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此合作,有情有義、同甘共苦等,並不是隨著時代潮流的觀念,重回到初民時代的雜交社會。
夫婦一倫,在五倫中雖排在第叁位,而事實上卻是人倫的開始。語雲:“五倫造端乎夫婦”,夫婦關系是五倫的開始,如果沒有夫婦關系,從何來的父子、兄弟?當然也沒有什麼君臣、朋友了。所以孟子一書中有雲:“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所謂大倫,雖不能說比其他四倫爲大,但它是五倫關系的開始,或者說是五倫關系的基礎,這是不可否認的。有了夫婦關條而有家庭組織,這是社會組織的基礎。如果人類社會中廢除了夫婦這一倫,我們不知道未來的社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這不是杞人憂天,因爲已經有這種趨勢,比如訂約同居,約滿分手;同性戀者可以領養子女等等,這不全是在破壞夫婦關系嗎?
在五倫之中,夫婦、父子二倫是家庭倫理,君臣、朋友二倫是社會倫理,長幼或昆弟一倫,介于家庭與社會之間,一半一半。自古以來,人倫道德維系著人類社會的安定,雖然不是人人遵循,也不是人人都得圓滿,但這是人類社會公認的標准,不遵循此一標准的,自然爲社會所譴責、所唾棄。
或者有同修要問,人倫道德,是中國儒家的學說,這與我們學佛有何相幹呢?下然,我們雖然學佛,雖然是佛門弟子,但我們仍是社會的一分子,更是家庭的一分子,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與家庭,當然就要遵循社會的、家庭的倫理道德。並且,佛陀的法義,也很重視倫理道德,譬如《善生經》,就是專說人際關系的一部經典。于此,我們來看看《善生經》,對于人與人之間相待的關系是怎麼說的。
善生是人名,梵語Singalaka,音譯屍迦羅越,是佛陀住世時,王舍城的一位長者之子,人稱善生童子。善生的父親臨死之前,遺命他要學婆羅門的習俗,每朝洗浴之後要禮拜六方。他奉命唯瑾,每朝都到園林水池中沐浴,並向東南西北、上下諸方禮拜。一日,佛陀自靈鹫山往王舍城乞食,途經園林,見到善生舉身皆濕,向諸方禮拜,佛陀問善生何以一大早在此對諸方禮拜,善生說系奉父遺命禮拜六方。佛陀告訴善生說:“我賢聖法中非禮此六方以爲恭敬。”善生白言:“唯願世尊,善爲我說,賢聖法中禮六方法。”佛告善生曰:“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佛陀對善生說:
“善生,當知六方,雲何爲六方,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婦爲西方,親黨爲北方,僮仆爲下方,沙門諸高行者爲上方。”
佛陀繼續說:“善生,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人子以那五種事敬順父母呢?《善生經》中說: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善生,夫爲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爲人子者以上述五事敬順父母,而父母又如何對待其子(當然也括其女兒在內)呢?經文中說:
“父母複以五事敬視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需。善生,子于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天下父母心,古今中外皆然,並無多大差別,觀以上經文,這不正是中國古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注腳嗎?經文中說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那麼,師徒之間如何相待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給示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爲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複以五事敬事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師長,敬順供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怖。”
中國古語:“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弟子對師長盡到應有禮數,老師不盡職,就是老師偷懶了。那麼,夫妻如何相待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亵,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複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爲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叁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承意旨。善生,是爲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存憂畏。”
經文中的“威嚴不亵”,亵是穢亵、猥亵、亵渎的意思,是不莊重、是輕慢、也是侮蔑對方的意思。夫婦相處,固然要相親相愛,但同時也要互相尊敬。如愛而不敬,就是“亵”,這樣的愛是不能維持長久的。
