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李炳南老居士與臺灣佛教▪P12

  ..續本文上一頁早稻田大學,是一位文武全才,他曾從楊仁山居士學佛,精于唯識學,他在濟南的大明湖畔開設佛學講座,講授唯識,這時雪廬拜梅光羲爲師,從光羲學習佛學中的唯識學。

  民國十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兵臨莒城,縣知事棄城逃走,雪廬以典獄長的身份,聯絡城中士紳,指揮軍警維持秩序。到民國十九年,閻錫山,馮玉祥反對中央政府引發的中原大戰,莒城被圍數月日,遭炮火轟擊,城中缺糧,人民餓死者極多,這時雪廬也在城中,他偶然讀閱一冊豐子恺的《護生畫集》,感到要消弭戰爭,根本之道在于戒殺護生,這時他立下誓願,如果這一次兵難不死,他以後一定終身茹素,後來莒城解圍,他實踐誓言,終生不再肉食(注叁)。

  這時,一代高僧印光法師,在蘇州辦了一個“弘化社”,專門印贈佛書,遠地的人附上郵資書即寄去,雪廬來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學佛淺說》,《佛法導論》等一類的小冊子。他讀後,對于印光法師佩服萬分,後來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師的弟子,願意爲他寫信介紹,以此因緣,雪廬就以通信方式,皈依于印光法師,法師賜給他的法名叫“德明”。以後他就常與印光法師通信,請教佛法上的問題,大約在民國二十叁、四年間,雪廬曾專程到蘇州報國寺,參谒印光法師。法師正在閉關,破例接見;法師接見一般信徒,最多談十多分鍾,而接見雪廬,開示竟日,到他辭別出來的時候,已經明月在天了(注四)。

  民國二十叁年,莒縣重修縣志,擔任總纂的是翰林出身的莊心如太史,莊太史約雪廬擔任分纂,雪廬就由獄政轉任修縣志的工作,莒縣縣志中軍事、司法、古迹、金石四門,是雪廬執筆撰寫的。叁年縣志修竣,莊太史推薦他到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擔任秘書,未久晉任爲主任秘書。自此,他與時年二十歲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結下了爲時垂五十年深厚的友誼。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爆發,華北各省相繼淪陷,未幾日軍複在上海發動“八一叁”戰爭,南京受到威脅,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雪廬亦隨著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到了四川。在重慶時,雪廬一日經過長安寺,聽人說太虛大師駐錫寺內,雪廬對太虛大師仰慕已久,他即到寺內請求谒見。及至見到太虛大師,發現梅光羲居士也在座,師弟見面,彼此欣喜,光羲向太虛大師介紹了雪廬的情形。太虛大師正要找人到監獄弘法,他認定雪廬是最佳人選,于是就命雪廬和一位四川籍的定九法師,擔起了監獄弘法的任務。雪廬和定九走遍了重慶及其附近各縣的監獄,去作佛學演講,勸犯人改惡向善,很有績效,太虛大師特別題了一幅字送給雪廬,以示慰勉。

  中日戰爭期間的重慶,日本飛機經常去轟炸,這時奉祀官府遷到西郊的歌樂山,雪廬也陪著孔奉祀官到歌樂山居住。他發現山頂有一所破舊的寺院,匾額上題著「雲頂寺”,寺中沒有和尚,兩側寮房卻住了些公教眷屬,但大殿上挂著一塊“佛學演講會”的牌子,並且是太虛大師所寫。雪廬去請教大師是怎麼回事,大師告訴他“雲頂寺”是佛教會所有,挂一塊牌子,不過是保護産權的意思。雪廬向大師請求說,他願意在寺中開設講座,定期演講。大師同意,雪廬在寺中開設講座,聽衆逐漸增多,數年之間,成了一個居士會,大家捐錢重修了廟宇。

