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布施給道姑一兩的銀子;並且還用麻絲一丈,把疏文繡在旗旛上面。剛好白教谕同事的妻子來訪,見到了旗旛疏文大爲驚駭,就說道:“教書的儒官跟道姑往來,恐怕會影響官途不小啊!”白教谕的妻子聽了之後,就信以爲真,以爲丈夫的官途從此就完了!心中因此悶悶不樂;等到白教谕京中會試落榜歸來,就拿了這塊麻料來做衣服,並且又剪壞了旗旛,妻子更是感到難過,因此就上吊自殺了。我剛好聽到了這件事情,就去問知縣,知縣就把詳情說了出來;我因而可憐白教谕的遭遇,更是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後來撫院林二山正在研究討論儒官的賢否冊,他竟跟我說:“是白教谕和同僚的妻子發生不正常的關系,因此他的妻子很不高興,就時常對他有不滿的言詞,白教谕一怒之下,就威逼妻子上吊自殺;這種的罪過,簡直就是天地不容啊!”于是我就將我所知道有關白教谕的事情,告訴了撫院,林公聽了倍感疑惑,正在沈思遲疑不決之時,我就再跟他說:“不知有關白教谕的事情,您是聽誰說的?如果這個人是位正人君子,那麼他所講的或許可以相信;如果不是一位正人君子的話,那麼就請您再詳細的查訪。”林公聽了于是恍然大悟,拍著桌子說道:“你說的對!你說的對!”立刻就拿起筆來,塗掉剛才所寫有關白教谕的資料。後來白教谕升任國子監的助教,而我調到福建擔任按察使,主管福建的司法業務;在莆田見到了林公,林公就指著隔壁的鄰家跟我說:“這家的主人姓吳,曾經擔任過公安縣的訓導,就是他讒毀白教谕;平素他就心術不正,我是因爲聽了你的話而頓然覺悟。後來吳訓導升遷擔任江西萍鄉的教谕,也被其他的同事讒毀,而被罷了官;他在返回家鄉,經過鄱陽湖的時候,船翻了,差點就淹死在湖裏,現在已是十分的落魄潦倒啊!”
【再析】
俗話說:“喜歡談論閨門男女之事,以及談論別人種種短處的人,必定會觸怒鬼神;不是遭逢到奇禍,就必定是窮得一蹋糊塗!”何況吳訓導所讒毀玷汙的是一位清白之人呢?那麼他的果報就應當不止如此了啊!然而聽別人進言的方法,主要是在觀察跟您進言的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品;這樣就不會被他誤導了啊!
毀人稱直。
【解釋】
毀謗好人,卻稱自己爲正直。
【分析】
士君子立身處世,必須要使自己正直沒有一點的邪僻,這樣才能夠稱爲正直啊!或是本身未能做到正直,而以毀謗別人卻稱自己正直的人,那麼他的良心早就已經喪失了啊!怎麼能稱做正直呢?而且真正正直的人,他的存心必定忠厚,該說的時候才會說,能使別人知道改過;而那些讒毀別人的人,汙蔑了別人的名聲,發泄了自己的怒氣;而且自己還認爲自己是正直,這種人豈不是可痛又可恨嗎?老子說:“聰明絕頂能夠深刻明察的人,卻又不近人情,等于是自己把自己陷入了絕境;這所指的就是喜好譏諷議論他人的人啊!”程伊川先生說:“君子對于他人,應當是在有過中求無過,不應當于無過中求有過啊!而要求自己,則是剛好相反。”唉!世間之人,所造的口業無窮,所以太上才再叁的嚴厲禁戒啊!
故事一:
明朝景帝的時候,侍郎王偉是少保于謙所推薦獲升的;而王偉則趁著于謙有一次犯了過錯,就向皇帝上了密奏毀謗于謙,想要以此而顯示自己的正直。當時于謙深獲景帝的信任,景帝就召見于謙,把王偉的密奏交給他;于謙向皇帝叩頭認罪,皇帝說:“我自然知道你的爲人,你也不必因此而感到遺憾啊!”于謙晉見皇帝之後出來,王偉就迎上前去問道:“皇上對您說了些什麼?”于謙不說話,王偉又再次的請問,于謙于是笑著說:“老夫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就當面跟我說,我也未必不會聽從啊!你又何必如此的忍心,向皇上密奏揭發我的過失呢?”于是就把密奏拿出來給王偉看,王偉惶恐慚愧嚇得無地自容,于謙反而還笑著安慰他呢!
