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此合作,有情有义、同甘共苦等,并不是随著时代潮流的观念,重回到初民时代的杂交社会。
夫妇一伦,在五伦中虽排在第三位,而事实上却是人伦的开始。语云:“五伦造端乎夫妇”,夫妇关系是五伦的开始,如果没有夫妇关系,从何来的父子、兄弟?当然也没有什么君臣、朋友了。所以孟子一书中有云:“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所谓大伦,虽不能说比其他四伦为大,但它是五伦关系的开始,或者说是五伦关系的基础,这是不可否认的。有了夫妇关条而有家庭组织,这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如果人类社会中废除了夫妇这一伦,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已经有这种趋势,比如订约同居,约满分手;同性恋者可以领养子女等等,这不全是在破坏夫妇关系吗?
在五伦之中,夫妇、父子二伦是家庭伦理,君臣、朋友二伦是社会伦理,长幼或昆弟一伦,介于家庭与社会之间,一半一半。自古以来,人伦道德维系著人类社会的安定,虽然不是人人遵循,也不是人人都得圆满,但这是人类社会公认的标准,不遵循此一标准的,自然为社会所谴责、所唾弃。
或者有同修要问,人伦道德,是中国儒家的学说,这与我们学佛有何相干呢?下然,我们虽然学佛,虽然是佛门弟子,但我们仍是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与家庭,当然就要遵循社会的、家庭的伦理道德。并且,佛陀的法义,也很重视伦理道德,譬如《善生经》,就是专说人际关系的一部经典。于此,我们来看看《善生经》,对于人与人之间相待的关系是怎么说的。
善生是人名,梵语Singalaka,音译尸迦罗越,是佛陀住世时,王舍城的一位长者之子,人称善生童子。善生的父亲临死之前,遗命他要学婆罗门的习俗,每朝洗浴之后要礼拜六方。他奉命唯瑾,每朝都到园林水池中沐浴,并向东南西北、上下诸方礼拜。一日,佛陀自灵鹫山往王舍城乞食,途经园林,见到善生举身皆湿,向诸方礼拜,佛陀问善生何以一大早在此对诸方礼拜,善生说系奉父遗命礼拜六方。佛陀告诉善生说:“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善生白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佛告善生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陀对善生说:
“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佛陀继续说:“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人子以那五种事敬顺父母呢?《善生经》中说:
“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为人子者以上述五事敬顺父母,而父母又如何对待其子(当然也括其女儿在内)呢?经文中说:
“父母复以五事敬视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皆然,并无多大差别,观以上经文,这不正是中国古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注脚吗?经文中说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那么,师徒之间如何相待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示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事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供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怖。”
中国古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弟子对师长尽到应有礼数,老师不尽职,就是老师偷懒了。那么,夫妻如何相待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亵,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承意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存忧畏。”
经文中的“威严不亵”,亵是秽亵、猥亵、亵渎的意思,是不庄重、是轻慢、也是侮蔑对方的意思。夫妇相处,固然要相亲相爱,但同时也要互相尊敬。如爱而不敬,就是“亵”,这样的爱是不能维持长久的。
经文中彼此相待的条件,以时代背景的不同,不一定适用于今日,但其基本精神——相爱相敬、分工合作,各尽其份的精神是相同的。不管社会怎么变,只有夫妻制度仍然存在,就应该有夫妇间的伦理。当然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伦理,而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为夫之道就是为妻之道,为妻之道也就是为夫之道,可以互相规范于对方,双文都应该遵守。而最重要的,在相亲相爱之外,要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容忍,这样的夫妇关系才能维持长久,白首偕老。印光祖师曾说过,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重心是主妇,主妇是否称职,关乎社会的治乱,可不慎哉。
在《善生经》上,继夫妇关系之后,是人与亲族间的关系。经文曰: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亲族包括两种关系,一者是姻亲,二者是宗族。古代农业社会,聚族而居,中国如此,印度亦然,所以宗族之间关系密切,才有上述互相对待的关系。现在由农业社会演变为工商业社会,不必说聚族而居,三代同堂的家庭也日渐少见了。至于姻亲关系,古代往来较密,礼节繁琐,现代则已比较疏离了。虽然如此,但宗族、姻亲的关系仍然存在,彼此间互相护持称叹,也是人情上应有的事。在亲族之后的人际关系,是主仆间相待的关系,经文中说: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在现代社会上,不但主仆这一层关系已经不再存在,连主仆这一名词也被淘汰了。民主社会,人人地位平等,这一层相待关似乎没有讨论的价值了。事实不然,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主仆之名,而雇主与佣工的关系仍旧存在,不是有很多家庭都雇有“菲佣”吗?连中国大陆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也有“媬姆”的名称与事实呢。民间的小商店,不是也有老板与店员这一层关系吗?所以经文中彼此相待的条文,仍然有其价值。最低限度,这种相待的精神是值得师法的。
最后还有一种人际关系,就是檀越与沙门之间的关系。檀越梵语Danapati,是施财之人,就是布施主的意思。沙门,梵语sramana,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布施主如对待沙门呢?《善生经》中说:
“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沙门当复以六事以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大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以上六段经文,就是佛陀为善生说的、礼拜六方的意义,事实上就是六种人际对待的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人伦。以上六种人伦关系,其条文也许不尽合于现在的时代,但其精神的意义是值得肯定。愿我同修,善为体会这种家庭的、及社会的人伦关系,以维持我们的家庭及社会和谐。
人生苦乐的探讨
苦与乐,是两个相反的不同概念。快乐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乐。但是,这两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没有苦的概念,怎么知道什么是乐?反过来说,没有乐的概念,又怎么知道什么是苦?所以苦与乐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因此,苦与乐在表面上看是相对立的,但实际上却是表里的。快乐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乐;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乐上,失去快乐就是痛苦。
那么,什么又叫做苦与乐呢?一般说,身心适悦的感觉叫乐,身心逼恼的感觉叫苦。但苦乐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没有客观的标准。非洲灾区的难童,吃到一碗米饭感觉是乐,台湾富家的孩子,满桌菜肴却以为苦。修马路的工人,在火伞似的太阳下工作,能到树荫下喝一杯水就感到乐;在冷气房中的阔太太,却以找不到牌搭子,闲得无聊而觉得苦。由此可见,苦乐的感觉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有所不同。
佛陀是证悟真理的圣哲,以他观察所得,他认为人生是苦。所以佛经中说:“人生是大苦聚”。苦这个字,梵文作 duhkha ,音译豆佉,它有苦难、痛苦、苦恼、不满意,及缺陷、无常、不实的涵义。在此处,它代表著佛陀对于世间人生的看法,所以佛经中讲苦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或者说佛教是悲观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观的话,佛教应该是“实观”,佛陀观察世间人生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他如实的说出来,使世人了知。这好比一个医生,在诊察病人的时候,既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情,只是如实的把病情告诉病人,让病人了解真相。
苦是人生的实相,《佛说稻芊经》…
《佛法与生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