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要看当时所缘的境而定。因为受是一种领纳作用,其所领纳的是当前的现量境 (忧喜通於三时) ,随著境的转变,苦乐忧喜舍之受、自然也随转变。所谓 [心随境转] ,就是这个意思。
颂文次句 [根随信等总相连] ,根是六种根本烦恼,随是二十种大、中、小随烦恼,信是十一种善心所。第六识念念生灭,五十一个相应心所,随著心王之性别相应生起。如果识是善性,信等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如果识是不善或无记性,则贪等烦恼心所、或遍行、别境等心所与之相应。这三性的转易,心王与心所互相牵连,协同造作,造作的後果就是业。
二. 业用: 颂文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牵。] 由於善、不善、无记心所与第六识相应,造作了善恶之业。而业有三种,称身业、语业、意业。三业之中,以意业为主导,身体的动作,口中的语言,全是受意识的支配。若认真的说,意业是以思心所为主导。思心所要经过三个程序,即是:
1.审虑思: 尘境当前,思心所继想心所之後,先作一番筹度思量的工作,以审察应如何应付。
2.决定思: 经过筹度,已有所决定。
3.动发胜思: 此即是於决定之後,付之於行动。所谓行动,即是由身、语二者去执行。
於此,若第六识一念起善,则有身语的善行善语; 若一念起恶,则有身语的恶行恶语,身语二者之行为,全是第六识推动引发,第六识作用强锐,所以称它 [动身发语独为最] 。
最後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句,身语意三业,能招引满二种业果,牵引八识受生死轮回之苦。引业、是起始之业,就是引导牵引。与第六识相应的思心所、造作的强有力的善恶业,熏习所成的业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牵引第八识在五趣 (或六道) 中,感受一期相续不断苦乐总报体----即是在某一道中的一期生命体。满业、可说是业的究竟,这是缺乏推理作用、又不能发润的前五识相应的思心所所造的善恶业,此业亦是由第六识所引起,但不如引业之思强而有力,故其造成的业力非常薄弱,此种薄弱业力熏成的业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到了业力成熟时,能招感五趣总报的别报。
总报,是众生生命体之报,如生於人趣,则彼此之人类,受同一人界之果报,名为总报; 如同为人趣,六根有好丑,寿命有长短,种种差别,名为别报。於此附带解释正报依报,众生的身心----生命体,是正报; 生命体所依止的身外之物,如世界国土,房舍器物,衣服饮食,是依报。
三 末颂诠释
第六识颂的第三首、即末四句颂文,是颂第六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的修习程序。这首颂文是 :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後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在这四句颂文中,也有两个主题,一者智力,二者转依。分述如下:
一. 智力: 智力,是以修习无漏之智,证得出世圣果。首句一颂文中的 [初心] 、是在修习过程中,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初登十地中的初地入心,至此始入见道位,己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故初地名欢喜地。入欢喜地,妙观察智已开始发起,故颂文曰: [发起初心欢喜地] 。
唯此时分别起的我法二执虽断,而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未能断除,所以在入观位的时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不起,但在出观位时,有漏识依然生起,还不能做到无漏一味相续,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犹仍不时现前,故称 [俱生犹自现缠眠]。缠眠,为烦恼的异名,亦作现行解,眠即随眠,又称种子,俱生二执种子现行,即 [现缠眠] 也。以俱生二执未断,所以第六识所转的妙观察智,仍是下品的妙观察智。古德云: 初地下品转,八地中品转,等觉上品转。
二. 转依: 此指 [远行地後成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远行地,即十地中的第七地,远行地後,指的是八九十地,修行至八地,转为中品妙观察智,犹未至最极,直到十地满心,方转为上品,故曰圆明。在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大圆镜智现起,这就是究竟位。在究竟位中,诸漏永尽,性净圆明,到此位时,第六识方纯净无漏,即转成妙观察智,而圆明普照於大千世界矣。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第六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通於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量----通於现量、比量、非量三量。
│----三性----通於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通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相应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全部与之相应。
│----依缘----依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五缘。
第六识--│----体相----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业用----动身发语,造引满美,招轮回三界果报,三性、五受变易。
│----断惑----资粮位中,渐伏我、法二执种子现行。
│ 见道位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种子断灭,在初地中转为下品妙观察智.
