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
八月,亲率女子宏法团,至大甲、大安慰问妮娜台风灾胞及法施。
民国四十三年(一九五四) 六十五岁
二月,于台中慎斋堂开讲(阿弥陀经)。
三月,于台中灵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
五月,受菩提树月刊聘为社长。复应邀巡回至屏东东山寺、凤山、高雄、大岗山等处弘法。
十月,于台中莲社倡办“儿童德育周”,以正童蒙。
十一月,应栖莲精舍请,讲(阿弥陀经)。
十二月,应桃园莲友邀请,前往弘法。
民国四十四年(一九五五) 六十六岁
六月,礼请斌宗老和尚,传授菩萨戒。以后则常请忏云老和尚主持诵戒。又随章嘉大师至台南、丰原等地协助弘法,并代表大师讲演数次。
十二月,受提携一年组成之桃园莲社,聘为名誉社长。
民国四十五年(一九五六) 六十七岁
三月,获朱炎皇、许克绥等居士之助,筹备创建“慈光图书馆”,并撰文呼吁。
民国四十六年(一九五七) 六十八岁
五月,“慈光图书馆”奉教育部核准,被推为董事长。
民国四十七年(一九五八) 六十九岁
五月,慈光图书馆开幕,公兼任馆长,开讲(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之后每周三晚间于此讲经不辍。略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维摩诘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八十卷华严经)等。
七月,创设“慈光托儿所”,附设于慈光图书馆内。
民国四十八年(一九五九) 七十岁
五月,获许克绥、朱炎煌老居士等之捐助,筹设“慈光育幼院”专收孤儿,并受任为董事长。
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 七十一岁
五月,促成“台中莲社四十八愿念佛班”。
同月,慈光图书馆已上轨道,辞馆长职。
六月,礼请证莲老和尚,启建“千人戒会”于慈光图书馆。
民国五十年(一九六一) 七十二岁
由于周宣德居士首先在台北倡导大专青年学佛,公乃于五月,创办“慈光学术讲座”,亲编(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讲授。尔后于寒暑假陆续举办国学、佛学讲座,广开六门功课,为大专学子奠定学佛之基。
十一月起,每周日亲自主持“大专青年佛学座谈会”,引导学子正信。
十二月,辞去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三机构董事长职。
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 七十三岁
七月,应邀每周二赴中兴新村讲演佛法,随即成立“中兴佛社”。
同月,与赵丽莲博士等人,同获教育部嘉奖。公以事前未悉,不及婉谢。
十二月,试创办“佛教菩提医院”于台中路。
民国五十二年(一九六三) 七十四岁
四月,筹建“菩提救济院”,后改名“仁爱之家”。医疗大楼于五十五年落成。
九月,中秋节,迁居台中市正气街九号。
民国五十四年(一九六五) 七十六岁
七月,受印顺法师等之托,兴建“太虚纪念馆”,于五十六年五月落成。
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 七十七岁
十月,兴建“菩提安老所”,于六十一年落成。
民国五十七年(一九六八) 七十九岁
于慈光图书馆启讲(八十卷华严经)每周三不辍,直至七十五年三月,惜未竟而往生。
民国五十九年(一九七○) 八十一岁
三月,设立“明伦社”于莲社,专责接引大专青年。
民国六十年(一九七一) 八十二岁
二月,开办“明伦大专佛学讲座”,扩大接引佛青。
三月,创办(明伦月刊),阐扬中华文化,开辟佛青发表园地。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 八十四岁
三月,承广播界前辈黄怀中居士之助,于彰化国声电台开创“莲友之声”节目。后又开播“中华文化”节目,获九所民营电台联播,展开空中弘法。
民国六十三年(一九七四) 八十五岁
二月,承美佛会沈家桢居士之助,开办“佛经注疏语译会”,培养译注人才。
三月,成立“青莲出版社”,专责出版儒佛典籍。
八月,于“佛经注疏语译会”内,附设“内典研究班”,培养佛学人才。
民国六十四年(一九七五) 八十六岁
六月,创办“莲友子弟辅导团”于慈光图书馆,嘉惠莲友子弟。
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 九十岁
由于电台广播成绩斐然,乃筹设成立“明伦广扩节目供应社”,扩大空中弘法。
民国六十九年(一九八○) 九十一岁
十月,获周荣富居士之助,创办“台中论语讲习班”,培养弘扬文化之人才。
民国七十一年(一九八二) 九十三岁
筹购“弘道楼”,作为明伦社、月刊社、出版社办公之用。
民国七十二年(一九八三) 九十四岁
一月,捐款设立“孔学奖金会”鼓励儒学作品之写作,提供明伦月刊及电台广播用。
十月,创办“台中莲社社教科研习班”培养人才。
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 九十五岁
二月,获黄怀中居士之助,于复兴广播电台开播“明伦之声”,全省联播,助益社教。
民国七十四年(一九八五) 九十六岁
三月,忽召集莲社暨联体机构干部,咐嘱一年之期。
五月,与学生畅游杉林溪。
十月,再获黄怀中居士推荐,于台湾区渔业广播电台开播“明伦之声”节目。
十一月,捐款购地,获周荣富居士之助,兴建“六吉楼”,作为广播社办公及社教科上课之用。
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 九十七岁
元旦,最后一次在“慎斋堂”开示法要。
二月,最后一次参加台中莲社暨联体机构围炉、新春团拜,及明伦讲座结业典礼开示。
三月十九日,最后一次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切嘱:“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三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次参加雾峰本净寺放生活动。
四月十三日,夏历三月初五,清晨五时四十五分,公吉祥右卧,持珠念佛,最后以“一心不乱”嘱在侧诸弟子,随即念佛往生。
【编者按】以上年表,以资料不足,编者未敢自是;凡我雪门弟子,如发现疏漏之处,敬祈 惠正为祷!
