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P13

  ..续本文上一页视力量所及,而定进展范围(注十二)......雪庐老人在启文中所订下的工作计划,事后都一一实现,而继图书馆之后最先筹设完成的,是收容孤儿的机构—“慈光育幼院”,这是慈光图书馆附设的机构之一。

  民国四十八年,慈光图书馆有筹建育幼院的计划,首先由莲社社员李绣莺居士,捐出台中瑞光街一百数十坪的私有土地。继之,一向好善乐施的许克绥、许炎墩父子,捐出钜款,收购上笔土地旁的邻地五百五十坪,合计有七百坪的土地,以此做为院址,同时兴建院舍,成立董事会,办理财团法人登记。由雪庐老人担任首届董事长,许炎墩、李绣莺担任正副院长(注十三)。

  ——雪庐老人推动、创办的慈善救济事业,为了予此事业树立规模,由他担任董事长,但只作一任,届满改选,他绝不连任,交给门下弟子领导主持。

  慈光育幼院兴建期间,因受“八七水灾”的影响,工程延误,到民国五十年春始兴建完成,以后经常收容有一百数十名孤儿,由院中照应其生活起居,其按年龄分别送入小、中学就读,至高中毕业后离院。

  继慈光图书馆和育幼院之后,到民国五十一年,雪庐老人又开始推动他社会救济事业中最具规模的一项事业—佛教菩提医院和菩提救济院。

  四、由佛教菩提医院到菩提救济院

  佛教菩提医院的创办,是出自雪庐老人门下弟子于凌波的构想与建议。五十二年四月五日,菩提医院门诊部开幕,在五月号的菩提树杂志上,刊载著于凌波撰写的“佛教菩提医院的现状和未来的理想”的文章,该文开始说:

  “民国五十年的夏天,在狮头山灵峰兰若闭关的会性法师身体违和,菩提树发行人朱斐居士,约我带上诊病的用具,同到狮头山去探视,我和朱居士到了狮头山,诊察会性法师的病状,是长期缺乏运动所引起的胃肠障碍—法师闭关已经三年,他发愿再延长三年,由于他在关房中运动不够,再加上他在闭关期间阅藏研读到密宗部份,耗神过度,以致胃肠机能发生了问题。我为会性法师诊察过病后,谈话谈到了佛门四众,在社会上诊病的种种不便......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佛教界本身不办出一个医院来?如果社会上有了佛教办的医院,岂不是使佛门四众诊病获得许多方便?若同时办理社会贫民施诊义诊,在社会观感上,也使社会人士知道,佛教也有现代化的社会事业。”

  我由狮头山回到台中的时候,有一次去谒见炳公老师,把我在狮头山想到的问题向老师陈述,并说:“假如有机会的话,我愿为创办佛教医院尽点力量。”

  当时李老师对我说:“很好,佛教办医院,这是各地佛教界人都想到过的问题,但是这要人、钱、和许多机缘成熟的时候才能办,你既然发下了这个心愿,佛菩萨都已经知道,早晚你要把这个愿望实现,对佛菩萨才算有交待——慢慢看罢,看将来的机缘。”(注十四)

  —于凌波、河南洛阳人,一九二七年生,国防医学院毕业,当时他在台糖公司担任医务室主任,曾纳贽拜于雪庐老人门下,所以他说愿为佛教医院尽力。

  佛法讲因缘,而因缘不可思议。要办佛教医院的事,经朱斐居士的夫人邓明香居士在莲友间宣扬,有一位莲友黄雪银居士,愿免费提供闹区一所店面房—位于台中市台中路上,作为佛教医院的门诊部,经过了一段筹备时间,于凌波以他私人储蓄拿出来购买医疗设备——包括Ⅹ光机、显微镜、超短波电疗设备,以至于药品器材等,终于在五十二年四月五日,一所试办性质的小型“佛教菩提医院”开幕了。于凌波对佛教医院未来的理想,在上文中说:

  未来的佛教医院,要有一片面积广大而位置适中的土地......,分做医疗和休养两部分......医疗部的对象,是需要做积极性治疗的患者,休养部的对象,是身体上不需要做积极性的治疗,而年在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且为佛门信徒,为了和同修们共同修持,愿意住在疗养院中颐养天年者......一种是照章缴费,一种是住慈善床位的免费住院者......。

