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P12

  ..续本文上一页早稻田大学,是一位文武全才,他曾从杨仁山居士学佛,精于唯识学,他在济南的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唯识,这时雪庐拜梅光羲为师,从光羲学习佛学中的唯识学。

  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临莒城,县知事弃城逃走,雪庐以典狱长的身份,联络城中士绅,指挥军警维持秩序。到民国十九年,阎锡山,冯玉祥反对中央政府引发的中原大战,莒城被围数月日,遭炮火轰击,城中缺粮,人民饿死者极多,这时雪庐也在城中,他偶然读阅一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感到要消弭战争,根本之道在于戒杀护生,这时他立下誓愿,如果这一次兵难不死,他以后一定终身茹素,后来莒城解围,他实践誓言,终生不再肉食(注三)。

  这时,一代高僧印光法师,在苏州办了一个“弘化社”,专门印赠佛书,远地的人附上邮资书即寄去,雪庐来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一类的小册子。他读后,对于印光法师佩服万分,后来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愿意为他写信介绍,以此因缘,雪庐就以通信方式,皈依于印光法师,法师赐给他的法名叫“德明”。以后他就常与印光法师通信,请教佛法上的问题,大约在民国二十三、四年间,雪庐曾专程到苏州报国寺,参谒印光法师。法师正在闭关,破例接见;法师接见一般信徒,最多谈十多分钟,而接见雪庐,开示竟日,到他辞别出来的时候,已经明月在天了(注四)。

  民国二十三年,莒县重修县志,担任总纂的是翰林出身的庄心如太史,庄太史约雪庐担任分纂,雪庐就由狱政转任修县志的工作,莒县县志中军事、司法、古迹、金石四门,是雪庐执笔撰写的。三年县志修竣,庄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担任秘书,未久晋任为主任秘书。自此,他与时年二十岁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结下了为时垂五十年深厚的友谊。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华北各省相继沦陷,未几日军复在上海发动“八一三”战争,南京受到威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雪庐亦随著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到了四川。在重庆时,雪庐一日经过长安寺,听人说太虚大师驻锡寺内,雪庐对太虚大师仰慕已久,他即到寺内请求谒见。及至见到太虚大师,发现梅光羲居士也在座,师弟见面,彼此欣喜,光羲向太虚大师介绍了雪庐的情形。太虚大师正要找人到监狱弘法,他认定雪庐是最佳人选,于是就命雪庐和一位四川籍的定九法师,担起了监狱弘法的任务。雪庐和定九走遍了重庆及其附近各县的监狱,去作佛学演讲,劝犯人改恶向善,很有绩效,太虚大师特别题了一幅字送给雪庐,以示慰勉。

  中日战争期间的重庆,日本飞机经常去轰炸,这时奉祀官府迁到西郊的歌乐山,雪庐也陪著孔奉祀官到歌乐山居住。他发现山顶有一所破旧的寺院,匾额上题著「云顶寺”,寺中没有和尚,两侧寮房却住了些公教眷属,但大殿上挂著一块“佛学演讲会”的牌子,并且是太虚大师所写。雪庐去请教大师是怎么回事,大师告诉他“云顶寺”是佛教会所有,挂一块牌子,不过是保护产权的意思。雪庐向大师请求说,他愿意在寺中开设讲座,定期演讲。大师同意,雪庐在寺中开设讲座,听众逐渐增多,数年之间,成了一个居士会,大家捐钱重修了庙宇。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三十五年奉祀官府复员回南京,他曾三次随著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仅只回到济南过一次探视家人。他在南京时,以普照寺及正因莲社为道场,讲经弘法。三十八年大陆战局恶化,政府播迁台湾,奉祀官府也随政府迁台,雪庐只身陪著孔奉祀官来到台湾,他的家属留在济南故里(注五)。

  来到台湾那一年,雪庐年六十岁,这在别人,是已入暮年,该到退休的年龄了,而在雪庐,这正是他弘法事业的开始,这以后的三十八个年头,他启发了台湾的念佛风气,也推动了一连串的社会救济事业——我们现代所称的社会福利事业。

  三、创办莲社、图书馆、育幼院

  三十八年二月,雪庐老人随同孔奉祀官抵达台湾的时候,奉祀官府设于台中市复兴路的一条陋巷中,他带著几名文书事务人员,在一幢日式平房中办公,办公室旁的六席小房间,就是他个人的生活起居之所。他把公务安顿好之后,即开始寻找他的弘法场所,他找到一所“法华寺”,和寺中住持洽商在寺中讲经,住持同意,他就在寺中开讲《般若心经》、《四十二章经》。他是一位有执照的中医师,他就在寺中开设中医诊所,免费为人诊病。他又在寺中布置了一间图书阅览室,放置了很多初机佛书,供人阅读,这样,“李老师”的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弘法的场所逐渐的增多了。台中的灵山寺、宝觉寺、慈善寺、慎斋堂等处,都请他去讲经。原来台湾在日人统治期间,佛教衰微,能讲经的法师不多,民国二十九年,斌宗法师由大陆学法回来,在南北各地讲经(注六)。三十七年秋季,慈航法师由南洋受聘回国,才有了外省法师来台湾讲经(注七)。三十八年初,大陆法师还没有渡海来台,或初来台者尚未展开弘法,所以雪庐老人在中部弘法,很快就为本省的缁素两界所接受与欢迎。

