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曰:“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由此可見,人生是“身心皆苦”。而此身心之苦,有爲我人所覺察的,有爲日在苦中而不自覺的,這就是“習焉不察”,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了。其實佛陀也並不否認人生有樂,譬如世俗間的天倫之樂,五欲之樂;修出世法的厭離之樂,無著之樂等。但這一切樂,都包含在苦內。何以故呢,因爲根據緣起的教義,快樂是因緣所生法,無其本質。快樂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有變化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佛說稻芊經》曰:”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由此可見,人生是”身心皆苦”。這些身心之苦十分明顯的,容易爲我們所覺察。而行相微細的苦,不容易爲我們所察覺,像”無常即苦”,就是我們不易察覺的苦。
佛經中說到苦的地方很多,而其性質和分類也各不相同。自種類說如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八苦等,不能一一敘述。現在祗就具有代表性的叁苦和八苦,來加以說明。佛教中以老、病、死叁者爲基本上的身苦,以貪、嗔、癡叁者爲基本上的心苦,這二者是諸苦的代表。如果從苦的性質來說,非可意的受稱爲苦受;可意的受稱爲樂受;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稱爲不苦不樂受。以上叁種受,其性質全是苦,即所謂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叁苦,是依苦的性質而分類的。茲先由苦苦說起。
苦苦,意謂有情的身心,本來即苦,更加以饑渴、疾病、風雨、寒熱、勞役、刀杖衆苦之緣所生之苦,可說是苦上加苦,故稱爲苦苦。換個方式說,這相當于有情肉體——生理上的苦,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痛苦,如饑餓時的痛苦、生病時的痛苦,以至于風雨寒熱的痛苦,刀杖所致肉體創傷的痛苦等。這種生理上的痛苦,由各人感覺的敏銳或遲鈍而有所不同。
次說壞苦,這是心理上——即精神上的苦。壞苦又稱變異苦,是指樂境變壞或消逝的苦。例如親人死亡,名譽受損,錢財損失,感情破裂等,都會使精神上感到痛苦;此外,即在日常生活中,可意的樂境變壞或消逝,也會由樂受變成苦受。例如青年愛侶到風景區遊覽,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感到可意而快樂;但如果幾個小時一直遊下去,遊到兩腿酸痛,唇燥舌幹,由可意的樂受就變成不可意的苦受了。這時如果找到一家飲料店,坐在店中喝著飲料候汽車,剛坐下休息感到可意而舒適,但坐了叁個小時仍等不到車,這時可意的舒適就又變不耐的痛苦了。
最後一苦是行苦,行是造作義,現象界的生起存在,都是相互依存,彼此關涉而有的,這就是緣起。而緣起是建立在叁法印的架構上,含有無常的因素在內,所以行也是遷流義。以因緣和合之法,遷流變異,無常無甯是必然的事實。所以此“行”也就是諸行無常的行,而無常即苦。不過這種苦行相微細,不易爲世人所察覺罷了。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其生住異滅的過程,于衆緣和合下,在前期是相輔相成,在後期卻是相斥相反。而由相輔相成到相斥相反,其因素不是來自外界,仍是此事物的本身。哲學家黑格爾謂:“有限事物的諸限製,並非單是來自外界。一事物其自身的本質,就是消滅其自身的原因。憑它自已的活動,它可以轉化爲與自身相反之物。”
基于以上的理解,任何的幸福與快樂,在諸行無常的定律下,不能常住,終歸是苦,這就是叁苦中的行苦。不過,佛法中說到苦時,一般是以“八苦”爲代表。八苦之說,出之于《中阿含》的《大拘絺羅經》、《分別聖谛經》等經中,所謂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這是衆生輪回于六道中所受的八種苦果。經典中原文過長不具錄,現依經文原意、語譯並補充說明如下。
一、生苦:生苦有五種,一者受胎,謂納識成胎之時,在母腹中狹隘不淨。二者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識種子隨母之氣息出入,不得自在。叁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熱髒之上,間夾如獄。四者出胎,謂初生時冷風熱風吹身,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剌。五者種類,謂人品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
生之苦,我人多不複記憶。但看嬰兒出生,離開母體,爲寒冷或燠熱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的大手抓來提去,其細嫩肌膚的感覺,有如皮鞭抽體。嬰兒出生後哇哇大哭,實是肌膚痛苦所致。
二、老苦:老苦有二種,一者增長,謂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弱,動止不甯。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毀壞。在現實生活中,男人由昂藏七尺的健壯之軀,到老態龍鍾而步履維艱;女性嬌媚動人的明眸皓齒,到雞皮鶴發而惹人憎厭,真是情何以堪? 如果再加上窮與病,這老來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叁、病苦:病苦有兩種,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事實上,人的一生都和病結下不解之緣。兒童與成人的疾病且不必講,老年人的病諸如高血壓、心髒病、腦血管疾疾病、癌症等等,不一而足。醫藥愈發達,疾病愈多,觀大小醫院人滿爲患、一床難求可知。古語說:“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也未必能買到健康。
四、死苦:死苦有兩種,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命終;二者外緣,謂以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認真的說,因疾病而壽盡命終,曆經生、老、病、死的過程,都是有福報的人。世間多少人不得其死,不能終其天年。現代雖說科技進步,但照樣有水、火、風、雨、地震之災。加以文明社會的意外災害,飛機失事、船舶沈沒、汽機車災禍,幾乎無日無之;即使是病死在床上,但在四大分離之時,這一生所作所爲,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善行或無愧于心的,心境平安甯怡,對于那惡行或傷天害理的,心感恐怖痛苦,此時地獄相現,直墮叁途,苦也、苦也!
