何小人的嫉妒和愚癡會到這種地步呢?其實一點都不能損害到他人,只是徒然造下惡業,使自己更加窮困、卑賤罷了!
【故事】唐朝的柳宗元、劉禹錫,兩人被貶官流放,實在是武元衡一手主導的;後來武元衡被賊所殺,但柳宗元、劉禹錫兩人卻安然無恙。白居易被貶官,實在是王涯以讒言誣陷他的;後來王涯被宦官所殺,而白居易還是沒有事。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解釋】看見他人富有,就希望他家破財散。
【分析】富有的人,也是因爲本身積德、祖父積功所得的果報。如果妒忌他人富有,希望他家破財散,這是什麼居心呢?最愚癡的人,也不應該不明理到這種地步。請反思一下,假設我很富有,而別人卻希望我破散,我心裏感覺如何呢?我心中如果很生氣,他人的心也一樣會生氣;人心都會發怒,天心有不怒的道理嗎?對于這件事情,應該作叁種看法:第一、他人富有,必定是前生利益他人、修積福德得來的,這是必須效法而不可妒忌的。第二、或者是苦心勞力經營,忍受饑寒,省吃儉用,漸漸累積才富有的;雖然富有和過去行善有關,但今生確實也受了不少苦,這是應該憐憫而不可妒忌的。第叁、或許他是無意中獲得的,而且爲富不仁,但是世間的一切是聚散無常的,諸如水火盜賊、怨家敗子、疾病官司,都是耗散的因素;這種行爲自然會造成破敗,不必去妒忌。能作這種觀察的人,心自然就平等。
【故事】虹縣的周義夫,富有卻不節儉,性情放肆蠻橫。孫識之曾經告誡過他,周義夫卻生氣地說:“你知道什麼,竟敢幹預我的事!”孫識之因此忌恨他,並且說:“我就看著他失敗!”等到孫識之考上科第,擔任本區的司漕,可以管轄到虹縣,剛好有人控告周義夫在市集打人,就把他送到司法機關審理。不料控告的人突然死了,孫識之就定周義夫謀殺罪予以處死。沒有幾年,孫識之調職河北,全家都死在盜賊的手裏,結局和周義夫沒有兩樣。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解釋】看見他人姿色美麗,就起淫欲心,想要奸淫他。
【分析】色,這個罪業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比貪財殺生等事百倍難以調伏,所以它對于敗壞道德、招致災禍,也比其他事情百倍嚴酷慘烈。但是太上對于貪財殺生等事,不只再叁申明禁止,而獨獨對于萬惡之首的淫,就只有這一句話,這並不是對它忽略。貪財殺生等惡業明顯易見,可以用言語表明;但是淫欲的罪惡隱密深奧,是言語難以說盡的。所以用譴責的文字,從最初的一念來喚醒癡迷的人。太上說“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因爲人對于美色,當眼睛看見時,這個心念一動,思慕貪求的念頭,就會堅固地糾結在心而難以解開。這種念頭一萌生,不用等待身體去犯,就已經違背天理而陷入人欲,陰司已經列入無窮罪業了。所以太上無限慈悲,沒有用繁瑣的言語,只是用一句話從此處點醒,警示人們在見色起心時,不可不從心源處及早自我禁止斷絕,應當一起心念立刻奮勇一刀斬斷,不可有一點猶豫,不可容有絲毫情念,天堂地獄這時立刻可以辨別出來。若是在這時稍微有一些認識不清、看得不破,不能斬釘截鐵立定腳跟,那麼瞬間就會牽引、滋長、蔓延開來,不知不覺就飄入羅刹鬼國,這實在是太危險了。所以太上這句話的用意,實在是博大精深,而且是用心良苦。
【嘉言一】陰律說:“奸淫他人的妻子,會遭受到絕嗣的報應;奸淫未婚的女子,會得到子女淫蕩放佚的報應。”古諺說:“勸君莫借風流債,借得快來還得快;家中自有代還人,你要賴時他不賴。”