│ 修道位中,伏断俱生起的我法二执现行种子。
│ 远行地後,俱生起的我执种子断灭,成纯无漏。
│ 等觉位,俱生起的法执种子断灭,转为妙观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内众生机宜,随应说法。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1) 首颂诠释
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成唯识论〉卷五曰:「恒审思量,正名为意。」
〈八识规矩颂〉的第七识颂,首颂颂文如下: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四句颂文,包括四个主题,即所缘、性别、识量、相应,兹分述如下:
1.所缘:「带质有覆通情本」一句,是说明末那所缘之境,即其识性。在第六讲中说到三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而第七识所缘的境,就是带质境。带质境的意义,是心识不能如实认知此境,这在三量中就成为非量。
第七末那势所缘的境,只是带质境一种(不通於三境),它是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境,即是托第八识的本质境,变起自心中的相分,作为自己的所缘,所以名为带质境。换句话说,第七识的见分是能缘之心,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之境。七八识见分均为实种所生,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由七、八两识的见分生出一个相分,此即所谓「通情本」。此带质境通於第七识的能缘之心,此能缘心恒起执著,即是妄情;又通於第八识见分,是所缘之境,此境是实种所生,自有其本质。此境以常似一之相配合,生出中间的相分,所以叫做「真带质」。
2.有覆:有覆二字,是明此识的性别。识性分为三类,即善、不善、无记,而此末那识在三性之中,是属於无记性。无记性又分两种,称「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无覆无记,是说识性既非顺益,又非违损,非善非不善,长保其中庸之性,无可记别。在八个识中、唯有第八识是无覆无记。而第七识,虽然也是非善非不善的中庸性,无奈它为「四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所覆盖,隐藏了它真实的义相,致令它辨别不清,幻起「我相」的错觉。此外又有八大随烦恼和它相应,使它成为一个染污识,由於此识的污染,连带前六识也受到它的影响。
3.识量:「随缘执我量为非」一句,指的是此识的识量----即现量、比量、非量的量。末那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所缘之境,它於所缘境上虚妄生起一个我相,并且「恒审思量」,执持不舍。而第八识的见分并不是常、主宰之我,这是末那的错觉,所以在三量上属於非量。至於「随缘执我」四字,末那识的作用,是随著因缘「任运而转」,不假外力,所以是随缘执我。
4.相应:相应,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与末那相应的心所有十八个,就是颂文所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是八大随烦恼心所,五遍行心所,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再加一个五别境中的慧心所。为什麽这十八个心所与之相应呢?因为爱著於我,故有我贪;迷恋於我,故有我痴;执著於我,故有我见;依持於我,故有我慢。八个大随烦恼,遍及於一切染心;五个遍行心所,遍及於一切心、性、时、地,而染慧生起,分别计度,所以都与第七末那相应。
心所有法共五十一个,何以除此十八个外,其馀三十三个心所全不与末那识相应呢?因为末那识性唯无记,并不是不善性,所以两个属於不善的中随烦恼不与相应。末那行相微细,而十个行相猛利的小随烦恼也不与之相应。末那唯缘现在境,它没有希望、不印持决定、也不忆念过去,也不须定境,所以别境中的欲、胜解、念、定、四心所不与之相应。
末那识唯执著自我,爱恋自我,故没有嗔心所。末那唯执我见,所以无疑心所。末那性染,故不与十一善心所相应。末那不造善恶业,故无追悔心所。末那不缘外境,不感身心重昧,故无睡眠心所。末那於意言境(意之所思)不起推度,故无寻、伺心所。
(2) 次颂诠释
第七识颂的次颂,四句颂文是: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三个主题,即是行相、业用、作依。分述如…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