五、愛別離苦:謂與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相處。愛別離苦,是任何人都無以避免的。古語:“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如青春喪偶,老年喪子,固然是悲痛萬分;即是不是死別,或夫婦生離,或子女遠行,也是痛苦萬分。無奈“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離。”法爾如是,誰能逃脫此公例呢?
六、怨憎會苦:謂常與怨仇憎恨之人,本求遠離,反而集聚。俗諺有雲:“不是怨家不聚頭”,相親相愛的人要分別,而相憎相怨的人偏又被安排在一起,像永遠分不開似的,造化弄人,豈不使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就感到苦。這種苦,人人都有這種體會,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無所求的人。有所求未必能樣樣滿足,這樣就有了苦。莫說求不得,縱然求得了,下一個新欲望又出現了,那裏有滿足的時候呢?
八、五陰盛苦:五陰新譯爲五蘊,五陰熾盛,始有生、老、病、死等衆苦集聚。五陰又稱五蘊,就是我們的身心。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變本加厲。想陰熾盛,想像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惑造業,又種下苦果之因。識陰熾盛,流轉生死,永無盡期。再者,社會上有許多五陰熾盛,精力過剩的人,他們迷昧顛倒,造作惡業。多少殺人搶劫,強暴婦女的人,不都是五陰熾盛的人做的?
看了上面的種種苦相,真使人觸目驚心,有苦海茫茫,何處是岸之感。事實上,佛陀也並不否定人生有樂,如世人有家庭人倫之樂,五欲享受之樂。只是,在無常法則的支配下,一切樂都不長久,一切樂中都含有苦的因素在內。早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史密斯先生,著有《人類的宗教》一書,後來由舒吉先生譯出其中“佛學篇”部分,我們摘錄一段,看看美國人對于佛教中苦的看法:
“佛陀並不懷疑人生可以過得愉快,過得愉快就是享受快樂,然而這裏有兩個問題:一、人生含有多少可以享受的成分?二、即使我們能享受快樂,這一種快樂能達到什麼程度?佛陀認爲這個程度是很膚淺的。對獸類講,它是豐富的,但留給人的只是缺陷、空虛、彷徨。根據這一了解,甚至于可以說快樂只是飲鸩止渴而已。恰如朱蒙 Drummond 所說:“人世最甜蜜的歡樂,只不過是痛苦的粉飾。”而雪萊Shelley 則稱“人類把不安錯認爲愉快”,眩目的霓虹燈後面全是黑暗;我們必須記取,人生的核心(非現實的核心),只有不幸。所以人類不斷追取短暫的刺激——爲的是想忘掉這藏在心靈深處的“面目”。有的人可能將這種黑暗忘記一段長時間,但是它仍舊在沖淡人們心中的快樂!....”
由此看來,人生是大苦聚,信非虛語。如何才能擺脫、或減少痛苦呢?佛陀在其基本教理苦、集、滅、道四聖谛中說:”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簡單的說,切斷苦的來源:“斷集”,就可擺脫或減少痛苦。《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約束我們的欲望,切斷痛苦的來源,就可減少痛苦。
隨緣——隨的什麼緣
學佛的同修,有一句口頭語,就是“隨緣”。大家都常說隨緣、隨緣,到底隨的什麼緣呢?原來隨緣二字,具足應該說是“隨順因緣”。因緣二字,在佛經是非常深奧的名詞,是要解釋因緣二字,就要從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證道說起。佛陀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證道,他所證的道就是“緣起”。緣起,具足說就是“因緣和合生起”。
佛陀住世時代,印度傳統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門教的理論,說世間萬物是大梵天所創造的。就像現在天主教、基督教所說的,“上帝創造世界”一樣(這叫做神意論)。同時還有一些反傳統的沙門集團,如六師外道等,他們則說,萬法的生起,沒有什道理,全是偶然生成的(這叫做偶然論)。佛陀認爲這兩者都不合理,他在菩提樹下入定沈思,證悟到萬法的…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