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事。
【解釋】
爲了要表白自己沒過失,竟敢把卑鄙的心懷,指天地做見證;爲了要堅固期約,竟敢把猥亵的事情,請神明來鑒察。
【分析】
天地是無私的,神明是正直的,一切順吉逆凶的感應,就如同響之應聲一樣,小心敬畏尚且恐怕還會獲罪,何況是竟敢指天地引神明,來證明鑒察自己卑鄙的心懷、猥亵的事情;這簡直是在亵渎天地神明嘛!而且天地神明怎麼會助人爲惡呢?這種人這樣做,只是徒然的爲自己加速的招來災禍罷了!
故事:
張中的家人,非常的不和;父子、兄弟、婦姑、妯娌之間,稍微有點爭執沖突,就呼天搶地指著神明,想要表示自己清白;等到分家的那天,大家爭得更是厲害,互相的祭祀神明詛咒對方;從此以後,張家就有妖魔鬼怪經常的在作祟,家人也經常的生病;不到幾年的時間,張中的家人幾乎死光了。
【嘉言】
明朝高僧蓮池大師說:“世俗的人許願,例如求兒子、求長壽、求解危、求功名、求財祿等等的事情,是不可以爲了向神明禱告,而許了宰殺牲禽來祭拜神明的願;像這種願,就叫做惡願,只有罪孽而無功德;乃至于許袍許旛,許造殿堂,許置供器,那也只宜用來莊嚴聖像和道場;普願衆生,應該要收攝心念,心生敬畏,而不可以有刻意爲自己求福報的念頭;因爲大悲平等名爲佛,正直不偏名爲神;若是人但只是私心的爲自己求福報,天地鬼神怎麼會因爲人的賄賂而有降祥賜福的道理呢?依據道理來講,惟有自盡己心,廣行衆善,忠孝友悌,憐貧愛老,救災濟苦,戒殺放生,作種種的陰功,行種種的方便,隨著自己的本分和能力所及,盡力的去做;這樣所行的善的功德,自然就會感應天地鬼神而降福;若是不肯行善,只要一生起祈願的非分之心,這便是卑鄙的心懷、猥亵的事情,而亵渎了神明啊!在此普遍的告知世人,應當要笃信這種道理。”
施與後悔。
【解釋】
施與之後,感覺後悔。
【分析】
布施這種事,立功最快速;然而必須要樂善不倦,方才會有進步,即使是自己的財力不夠,但是也一定要常存此心;這樣做才可以轉掉自己心中的貪吝,不會使自己的初發心喪失掉。還沒有布施就先後悔,便不可能行布施了;而布施之後感到後悔,也就不會再布施了;這樣的存心,就會賊仁害義,這也就是心病的根本啊!太上之所以不寫出一個人布施的善行,而卻單單指出了一個人布施之後後悔的罪惡;是因爲聖人所最嘉許的,就是改過遷善;而最厭惡的,就是爲善不終啊!
在布施之後感到後悔,推究他的初心,畢竟不是真心的樂做善事,不過是一時的高興,求個好名,希望得福罷了;所以一開始就已經錯了,怎麼會不後悔呢?若是真心的布施,做到了“人我皆空”,也就是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樣就決定不會有布施之後,後悔的情形發生了;所以行善的人,是不可以不用心,認真的觀察自己行善發心的念頭啊!
故事一:
符雅爲人樂善好施,家門口都擠滿了乞丐;他常常對人說道:“天下的財物是沒有一定的啊!今天富有了,後天就變窮了,就像轉動的環一樣啊!若是一天不布施,我就一天不快樂啊!”當時的人,就稱贊符雅說道:“不爲權興富,甯作符雅貧。”(權興是當時的一位富人,卻是吝于布施)。後來符雅官做到了尚書令,他的子孫更是富有。
故事二:
奚百叁非常的窮,偶然見到一位道人,在一家店鋪的門前化緣,店家不給;奚百叁摸摸腰間的錢袋,只剩下了一文錢,就布施給道人。當天晚上,奚百叁就夢到了道人,幫他除去了面頰上的贅肉;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臉上的贅肉果然脫落了。
【再析】
奚百叁一文錢的布施,竟然使他脫離了病苦;可見布施不在于錢財的多寡,而在于布施的心真不真誠!世人應當要盡心的去力行布施行善,勸人家一起做,尚且都還嫌遲了,何況是布施之後又後悔呢?
假借不還。
【解釋】
借人家的錢財物品,據爲己有而不肯還。
【分析】
假借,是一件通有無、濟緩急的好事;借的人對自己的恩德已經不小,怎麼可以依強靠勢,想要使詐不還呢?要知道“沒有了卻的宿債,死後仍要償還”的道理;輕的則要當他的奴婢,嚴重的就要做他家的驢馬牛狗,來償還自己所欠的債務啊!
凡是借人家的東西,必須要加以愛護;向別人借東西,不是非不得已,就不要去借;借了之後用完了,就要馬上的歸還;這樣做,別人不會感到煩厭,而自己也無愧于心。至于向人借錢,更是要清清楚楚的償還,現在的人常常借了錢就不還;卻沒想到這個錢不是我的,就算留爲己有,到最後錢也是會不見的;只落得徒增債務而已,這樣究竟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請大家仔細的想想!