  于文中并说:医院的环境,要芳草如茵,林木成荫,医院中禁止杀生,但林木池塘中会有放生的禽鸟和鱼类。医院中有一所庄严的“生西室”,室中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有“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于凌波这篇文章,事先寄给他台糖公司同事,时在台北推动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组织的周宣德居士看过。周居士深受感动,立即写了一篇“为筹建菩提医院而呼吁”的文章,刊登在五十二年四月号的菩提树月刊上,并提出了“认捐病房、分期付款”的办法。他自己并先捐一间“智光上人室”以资倡导。此文一出,引起了国内外佛教人士捐建佛教医院的热潮,旅居加拿大的詹励吾居士,以读于凌波的文章,捐款兴建了“生西室”。他致函于凌波称:

  “凌波院长居士:今收到周子慎居士寄来菩提树杂志,刊出大作“菩提医院的现状和未来的理想......主要一点,要修建一间生西室......使一个年岁老耄立志生西的老人,一入此室,就有进入极乐世界的感觉,这对一个发愿念佛生西的人,实有莫大裨益......。”(注十五)

  这封信,全文千余言,刊登在五十二年六月号的菩提树杂志上。事实上,国内外高僧大德、护法居士,向应捐建佛教医院的函电如雪片飞来,短短三年之中,国内外捐建医院的款项在五六百万元以上(约当今日五六亿以上的价值)。是以在三年之后——五十五年,一所巍峨壮观的现代化医院,出现在台中南门桥附近的中兴路上。

  菩提医院的创办,上有雪庐老人的领导,以及老人德望的号召;外有朱斐居士主持的《菩提树杂志》鼓吹宣传;内有于凌波医师的规划设计。加上莲社干部、号有“十姊妹”之称的十位女居士,如林看治、林进兰、张庆祝等的全力参与,以及海内外数千位缁素大德的支持捐助,众志成城。尤有因缘不可思议之处者,最初的目的是创办佛教菩提医院,而工程完成之日,却同时兴建完成了“台湾省私立菩提救济院”,这其间的演变,尚须加以说明。

  当菩提医院兴建之际,向政府立案的手续,是由于凌波负责办理。但因菩提医院的门诊部设在台中市,而院本部却建在台中县境的大里乡,以业务跨越两个县市,台中县市政府都不予受理,声称要到省府社会处办理。以此,一年之间,于凌波奔走中兴新村不下二三十次之多(包括后来奔走著争取到四十万元的政府补助)。最后社会处声称:在社会救济法令中,医院不属于社会救济事业,除非你们申请“救济院”,在救济院中可以附设医院。

  当于凌波将社会处的指示向雪庐老人禀报时,老人一时颇为踌躇,沉吟良久,始答:“办救济院,我们如何有这种力量?”于凌波向老人陈词:“老师,当初我们办医院时,不就是空手办起来的吗?我们诚心为佛菩萨作事,佛菩萨会保佑我们的。”这样雪庐老人点了头,而于凌波也重新以“台湾省私立菩提救济院”的名义向社会处申请立案。

  因缘当真有不可思议者,就在这段时间内,佛学权威的印顺导师莅临菩提树杂志社,拜访雪庐老人,朱斐、于凌波也陪侍在座。印老表示,他和演培、续明二法师,为了纪念太虚大师,拟筹捐五十万元,在菩提医院内兴建一座“太虚纪念馆”,楼上供大师法像兼作讲堂,楼下做医院的办公室。就这样,平地起高楼,又一座宏伟的殿堂式建筑物兴建起来了。

  五十五年七月九日,菩提救济院及医院举行开幕典礼,内政部长徐庆钟亲临剪彩,社会处长、台中县市首长、以及海内外佛门善信数千人参加盛典,盛况空前。由筹组莲社,到医院救济院落成,是雪卢老人推动救济事业的颠峰。

  五、李炳南居士推动社会救济事业的回顾与检讨

  以上所述各点——莲社、图书馆、育幼院、医院、救济院等,只是雪庐老人推动的社会救济事业的几个重点,其他未说到的尚多。民国七十八年,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举办了一次“李炳南老教授百岁纪念文物特展”,并出了一册“纪念特刊”。把老人四十年间创办的事业分类列表如下:

  一、文化事业:明伦月刊社、青莲出版社、慈光杂志、莲社受托印经会、佛经注疏语译会,孔学奖金会。

  二、社会教育: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明伦社、明伦广播社、慈光托儿所、慈德幼稚园、国文补习班、内典研究班、论语讲习班、国学启蒙班、佛学讲座、国学讲座、社教科、国乐团......

  念佛班(六十四个,每班会员三十人至百人)、助念团......