經文中彼此相待的條件,以時代背景的不同,不一定適用于今日,但其基本精神——相愛相敬、分工合作,各盡其份的精神是相同的。不管社會怎麼變,只有夫妻製度仍然存在,就應該有夫婦間的倫理。當然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的倫理,而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爲夫之道就是爲妻之道,爲妻之道也就是爲夫之道,可以互相規範于對方,雙文都應該遵守。而最重要的,在相親相愛之外,要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諒解,互相容忍,這樣的夫婦關系才能維持長久,白首偕老。印光祖師曾說過,社會的基礎是家庭,家庭的重心是主婦,主婦是否稱職,關乎社會的治亂,可不慎哉。
在《善生經》上,繼夫婦關系之後,是人與親族間的關系。經文曰:
“善生,夫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爲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爲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于人。雲何爲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叁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視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親族包括兩種關系,一者是姻親,二者是宗族。古代農業社會,聚族而居,中國如此,印度亦然,所以宗族之間關系密切,才有上述互相對待的關系。現在由農業社會演變爲工商業社會,不必說聚族而居,叁代同堂的家庭也日漸少見了。至于姻親關系,古代往來較密,禮節繁瑣,現代則已比較疏離了。雖然如此,但宗族、姻親的關系仍然存在,彼此間互相護持稱歎,也是人情上應有的事。在親族之後的人際關系,是主仆間相待的關系,經文中說: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爲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叁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暇。善生,是爲五事教授僮使,僮使複以五事奉事其主。雲何爲五,一者早起,二者爲事周密,叁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爲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在現代社會上,不但主仆這一層關系已經不再存在,連主仆這一名詞也被淘汰了。民主社會,人人地位平等,這一層相待關似乎沒有討論的價值了。事實不然,現代社會雖然沒有主仆之名,而雇主與傭工的關系仍舊存在,不是有很多家庭都雇有“菲傭”嗎?連中國大陸共産主義的社會中,也有“媬姆”的名稱與事實呢。民間的小商店,不是也有老板與店員這一層關系嗎?所以經文中彼此相待的條文,仍然有其價值。最低限度,這種相待的精神是值得師法的。
最後還有一種人際關系,就是檀越與沙門之間的關系。檀越梵語Danapati,是施財之人,就是布施主的意思。沙門,梵語sramana,就是出家修行的人。布施主如對待沙門呢?《善生經》中說:
“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雲何爲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叁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製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沙門當複以六事以教授之。雲何爲六,一者防護不令爲惡,二者指授善處,叁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大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以上六段經文,就是佛陀爲善生說的、禮拜六方的意義,事實上就是六種人際對待的關系,也就是古人說的人倫。以上六種人倫關系,其條文也許不盡合于現在的時代,但其精神的意義是值得肯定。願我同修,善爲體會這種家庭的、及社會的人倫關系,以維持我們的家庭及社會和諧。
人生苦樂的探討
苦與樂,是兩個相反的不同概念。快樂不等于痛苦,痛苦也不等于快樂。但是,這兩者也是相依相存的,沒有苦的概念,怎麼知道什麼是樂?反過來說,沒有樂的概念,又怎麼知道什麼是苦?所以苦與樂二者,既是相反,又是相成。因此,苦與樂在表面上看是相對立的,但實際上卻是表裏的。快樂是安立在痛苦上,解除痛苦就是快樂;反之,痛苦也是安立在快樂上,失去快樂就是痛苦。
那麼,什麼又叫做苦與樂呢?一般說,身心適悅的感覺叫樂,身心逼惱的感覺叫苦。但苦樂只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並沒有客觀的標准。非洲災區的難童,吃到一碗米飯感覺是樂,臺灣富家的孩子,滿桌菜肴卻以爲苦。修馬路的工人,在火傘似的太陽下工作,能到樹蔭下喝一杯水就感到樂;在冷氣房中的闊太太,卻以找不到牌搭子,閑得無聊而覺得苦。由此可見,苦樂的感覺是因人、因時、因地、因環境而有所不同。
佛陀是證悟真理的聖哲,以他觀察所得,他認爲人生是苦。所以佛經中說:“人生是大苦聚”。苦這個字,梵文作 duhkha ,音譯豆佉,它有苦難、痛苦、苦惱、不滿意,及缺陷、無常、不實的涵義。在此處,它代表著佛陀對于世間人生的看法,所以佛經中講苦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人說佛教是專門說苦的宗教,或者說佛教是悲觀的宗教。其實佛教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觀的話,佛教應該是“實觀”,佛陀觀察世間人生真相,發覺人生充滿了苦惱和缺陷,他如實的說出來,使世人了知。這好比一個醫生,在診察病人的時候,既不誇張病情,也不隱瞞病情,只是如實的把病情告訴病人,讓病人了解真相。
苦是人生的實相,《佛說稻芊經》…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