故事一:
清朝康熙戊午年的秋天,北京居民張元的家裏養了一頭驢,一天能走兩百裏的路;但是這匹驢卻喜歡用蹄踢人,而且還會咬人;唯有張元父子叁人騎它的時候,驢就顯得非常的馴服;而別人則是任誰都沒有辦法騎這匹驢子。然而有一次,居然有一位姓楊的人,姑且嘗試著借驢一騎,說也奇怪,這匹驢子就非常馴服的讓楊某騎著走;騎回來之後,當晚楊某就夢到一位黑衣人告訴他說:“我是張元家中的那頭驢,我在前生向你借叁百錢不還,今生應當補償你;你昨天騎我走了二百八十裏,乞求你再騎乘我二十裏,那麼我欠你的債也就還完了啊!”楊某就問:“那你欠張家多少錢呢?”黑衣人顯得滿面愁容的說道:“多多多,不可說。”楊某醒來之後,果然就再到張元家借驢來騎;走了稍微遠了一點,驢子忽然就跳了起來,把楊某摔在地上;楊某計算所走的路程,剛好是二十裏,就對這頭驢子益發的感到奇特;于是對驢子很誠懇的說道:“我明白你不讓我再騎你的原因了!但是現在離我家有十裏的路,我若是不騎你,那我怎麼回去呢?這樣好了,我騎你回家之後,就用十文錢買草料送你吃好嗎?”驢子站在那裏,看著楊某很久之後,才肯馴服的再讓他騎回家。以後楊某故意試著還要騎它,只要接近驢背上的鞍,驢子就會用蹄踢他,用嘴咬他,而且還長鳴不已呢!
【再析】
朱在庵先生說:“有的人是因爲貧窮而負債,有的人富有而卻負債;貧窮而負債,這是因爲能力不夠還債;若是依照中誡經所說的,經常認真的想要償還債務,這樣自然就沒有過失了。至于富有而卻不肯還債,不是假挾著自己的威勢,就一定是昧了天理喪了良心!要知道欠債不還,得要生生世世的償還,債償完了,才能了啊!”
故事二:
安徽有位吳姓商人,爲人處世素來就以信義自持,他在臨終的時候,告訴兩個兒子說:“我所有的千兩黃金,都是向符先生借來的啊!你們都要替我一一的清還,甯可忍受著饑寒,也不要作負心人啊!”兒子聽了之後,就遵照父親的遺命,把債務償還了,兄弟兩人就過著貧苦無依的日子。有一天,他們忽然在家中院子裏的一口枯井中,找到了二千兩銀子,上面還刻有唐朝的年號;他們就緊閉著門戶,秘密的把銀子藏了起來,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第二天,忽然有位住在鄰縣的人,來到家中說:“你們不是吳某的兒子嗎?”兄弟二人回答說:“是”,那人就說:“你們有大財到了啊!我在幾天前,因爲生病,在睡夢中到了東嶽府,見到嶽府中的財帛司,有位押解錢財的人抵達,而且自稱爲井泉之神;東嶽大帝就說:“這是唐朝宮中內庫府的庫銀,上帝因爲吳某處理財帛分明,他的兒子又苦苦的遵守著父親的遺志,就把這些銀子賜給吳某的兒子。吳家世世的子孫,都能夠享有大富。”我醒了之後,感到很奇怪;所以特別到你家拜訪,告訴你們這件事情。”兄弟兩人聽了之後,十分的驚訝;就把在枯井中尋獲兩千兩銀子的事情據實以告。今天吳氏富有的人很多,都是他們的後代子孫啊!
分外營求。
【解釋】
不依本分,分外的去鑽營求取。
【分析】
人之所以不肯依著本分,而只認爲鑽營求取,就會得到益處;卻沒有想過:人生的富貴貧賤,都是命裏注定,怎麼可以分外的去營求呢?而妄心貪念徼幸的希求,不但是毫無益處,而且恐怕會因此而折福呢!何不認真的體會孟子所說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和六祖慧能大師說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的意思呢?
故事一:
唐朝長慶初年,負責管理新平縣治安監獄的官員裴璞死了之後,他的外兄華元,當時正在隴右做客,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武官,跟隨在他後面的隨從很多;再仔細的一看,這位武官原來就是斐璞啊!華元又驚又喜的說:“您不是已經過世了嗎?怎麼又擔任武官的職務呢?”斐璞說:“我現在的職務是西川刷掠使,專門負責管理世間財務的盈縮增減;要曉得世人的一飲一啄,都是命裏注定的,更何況是錢財啊!陰司都有登記,所以一個人獲得的錢財,也都有一定的限製;若是超過了限製,就會被刷掠掉;或是被自己消耗浪費掉,或是遭遇橫禍,或是做生意投資虧掉,或是疾病消散,都是由我這個刷掠使所掌管;世間的農人,勤苦的耕種求獲糧食,商人勤奮的經營獲得的利潤,讀書人苦讀得到的官祿,都只是得到了本分中所有的錢財,並沒有增加些許本分外所沒有的錢財;若是不勤勞,則連本分中所有的都會失去啊!你遇到了我,這也是前定;你應得到白金二斤,若是給你超過了二斤,則超出的部分還是會被刷掠掉,所以我也不敢多給你啊!”斐璞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故事二:
劉颃的文章寫得頗好,而且自認爲可以早些取得功名。當時正逢诩聖真君在終南山降言,劉颃因此就向真君叩問自己功名的事情。真君說:“你的文章雖好,但是命太薄了;你若是能夠安分退守不營求,還可以保有余年;若是過分的營求,必定會折損你的壽命!”劉颃未能聽從真君的勸告,最後竟然因考不取功名,過分營求而死了。
【再析】
要知道考取功名這件事情,能夠光宗耀祖福蔭子孫,怎…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