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P7

  ..续本文上一页事。

  【解释】

  为了要表白自己没过失,竟敢把卑鄙的心怀,指天地做见证;为了要坚固期约,竟敢把猥亵的事情,请神明来鉴察。

  【分析】

  天地是无私的,神明是正直的,一切顺吉逆凶的感应,就如同响之应声一样,小心敬畏尚且恐怕还会获罪,何况是竟敢指天地引神明,来证明鉴察自己卑鄙的心怀、猥亵的事情;这简直是在亵渎天地神明嘛!而且天地神明怎么会助人为恶呢?这种人这样做,只是徒然的为自己加速的招来灾祸罢了!

  故事:

  张中的家人,非常的不和;父子、兄弟、妇姑、妯娌之间,稍微有点争执冲突,就呼天抢地指著神明,想要表示自己清白;等到分家的那天,大家争得更是厉害,互相的祭祀神明诅咒对方;从此以后,张家就有妖魔鬼怪经常的在作祟,家人也经常的生病;不到几年的时间,张中的家人几乎死光了。

  【嘉言】

  明朝高僧莲池大师说:“世俗的人许愿,例如求儿子、求长寿、求解危、求功名、求财禄等等的事情,是不可以为了向神明祷告,而许了宰杀牲禽来祭拜神明的愿;像这种愿,就叫做恶愿,只有罪孽而无功德;乃至于许袍许旛,许造殿堂,许置供器,那也只宜用来庄严圣像和道场;普愿众生,应该要收摄心念,心生敬畏,而不可以有刻意为自己求福报的念头;因为大悲平等名为佛,正直不偏名为神;若是人但只是私心的为自己求福报,天地鬼神怎么会因为人的贿赂而有降祥赐福的道理呢?依据道理来讲,惟有自尽己心,广行众善,忠孝友悌,怜贫爱老,救灾济苦,戒杀放生,作种种的阴功,行种种的方便,随著自己的本分和能力所及,尽力的去做;这样所行的善的功德,自然就会感应天地鬼神而降福;若是不肯行善,只要一生起祈愿的非分之心,这便是卑鄙的心怀、猥亵的事情,而亵渎了神明啊!在此普遍的告知世人,应当要笃信这种道理。”

  施与后悔。

  【解释】

  施与之后,感觉后悔。

  【分析】

  布施这种事,立功最快速;然而必须要乐善不倦,方才会有进步,即使是自己的财力不够,但是也一定要常存此心;这样做才可以转掉自己心中的贪吝,不会使自己的初发心丧失掉。还没有布施就先后悔,便不可能行布施了;而布施之后感到后悔,也就不会再布施了;这样的存心,就会贼仁害义,这也就是心病的根本啊!太上之所以不写出一个人布施的善行,而却单单指出了一个人布施之后后悔的罪恶;是因为圣人所最嘉许的,就是改过迁善;而最厌恶的,就是为善不终啊!

  在布施之后感到后悔,推究他的初心,毕竟不是真心的乐做善事,不过是一时的高兴,求个好名,希望得福罢了;所以一开始就已经错了,怎么会不后悔呢?若是真心的布施,做到了“人我皆空”,也就是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所布施的财物;这样就决定不会有布施之后,后悔的情形发生了;所以行善的人,是不可以不用心,认真的观察自己行善发心的念头啊!

  故事一:

  符雅为人乐善好施,家门口都挤满了乞丐;他常常对人说道:“天下的财物是没有一定的啊!今天富有了,后天就变穷了,就像转动的环一样啊!若是一天不布施,我就一天不快乐啊!”当时的人,就称赞符雅说道:“不为权兴富,宁作符雅贫。”(权兴是当时的一位富人,却是吝于布施)。后来符雅官做到了尚书令,他的子孙更是富有。

  故事二:

  奚百三非常的穷,偶然见到一位道人,在一家店铺的门前化缘,店家不给;奚百三摸摸腰间的钱袋,只剩下了一文钱,就布施给道人。当天晚上,奚百三就梦到了道人,帮他除去了面颊上的赘肉;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脸上的赘肉果然脱落了。

  【再析】

  奚百三一文钱的布施,竟然使他脱离了病苦;可见布施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布施的心真不真诚!世人应当要尽心的去力行布施行善,劝人家一起做,尚且都还嫌迟了,何况是布施之后又后悔呢?

  假借不还。

  【解释】

  借人家的钱财物品,据为己有而不肯还。

  【分析】

  假借,是一件通有无、济缓急的好事;借的人对自己的恩德已经不小,怎么可以依强靠势,想要使诈不还呢?要知道“没有了却的宿债,死后仍要偿还”的道理;轻的则要当他的奴婢,严重的就要做他家的驴马牛狗,来偿还自己所欠的债务啊!

  凡是借人家的东西,必须要加以爱护;向别人借东西,不是非不得已,就不要去借;借了之后用完了,就要马上的归还;这样做,别人不会感到烦厌,而自己也无愧于心。至于向人借钱,更是要清清楚楚的偿还,现在的人常常借了钱就不还;却没想到这个钱不是我的,就算留为己有,到最后钱也是会不见的;只落得徒增债务而已,这样究竟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仔细的想想!