  民國叁十四年抗戰勝利,叁十五年奉祀官府複員回南京,他曾叁次隨著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僅只回到濟南過一次探視家人。他在南京時,以普照寺及正因蓮社爲道場,講經弘法。叁十八年大陸戰局惡化,政府播遷臺灣,奉祀官府也隨政府遷臺,雪廬只身陪著孔奉祀官來到臺灣,他的家屬留在濟南故裏(注五)。

  來到臺灣那一年,雪廬年六十歲,這在別人,是已入暮年,該到退休的年齡了,而在雪廬,這正是他弘法事業的開始,這以後的叁十八個年頭,他啓發了臺灣的念佛風氣,也推動了一連串的社會救濟事業——我們現代所稱的社會福利事業。

  叁、創辦蓮社、圖書館、育幼院

  叁十八年二月,雪廬老人隨同孔奉祀官抵達臺灣的時候,奉祀官府設于臺中市複興路的一條陋巷中,他帶著幾名文書事務人員,在一幢日式平房中辦公,辦公室旁的六席小房間,就是他個人的生活起居之所。他把公務安頓好之後,即開始尋找他的弘法場所,他找到一所“法華寺”,和寺中住持洽商在寺中講經,住持同意,他就在寺中開講《般若心經》、《四十二章經》。他是一位有執照的中醫師,他就在寺中開設中醫診所,免費爲人診病。他又在寺中布置了一間圖書閱覽室,放置了很多初機佛書,供人閱讀,這樣,“李老師”的名聲就傳播開來了。

  過了幾個月之後,他弘法的場所逐漸的增多了。臺中的靈山寺、寶覺寺、慈善寺、慎齋堂等處,都請他去講經。原來臺灣在日人統治期間,佛教衰微,能講經的法師不多,民國二十九年,斌宗法師由大陸學法回來,在南北各地講經(注六)。叁十七年秋季,慈航法師由南洋受聘回國,才有了外省法師來臺灣講經(注七)。叁十八年初,大陸法師還沒有渡海來臺,或初來臺者尚未展開弘法,所以雪廬老人在中部弘法,很快就爲本省的缁素兩界所接受與歡迎。

  臺灣光複之前,龍華教一系的齋教很發達。像臺中的贊化堂、慈善堂;豐原的龍意堂等,都是這一系的齋堂,這些地方也請雪廬去講經。日久之後,齋堂中的許多信衆改信了佛教,隨雪廬老人修念佛的淨土法門。

  雪廬老人學佛,初學唯識,後來也學過禅、學過密、而最後皈心于淨土。所以他講經弘法,仍是以淨土爲依歸,叁十九年的下半年,他與隨他學佛的弟子們,如立法委員董正之,臺中市議長徐竈生、地方士紳朱炎煌、張松柏等,共議籌組佛教蓮社。四十年元月,臺中市佛教蓮社正式立案成立,社址暫設于臺中法華寺內,雪廬老人當選爲首任社長,未幾,蓮社社員許克綏、朱炎煌二位居士,捐款買下了綠川旁的一棟民宅,做爲蓮社社址。以後又經過多次的擴拓與改建,就成爲現在臺中民生路巍峨壯觀的臺中佛教蓮社。

  ——臺中佛教蓮社,是臺灣第一所淨土道場,也是第一個居士組織的佛教社團。由這個蓮社,以後發展出叁十多個分支機構——各地的布教所,帶動了全省的念佛風氣。

  在《雪廬述學彙稿》之八、《雪廬詩文集》中,收有“臺中蓮社碑記”一文,錄之如下,以見其因緣:

  “自廬山諸賢,肇基蓮社,淨土一宗,遂大弘中夏,佛日固因以彰,而世風亦賴以歸淳焉。吾華之有臺島,若印之有錫蘭,不但形同,旦均爲佛法之寄藏。惟臺學習,淹入時潮,尚乎乘急,以致行解定慧,呈有不均之感。辛卯之歲,國內淨業修士,□集中臺,播揚斯道。闾閻聞而欣之,景前迪後,乃有建社之倡。首由許克綏、朱炎煌兩居士施赀,先購得綠川南湄民舍一所,繼之淨財齊輸,不數月而莊嚴梵宇,湧出中逵矣!從茲修講並進,恒無虛時。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故南北名城,蓮社競起。不圖十萬佛緣,重見海外。夫江河之浩蕩,實源濫觞之流。于斯盛美,甯無歸欤?是以此次布施,有關風勸,似未可泥于破相,僅隨其私德也哉。爰識因緣,以企興乎來者。”(注八)

  臺中佛教蓮社,不僅是蓮友共修的道場,同時也具有社會救濟的功能。蓮社于每年冬季年關將屆之際,舉辦貧民救濟,對于全市貧戶,每戶發白米一鬥,現金若幹,以及禦寒衣服等。這在數十年前,社會尚處于貧困情形下,給予低收入的貧戶極大的幫忙。

  冬令救濟,是每年例行的工作。遇有天然災害發生,蓮社社員更是全力動員,出錢出力,參加救災工作。例如民國四十一年冬季,臺灣南部發生極嚴重的風災;四十六年秋季,臺灣中部發生的“八七水災”,蓮社聯絡了慈光圖書館,靈山寺、菩提樹月刊等單位,展開募捐救災運動。先後捐出白米數萬斤,現金數萬元(注九)。(那時的一元有現在一百元以上的購買力)。

  雪廬老人繼蓮社之後創設的第二個機構,是具有社教功能的“慈光圖書館”。原來蓮社雖已建有社址和講堂,但數年之後,蓮社的講堂已不敷容納衆多的聽衆。這時就有籌建圖書館的計劃。蓮社中慧班女青年首先響應,以義賣各種縫紉品及手工紙花來籌集經費。這當然是“杯水車薪”,幫不上大忙。四十五年七月,由章嘉大師、莫德惠、趙恒易、孔德成、蔡運辰、周邦道、徐竈生、朱斐、及雪廬老人等名流居士具名,寫了一份“臺中佛化圖書館籌設緣起”(注十),雪廬老人也寫了一篇“樂捐啓文”(注十一),刊登在“菩提樹雜志”上。以後得到各界善信的捐助,乃以四十五萬的價格,在中市柳川西路買下一處舊工廠的廠房,加以改建,有容納千人的講堂,及書庫、閱覽室、和附屬房舍,並以“私立慈光圖書館”的名義,在教育部立案成立,由雪廬老人出任首屆董事長及館長。

  當初雪廬老人撰寫的那份“樂捐啓文”,標明圖書館對社會的功用,及“佛化圖書館”建立的宗旨,由這篇文字中,也可看出雪廬老人推動社會救濟事業的理想,特摘錄數段如下,以見一斑:

  籌建臺中佛化圖書館樂捐啓文 李炳南

  竊以叁寶同尊,稱爲一體,每因時勢,各作重心,佛世以佛爲重,法僧由生;正法以僧爲歸,法賴結集;際此末照,金口已絕親承。必有貝文,大教始得住世,不持此也,世界文化,且所系焉。

  洎乎連年兵火,文獻凋殘,佛教之經,損失尤重。日本號稱佛邦,大藏僅有其二,臺灣雖名寶島,數部已多不完。內地典章,正在聚毀,法運之厄,正堪哀矣......。

  佛雲,經所在處,即爲有佛有僧;身敬禮時,自能得福得慧,然必供養精舍,方不亵慢寸心。況乎卷帙浩繁,取收頻疊,若無架庋安置,亦有散失憂慮,至于招待來賓,更須閱覽有處,故有圖書館之籌置。

  且此館之設,不獨專供閱經,實欲樹立磁基,逐推衆善事業,擬先舉者;孤兒收容,貧病醫藥,義務夜校,棺殡舍施。臨時性者,年關赒米,冬令放衣,人禍天災,緊急救濟,均…

《李炳南老居士與臺灣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醒世詩詞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