故事二:
元朝楊鐵崖的聲望名重海內,臨江有一座紀念王節婦的祠,楊鐵崖就在上面題詩道:“甲馬馱馱百裏程,青楓後夜血書成;只應劉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漢水清。”後來楊鐵崖始終都沒有生兒子。有一天,夢到一位婦人對他說:“你所作的王節婦詩,雖然不能損害節婦的名聲;但是你處心刻薄,上天要懲罰你絕後啊!”楊鐵崖感到非常後悔,就再作了一首詩說:“天隨地老妾隨兵,天地無情妾有情;指血齧開霞峤赤,苔痕化作雪江青。願隨湘瑟聲中死,不逐胡笳拍裏生;叁月子規啼斷血,秋風無淚寫哀銘。”後來又夢到那位婦人對他說:“你既然已經忏悔改過,就應當會有兒子了!”果然楊夫人生下一個兒子,楊鐵崖從此以後就認真的修道,並且證得了仙人的果位。
罵神稱正。
【解釋】
辱罵神明,卻稱自己有正氣。
【分析】
古德說:“聰明正直之謂神”,君子對于神明,都是心存敬畏;而小人竟敢肆無忌憚,自以爲是正直無邪,可以使鬼神屈服;卻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私心詭計,早就被鬼神看穿了,只是徒然的自取罪孽而已。
故事:
鎮江有一家賣糕店的老板姓于,他的小兒子因爲出水痘而夭折了。于老板竟然寫了狀詞,准備要向城隍控告痘神;于太太就把他寫的狀詞搶走,在竈下燒掉,于老板當天晚上就夢到自己被鬼卒勾去了陰司。城隍對他說:“你家的竈神向我陳述你寫了狀詞要告痘神,痘神到底犯了什麼罪啊!”于老板說:“痘神向我索求祭祀,我沒有答應,痘神因此就把我的孩子給害死了!”過沒多久,痘神來到了殿前,向城隍報告說:“他的兒子命該要絕,與小神無關啊!”城隍就判決說道:“姑念小民無知,就送給楊知縣處罰,責打二十大板,病一個月,以示警惕!”當時楊蜀亭擔任丹徒縣的縣令。第二天,于老板把家門口的房門吊起來的時候;正好楊知縣路過,不小心就碰破了衙役撐的大傘;因此于老板就被楊知縣處罰責打二十大板;打完之後,于老板躺在病床上休養了一個月,傷才痊愈。
【再析】
要知道鬼神和王法,是相輔而行的;所以得罪了鬼神,往往就會觸犯了王法啊!
棄順效逆。
【解釋】
放棄應該遵行的六順,而去學習六逆。
【分析】
周朝衛石碏先生說:“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這就是所謂的六順;賤而妨貴,少而淩長,遠而間親,新而間舊,小而加大,淫而破義,就是所謂的六逆;如果一個人放棄了六順,而去學做六逆的行爲,這就是自己在爲自己加速的招來災禍啊!”書經說:“惠迪吉,從逆凶。”意思是說:順了這個道就會得到吉祥,逆了這個道就會産生凶險。又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而學做順的人,就會盡忠盡孝,爲聖爲賢;學做逆的人,就會爲狂爲暴,爲變爲賊;棄順效逆的念頭,都在一念之頃,而禍福的分判,則是有天壤之別啊!所以能夠不謹慎嗎?
故事:
霸州文安縣的縣民趙風子,天生就力氣大而勇敢,他與劉六、劉七等人,聚結了盜賊,到處行搶;並且還分道集結了徒衆,去攻打掠奪河南;當他攻進了泌陽,就把焦芳祖先的墳墓,全都挖掘開來,而且還說道:“如果我能夠親手殺死焦芳這個老賊,那才能夠以謝天下啊!”過沒多久,趙風子的部從,被官兵打敗,就轉向六安擄掠搶奪;官兵又再度的追擊,趙風子在走頭無路之下,就搶了一位出家人的度牒,把頭發剃光,假扮成僧人;但是卻被部將趙成抓到,將他一寸一寸的剁成了肉泥。而劉六、劉七逃到通州狼山的時候,忽然遇到了飓風,所帶領的賊寇也全部都被殲滅了。
【再析】
要知道逆有二種,一種是爲人臣子背叛違逆君父,一種是盜賊橫行擾害鄉裏;臣子的悖逆,上文中的不忠不孝,已經有了詳細的說明,所以這裏就專門以亂賊來做說明;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懂得安分遵循道理,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啊!
背親向疏。
【解釋】
背離了自己的家親骨肉,而厚待或心向著異姓的親戚朋友。
【分析】
背親向疏,不止是一端而已;例如欺瞞背著父母而私下托付給婦家,對待自己的父母,則是普普通通,而對待妻子的家人,則是十分的厚愛;對待自己的親兄弟,則是斤斤計較;而對朋友或是外人,則是特別的慷慨;不顧自己族人的貧寒,而去冒認他人爲自己的宗族;凡是自己所應當親近的人,卻是疏遠了他們;而所應當疏遠的人,卻是親近了他們;這些都是背親向疏啊!孔子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去愛他人就叫做悖德;不尊敬自己的親人,而去尊敬別人,就叫做悖禮。”現在有人背親而向疏,不是因爲恩怨徇私,就是從人情的冷暖變化上起了分別;這樣的悖德悖禮,就非常的嚴重了!而且這是根本的重罪,果報必定很慘啊!
故事一:
周聰因爲自己參加考試,考了很多次都沒考上,于是就前往谯郡,拜了都吏周吉爲父親;每天都和周吉的孩子們朝夕相處,叁代的名諱,全部都用周吉的;到了明年,周聰藉此而得以考中舉人,從此以後就再也不回老家了;他的父親就作詩責備他,周聰因此慚愧而死。
故事二:
明朝人白希,因爲自己沒有兒子,卻去抱養了一位屠戶的兒子,而不以自己的侄子來繼承家業;後來白希死了以後,有一位客人晚上住宿在他家中,聽到有人在奔走的聲音;就起床從門縫裏觀看,見到有男有女,輩份很多在那裏徘徊東張西望,好像餓了很久沒吃東西的樣子;又見到一個人,腰間插著屠刀,步履踉跄的走了進來;過沒多久,像吃飽似的挺著大肚子走了出去;而這些男女數輩的人都在那跺著腳說:“完了!我們又沒食物吃了,唉!真是苦啊!”說完之後,個個神情淒然的走出屋外。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這位客人就問仆人說:“昨天晚上,家裏面在做些什麼事情啊?”仆人回答說:“昨天晚上,我家主人在祭祀祖先啊!”客人因而悟出了帶著屠刀的那位,就是主人的生父;而那些男女數輩的人,就是白家的祖先,和白希夫婦啊!客人歎息了一聲,就離開白家了。
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