  故事一:

  清朝康熙戊午年的秋天,北京居民张元的家里养了一头驴,一天能走两百里的路;但是这匹驴却喜欢用蹄踢人,而且还会咬人;唯有张元父子三人骑它的时候,驴就显得非常的驯服;而别人则是任谁都没有办法骑这匹驴子。然而有一次,居然有一位姓杨的人,姑且尝试著借驴一骑,说也奇怪,这匹驴子就非常驯服的让杨某骑著走;骑回来之后,当晚杨某就梦到一位黑衣人告诉他说:“我是张元家中的那头驴,我在前生向你借三百钱不还,今生应当补偿你;你昨天骑我走了二百八十里,乞求你再骑乘我二十里,那么我欠你的债也就还完了啊!”杨某就问:“那你欠张家多少钱呢?”黑衣人显得满面愁容的说道:“多多多,不可说。”杨某醒来之后,果然就再到张元家借驴来骑;走了稍微远了一点,驴子忽然就跳了起来,把杨某摔在地上;杨某计算所走的路程,刚好是二十里,就对这头驴子益发的感到奇特;于是对驴子很诚恳的说道:“我明白你不让我再骑你的原因了!但是现在离我家有十里的路,我若是不骑你,那我怎么回去呢?这样好了,我骑你回家之后,就用十文钱买草料送你吃好吗?”驴子站在那里,看著杨某很久之后,才肯驯服的再让他骑回家。以后杨某故意试著还要骑它,只要接近驴背上的鞍,驴子就会用蹄踢他,用嘴咬他,而且还长鸣不已呢!

  【再析】

  朱在庵先生说:“有的人是因为贫穷而负债,有的人富有而却负债;贫穷而负债,这是因为能力不够还债;若是依照中诫经所说的,经常认真的想要偿还债务,这样自然就没有过失了。至于富有而却不肯还债,不是假挟著自己的威势,就一定是昧了天理丧了良心!要知道欠债不还,得要生生世世的偿还,债偿完了,才能了啊!”

  故事二:

  安徽有位吴姓商人,为人处世素来就以信义自持,他在临终的时候,告诉两个儿子说:“我所有的千两黄金,都是向符先生借来的啊!你们都要替我一一的清还,宁可忍受著饥寒,也不要作负心人啊!”儿子听了之后,就遵照父亲的遗命,把债务偿还了,兄弟两人就过著贫苦无依的日子。有一天,他们忽然在家中院子里的一口枯井中,找到了二千两银子,上面还刻有唐朝的年号;他们就紧闭著门户,秘密的把银子藏了起来,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第二天,忽然有位住在邻县的人,来到家中说:“你们不是吴某的儿子吗?”兄弟二人回答说:“是”,那人就说:“你们有大财到了啊!我在几天前,因为生病,在睡梦中到了东岳府,见到岳府中的财帛司,有位押解钱财的人抵达,而且自称为井泉之神;东岳大帝就说:“这是唐朝宫中内库府的库银,上帝因为吴某处理财帛分明,他的儿子又苦苦的遵守著父亲的遗志,就把这些银子赐给吴某的儿子。吴家世世的子孙,都能够享有大富。”我醒了之后,感到很奇怪;所以特别到你家拜访,告诉你们这件事情。”兄弟两人听了之后,十分的惊讶;就把在枯井中寻获两千两银子的事情据实以告。今天吴氏富有的人很多,都是他们的后代子孙啊!

  分外营求。

  【解释】

  不依本分,分外的去钻营求取。

  【分析】

  人之所以不肯依著本分,而只认为钻营求取,就会得到益处;却没有想过:人生的富贵贫贱,都是命里注定,怎么可以分外的去营求呢?而妄心贪念徼幸的希求,不但是毫无益处,而且恐怕会因此而折福呢!何不认真的体会孟子所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和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意思呢?

  故事一:

  唐朝长庆初年,负责管理新平县治安监狱的官员裴璞死了之后,他的外兄华元,当时正在陇右做客,在路上遇到了一位武官,跟随在他后面的随从很多;再仔细的一看,这位武官原来就是斐璞啊!华元又惊又喜的说:“您不是已经过世了吗?怎么又担任武官的职务呢?”斐璞说:“我现在的职务是西川刷掠使,专门负责管理世间财务的盈缩增减;要晓得世人的一饮一啄,都是命里注定的,更何况是钱财啊!阴司都有登记,所以一个人获得的钱财,也都有一定的限制;若是超过了限制,就会被刷掠掉;或是被自己消耗浪费掉,或是遭遇横祸,或是做生意投资亏掉,或是疾病消散,都是由我这个刷掠使所掌管;世间的农人,勤苦的耕种求获粮食,商人勤奋的经营获得的利润,读书人苦读得到的官禄,都只是得到了本分中所有的钱财,并没有增加些许本分外所没有的钱财;若是不勤劳,则连本分中所有的都会失去啊!你遇到了我,这也是前定;你应得到白金二斤,若是给你超过了二斤,则超出的部分还是会被刷掠掉,所以我也不敢多给你啊!”斐璞说完之后就不见了。

  故事二:

  刘颃的文章写得颇好,而且自认为可以早些取得功名。当时正逢诩圣真君在终南山降言,刘颃因此就向真君叩问自己功名的事情。真君说:“你的文章虽好,但是命太薄了;你若是能够安分退守不营求,还可以保有余年;若是过分的营求,必定会折损你的寿命!”刘颃未能听从真君的劝告,最后竟然因考不取功名,过分营求而死了。

  【再析】

  要知道考取功名这件事情,能够光宗耀祖福荫子孙,怎…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