【再析】淫念多,善念必定就少;淫念少,善念自然就多。所以淫念全消的人,五福中能夠獲得叁福:一長壽,二康甯,叁善終。常起淫念的人必定疾病纏身,遭受凶險、短命、夭折的災禍。短暫的欲念容易消除,一生的功名是非常重要的,何苦以百年的名節、一生的前程、祖宗累積的德行、後世子孫的福祿,斷送在自己一時的迷惑中,實在不知他是什麼居心。更有邪淫之後,因爲驚恐逃跑而生病的,服了藥也難以痊愈,牽連全家導致破敗,以致後悔莫及。有的甚至奸情敗露,而用自己的生命來抵償。罪孽的報應循環不已,以妻女來償還自己的風流債,這種慘痛更是難以言喻,應該趕快以此自我警惕。
【嘉言二】防止邪淫的念頭,完全要在智慧力下工夫。唐朝的狄仁傑曾說:“人在美色當前的時候,要趕快想到這個女人他日因病死亡時,屍體便會潰爛、蛆蟲聚集、汙穢臭氣熏人,讓人畏懼,這時邪念就會消失。”
【再析】要遏止邪淫,最先要做的事,在于平日要依靠父母、兄長、老師、朋友們教誨啓發、漸漸薰染的功夫,必定要讓子弟深信,若在暗中做了虧心事,神明的眼睛看得像雷電一樣清楚。心中對于禮法、因果、禍福報應,一點都不懷疑,自然在遇到這種境界時,能夠猛然醒悟,瞬間能夠回光返照,到時就不會茍且行事。
【嘉言叁】《天戒錄》說:“書寫或印製淫書敗壞人心,死後會墮入無間地獄,直到他的淫書都沒有了,以及因爲看他的淫書而作惡的人,罪報都消除了,才能脫離地獄而投生。”
【故事一】貴溪有一位讀書人,屢次考試都不中,乞請張真人替他向上天奏疏文查看天榜,天神批示說:“這個人命裏應當有功名,但因爲淫盜嬸嬸,所以奪除功名。”張真人起來後將此事告訴他,讀書人卻說沒有這回事。于是寫了疏文爲自己辯白,神明再次批示:“雖然沒有淫盜的事實,但心中實在是有這個念頭。”讀書人慚愧後悔不已,因爲他年少時看到嬸嬸容貌美麗,偶然間動了一個邪念的緣故。
【故事二】明朝正德年間,有一位趙永貞的讀書人,他在少年時曾經遇到一位異人,告訴他廿叁歲必定會考中功名。等到他廿叁歲那年參加鄉試,文章寫得極好,主考官早已決定選中他的文章。不料到了後場的考試,他卻連連失誤,結果並沒有考中。趙永貞的心中感到非常難過,因此就向文昌帝君祈求托夢,告訴他不中的原因。文昌帝君就說:“你原本可以考中今年的鄉試,但是因爲你近來調戲家中的婢女,引誘鄰居的女兒,雖然都沒有成奸,然而你的起心顛倒,意淫纏綿不斷,心地日益轉暗,所以命中原有的功名都被削除了。”永貞聽了帝君的解說之後,痛哭流涕,發誓改過,大行善事,于是就刻印戒淫的善書,以警醒世人,結果在下次的鄉試中,果然考中解元,官做到了藩憲。
【故事叁】滁陽人王勤政與鄰婦有奸情,約定一起私奔,但卻怕她丈夫追來,婦女因此設計殺害丈夫。王勤政大驚,立刻獨自逃到江山縣,兩地相距七十裏,自以爲已經遠離,災禍可以解除。當他饑餓進入飯店用餐時,店主爲他准備兩份食物。王勤政問他原因,店主說:“剛才有一個披頭散發的人跟著你進來,不就是兩個人嗎?”王勤政知道怨鬼已經跟隨他了,于是到官府自首,男女兩人都被判處死刑。
負他貨財,願他身死。
【解釋】欠他人的債務,卻希望他早日死亡。
【分析】負就是貧乏時向人借用,但時間一久就辜負恩情而不歸還。《中誡經》說:“積欠他人的債務,眼前還無法償還,就要經常放在心上,努力設法償還。如果因爲不想償還,反而希望他人快死,以消除欠債的事實;這種存心,現世就是豺狼,來生豈逃得過出生犬馬的果報,這實在是愚癡到了極點。”
【故事】白元通欠了楊筠四千五百文錢,楊筠屢次催討都不還。楊筠死了以後,這件事就沒有下落了。後來楊筠家裏生了一只驢,忽然作人的話說:“我是白元通,因爲欠你家四千五百文錢,才變成這樣。現在西市賣驢的店家也欠我錢,剛好是這個數目,可以趕快把我賣到他家,得到的錢償還你們…
《集福消災之道—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