李炳南居士推动的社会福利事业
于凌波
(八十三年元月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佛教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纲要
李炳南(一八九○—一九八六),名艳,号雪庐,山东济南人,早年从梅光羲学唯识,皈依于印光大师,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三十八年来台,以在台中法华寺讲经因缘,组织台中佛教莲社,发展各地布教所至三十余处,带动全省念佛风气,以后陆续创办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佛教菩提医院,台湾省菩提救济院,救灾恤贫,施医舍药,收容老人孤儿,绩效卓著,是早期推动社会救济事业的典型,故介绍及探讨其事迹之过程。
一、前言
社会福利事业Social and welpare Services. 在我国旧称“社会救济事业”、或“社会公益事业”,其称为“社会福利事业”者,是近年——近二十年左右的事,并且是接受欧美国家所使用的名词。
欧美民主先进国家,早期亦只有消极的社会救济事业,而没有积极的社会福利事业,如英国早在十七世纪之初,即有“伊丽沙白济贫法”的订定(注一),并且将管理济贫的责任,委托给教区办理,这是社会救济与宗教结合的先例。美国于十七、十八世纪间,大体上亦仿效此种办法,但此种方式亦有其缺点,即教会之救济,只限于其本区之教徒,而非教徒不在其列,到二十世纪初叶,社会福利事业逐渐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且逐渐走上制度化。
在我国,早期农业社会时代,政府与民间,亦均有社会救济的观念,如某一地区有灾变发生,政府有赈济的责任;而民间之慈善团体,亦踊跃参与,伸之以援手,即在平时,民间慈善团体,亦以施医舍药、救灾恤贫,以至于设立老人院、育婴堂等机构,为其份内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多有佛教人士参与其中。事实上,农业社会时代,佛教寺院即兼有救济机构的功能,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因非本文重点,此处不再详述。
在台湾,近二十余年来,佛教寺院及居士社团,更积极的参与了社会救济事业——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社会福利事业,其绩效最著者,如证严法师所主持的“慈济功德会”,有会员三百万人,其济助区域遍及于台湾、中国大陆、以及及于蒙古、非洲灾区,此一事实,世人皆知。
然而,早在四十余年前,在台湾最早推动佛教弘法及社会救济事业者,是山东籍的李炳南居士,兹为介绍李炳南居士所推动的社会救济事业如下:
二、李炳南居士的生平
李炳南,名艳,字炳南,法名德明,晚年号雪庐老人,他出生于公元一八九○年(清光绪十六年),逝世于公元一九八六年(民国七十五年),世寿九十七岁。
他是山东省济南府人,世居济南城南券门巷,他的父亲寿村公,是中产之家,所以乐善好施,在地方上有李善人之称,雪庐自幼聪明好学,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史书,他都循次诵读,后来毕业于山东法政学堂,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所以他后来善诗文、能奏笛、会剑术、兼习中国医学,无不精妙。
中华民国成立之年,雪庐二十三岁,他约集了济南的教育界人士,成立了一个“通俗教育研究会”由他担任会长。他们在市内开设讲座,定期演讲,并到各集镇去巡回演讲,鼓吹女子不缠足,女子要受教育,鸦片烟毒之害,以及青年男女不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论,这项社会教育工作,曾受到省政当局的嘉奖和鼓励。
民国九年,雪庐出任山东莒城县的典狱长,他眼见监房破旧湫溢,囚犯住在里面拥挤不堪,他决心加以改善,经过他长久的努力,终于争取到预算,把监房重予改建,改善了囚犯的生活,他在监所施以德育教化,让囚犯改过自新,重回社会做人。
这时,清末佛学大师杨仁山居士的学生、江西南昌人的梅光羲(撷芸)居士(注二),任山东高等检察厅厅长。梅撷芸(一八八○—一九四七)在光绪二十四年考中举人,后来留学日本,毕业于陆军振武学校及…
《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