  布教所:计有丰原、雾峰、员林、东势、后里、卓兰、鹿港、西势、大雅、中和等三十余所。

  三、慈善事业:菩提仁爱之家(菩提救济院改名),佛教菩提医院、安老所、施医会、救济会、慈光育幼院、放生会......

  雪庐老人李炳南,以一介布衣—一个避难来台的外省人,由花甲之年开始,创造出一大片社教、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全省念佛风气,这实是一项奇迹。尤有奇者,他不会台语,不能与地方人士充分沟通,而千千万万的省籍善男信女,对他敬之如师、事之如父,奉之如活菩萨,这实是他个人的苦行、德望所感召。

  老人来台之初,住在奉祀官府办公室旁的一间六席陋室中。数年之后,迁居和平街菩提树杂志社隔邻一处十余席的木楼中。又过数年,迁居正气街一所二十坪的矮瓦房中,以至终老。他四十年薪俸所入(奉祀官府及几所大学授课的收入),全捐在他所办的救济事业中。他每天的生活,早午两餐,一个馒头一盘蔬菜,晚餐是半碗面糊,他的衣著,常年一袭布衫,遇有盛典才穿中山装(重庆带出来的)。行的方面,平常他安步当车,距离稍远,他的弟子兼侍者郑胜阳骑小机车带他。八十岁以后,郑胜阳买了一部二手汽车,兼充司机。蔡念生居士在“雪庐汇稿序”中称:

  公无一时一刻不殚心于弘法利生,虽眠食不得从容,客有问者,则曰忙、忙;夫世人所忙者,官爵利禄,妻子田宅,饮食游乐,而公不与焉。公寄身斗室,无眷属之奉(老人只身在台),日中蔬食,赖及弟子轮流供养,虽苦行头陀,不过是也......

  诚如念生居士所言,老人的生活,虽苦行头陀亦不过如此。唯其如此。他才得到千千万万弟子的信任与敬仰。老人晚年,有几位“大富长者”弟子(如周荣富居士等),上千万的钜款拿给他,请他来办弘法利生事业,那是对他人格的信任。七十五年四月,老人往生,停灵莲社,无数弟子到灵前祭奠哀悼,出殡之日,莲社前面的民生路与复兴路两条街上,跪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善男信女;上百部的大型游览车送到荼毗之处的水里乡,老人德化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或问,雪庐老人推动如许众多的社会救济事业,可有一套模式可循?没有,据笔者参与其事的体验,完全没有可循的模式,这不像政府机构办事,有了计划与预算,按步就班去执行,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事业。并且,四十年前的台湾,基本上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社会,民间有“积德行善”的传统思想,而没有社会福利或社会安全制度这种观念。农业社会的慈善事业或社会救济事业,在于主持其事者的品格与德望所号召。而雪庐老人,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所以,雪庐老人推动的各项事业,可说是走一步说一步,做到那里算那里。如果用一句佛学术语来说,这是“因缘和合”—因缘不可思议。

  但是,农业社会的慈善事业或救济事业,可以用农业社会的方式,而未来工业社会的社会福利事业,则不能用农业社会方式。即使是佛教所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是如此。那必须是有组织、有制度、且有计划的去做。而是以制度领导,以制度管理。因为工业社会是群体社会,以群体的力量,以制度来领导,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才能够健全而长久存在。

  不但社会福利工作要有组织的制度化,并且从事于社会福利工作的人员,也要有计划的加以培育,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美国在十九世纪末叶,即有“社会工作专门学校”的设置,日本现在也有“佛教社会福祉大学”,这是我国佛教界人士,所应深思与考虑的。

  一九九三、十一、廿三

  于凌波于台中太平书斋

  注释:

  一、见《大英百科全书》社会福利条。

  二、见于凌波著《中国近代佛门人物志》第二集。

  三、以上见“李炳南居士事略”。

  四、见《雪庐述学汇稿》之八、李炳南撰“印光大师圆寂周年回忆录”。

  五、以上均见“李炳南居士事略”。

  六、见彭楚珩編著《斌宗大师》。

  七、见江灿腾著《台湾佛教与现代社会》第二篇。

  八、见《雪庐诗文集》。

  九、见《菩提树杂志》四十八年十月号。

  十、见《菩提树杂志》四十五年七月号。

  十一、同上。

  十二、见《菩提树杂志》四十五年七月号。

  十三、见《菩提树杂志》四十八年十月号。

  十四、见《菩提树杂志》五十二年五月号。

  十五、见《菩提树杂志》五十二年六月号。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醒世诗词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