  台湾光复之前,龙华教一系的斋教很发达。像台中的赞化堂、慈善堂;丰原的龙意堂等,都是这一系的斋堂,这些地方也请雪庐去讲经。日久之后,斋堂中的许多信众改信了佛教,随雪庐老人修念佛的净土法门。

  雪庐老人学佛,初学唯识,后来也学过禅、学过密、而最后皈心于净土。所以他讲经弘法,仍是以净土为依归,三十九年的下半年,他与随他学佛的弟子们,如立法委员董正之,台中市议长徐灶生、地方士绅朱炎煌、张松柏等,共议筹组佛教莲社。四十年元月,台中市佛教莲社正式立案成立,社址暂设于台中法华寺内,雪庐老人当选为首任社长,未几,莲社社员许克绥、朱炎煌二位居士,捐款买下了绿川旁的一栋民宅,做为莲社社址。以后又经过多次的扩拓与改建,就成为现在台中民生路巍峨壮观的台中佛教莲社。

  ——台中佛教莲社,是台湾第一所净土道场,也是第一个居士组织的佛教社团。由这个莲社,以后发展出三十多个分支机构——各地的布教所,带动了全省的念佛风气。

  在《雪庐述学汇稿》之八、《雪庐诗文集》中,收有“台中莲社碑记”一文,录之如下,以见其因缘:

  “自庐山诸贤,肇基莲社,净土一宗,遂大弘中夏,佛日固因以彰,而世风亦赖以归淳焉。吾华之有台岛,若印之有锡兰,不但形同,旦均为佛法之寄藏。惟台学习,淹入时潮,尚乎乘急,以致行解定慧,呈有不均之感。辛卯之岁,国内净业修士,□集中台,播扬斯道。闾阎闻而欣之,景前迪后,乃有建社之倡。首由许克绥、朱炎煌两居士施赀,先购得绿川南湄民舍一所,继之净财齐输,不数月而庄严梵宇,涌出中逵矣!从兹修讲并进,恒无虚时。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故南北名城,莲社竞起。不图十万佛缘,重见海外。夫江河之浩荡,实源滥觞之流。于斯盛美,宁无归欤?是以此次布施,有关风劝,似未可泥于破相,仅随其私德也哉。爰识因缘,以企兴乎来者。”(注八)

  台中佛教莲社,不仅是莲友共修的道场,同时也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莲社于每年冬季年关将届之际,举办贫民救济,对于全市贫户,每户发白米一斗,现金若干,以及御寒衣服等。这在数十年前,社会尚处于贫困情形下,给予低收入的贫户极大的帮忙。

  冬令救济,是每年例行的工作。遇有天然灾害发生,莲社社员更是全力动员,出钱出力,参加救灾工作。例如民国四十一年冬季,台湾南部发生极严重的风灾;四十六年秋季,台湾中部发生的“八七水灾”,莲社联络了慈光图书馆,灵山寺、菩提树月刊等单位,展开募捐救灾运动。先后捐出白米数万斤,现金数万元(注九)。(那时的一元有现在一百元以上的购买力)。

  雪庐老人继莲社之后创设的第二个机构,是具有社教功能的“慈光图书馆”。原来莲社虽已建有社址和讲堂,但数年之后,莲社的讲堂已不敷容纳众多的听众。这时就有筹建图书馆的计划。莲社中慧班女青年首先响应,以义卖各种缝纫品及手工纸花来筹集经费。这当然是“杯水车薪”,帮不上大忙。四十五年七月,由章嘉大师、莫德惠、赵恒易、孔德成、蔡运辰、周邦道、徐灶生、朱斐、及雪庐老人等名流居士具名,写了一份“台中佛化图书馆筹设缘起”(注十),雪庐老人也写了一篇“乐捐启文”(注十一),刊登在“菩提树杂志”上。以后得到各界善信的捐助,乃以四十五万的价格,在中市柳川西路买下一处旧工厂的厂房,加以改建,有容纳千人的讲堂,及书库、阅览室、和附属房舍,并以“私立慈光图书馆”的名义,在教育部立案成立,由雪庐老人出任首届董事长及馆长。

  当初雪庐老人撰写的那份“乐捐启文”,标明图书馆对社会的功用,及“佛化图书馆”建立的宗旨,由这篇文字中,也可看出雪庐老人推动社会救济事业的理想,特摘录数段如下,以见一斑:

  筹建台中佛化图书馆乐捐启文 李炳南

  窃以三宝同尊,称为一体,每因时势,各作重心,佛世以佛为重,法僧由生;正法以僧为归,法赖结集;际此末照,金口已绝亲承。必有贝文,大教始得住世,不持此也,世界文化,且所系焉。

  洎乎连年兵火,文献凋残,佛教之经,损失尤重。日本号称佛邦,大藏仅有其二,台湾虽名宝岛,数部已多不完。内地典章,正在聚毁,法运之厄,正堪哀矣......。

  佛云,经所在处,即为有佛有僧;身敬礼时,自能得福得慧,然必供养精舍,方不亵慢寸心。况乎卷帙浩繁,取收频迭,若无架庋安置,亦有散失忧虑,至于招待来宾,更须阅览有处,故有图书馆之筹置。

  且此馆之设,不独专供阅经,实欲树立磁基,逐推众善事业,拟先举者;孤儿收容,贫病医药,义务夜校,棺殡舍施。临时性者,年关赒米,冬令放衣,人祸天灾,紧急救济,均…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醒世诗词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