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行者,因为分辨不出根与识的作用,就出现了一部分 [根见家], 以为了境者是根; 另一部分识见家,主张了境者是识。当时为了 [根见] 、 [识见] ,曾引发过一阵诤论。根见识见,看起来是小问题,但这牵涉到哲学上 [唯心] 、 [唯物] ,就成为根本上的大问题了。
三 末颂诠释
前五识颂的第三颂,是颂前五识依无漏种子,转识成智----由有漏的前五识,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颂文全文是:
变相观空唯後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三个主题,即是智力、转依、果德,兹分述如下:
一. 智力: 修唯识行,在资粮位,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阶上,广修六度万行,储备福慧资粮,圆满顺解脱分的善根。进而於加行位,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此智又名加行智,由此更勇猛精进,至通达位,入十地的初地欢喜地 (极喜地) ,至此远离遍计所执的能取所取,亦即是证得所取之境空,能观之智空,证此二空之智,无能缘所缘之差别,名无分别智,亦称根本根,根本智是直契真如之智。由证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此称分别智,亦称後得智。见道位的菩萨,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缘真俗二境。根本智挟带本质,没有相分,心无分别,亦没有见分; 而後得智托质变相,似有相分,起认识 (分别) 作用,似有见分,即缘真如,亦不亲证,只能变我空的影像而审观之,这就是[变相观空唯得] 。
这后得智,在因、果二位都能证得。不过前五识与第八识,是联带相生的,因为五根是第八识所缘的相分,而五识是依五根而生起活动,所以在第八识未转识成智前,前五识不能单独转识成智,必须到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时,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此即所谓: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但已转为成所作智的前五识,在佛果位中仍不能亲契真如,何以故呢
当知五识依五根而起,缘现量、性境,但它只能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体悟诸法的理性。在因中如此,在果上亦是如此,所以说它 [果中犹自不诠真] 。诠,在此处作[证得] 讲。
二. 转依: 第三句颂文: [圆明初发成无漏] ,此是指第八识转为大圆镜初一刹那,前五识也同时转为无漏的成所作智。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现起,而五根又是第八所变的相分。在能变现的第八识未转成无漏以前,其所变现的五根相分,当然不可能先变为无漏。所以必须在第八识圆明初发,五根五识才能转成无漏。至此,与前五识相应的根本烦恼贪、嗔、痴,大八随烦恼,中二随烦恼尽皆舍除,即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善法十一心所,也都转成无漏了。
三. 果德: 五识转为无漏,其所应作的自利事业----所应断应修的,皆已成办,所以名为成所作智。至此,要进一步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这是果地的成所作智。为适应净秽国土中众生机宜需要,如来作三类分身,为三界九地、四生六道的众生,息其生死轮迥之苦也。三类分身是:
1.为适应大乘四加行位菩萨的机宜,示现千丈卢舍那身,宣说地上的十波罗密,令其依法修行,息其变易生死的苦轮。
2.为适应二乘及凡夫的机宜,示现丈六小化身,为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令其依四谛法修行,息其分段生死的法苦轮。
3.为适应各类不同的机宜,示现种种化身,随宜说法,令其离苦得乐。如来慈悲,怜愍众生备受众苦,运用方便,化三类分身,为不同的众生,说不同的教法,使得息诸苦轮也。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 前五识境、量、性、界等总表:
│----境----性境。
│----量----现量。
│----三性----通善恶无记三性。
│----界地----眼、耳、身三识通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离生喜乐地。
│ 鼻、舌二识唯通五趣杂居地。
前五识--│----相应心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三 (贪、嗔、痴)
│ 、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
│----依缘----眼识九缘、耳识八缘、鼻、舌、身三识七缘。
│----业用----眼、耳二识之离中取境,鼻、舌、身三识合中取境。
│----断惑----第八识转识成智时,根成无漏,前五识亦转为成所作智。
│----果用----分为三类化身,教化众生,永息苦轮。
第十讲 第六识颂
一 首颂诠释
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六识可以说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前五识依於五净色根,所依的是色 (物质) 法之根; 第六识依於意根 (第七末那识) ,依的是心 (精神) 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种色境,是现量、性境,第六识缘法境 (宇宙万法) ,通於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且於缘法境时,通於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於此,我们来看第六识颂首颂的颂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分配之。
在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五个主题,即是第六识的性别、识量、缘境、界地、相应,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一. 性别: 性别,指的是善、恶、无记三性。第六识作用范围宽乏,通於善、恶、无记三性,当心识生起,一念济世利人之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则为善法; 如一念损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与之相应,则为恶法。如独头意识作意筹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於善恶,如独头意识任由意念游走,既无有益人群之心,亦无谋己私利之意,就成为无记法。
二. 识量: 识量有三,曰现量、比量、非量,见第七讲。前五量唯是现量,第六识五俱意识初起,第一刹那是现量,第二念即堕入比量。独头意识中的定位意识是现量,梦中意识是非量,散位意识通於三量。
三. 缘境: 心识缘境,境有三类,曰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见第七讲。前五识唯缘性境,第六识通於三境。以上为首句 [三性三量通三境] 的说明。
四. 界地: 界地,是解释 [三界轮时易可知] 一句。三界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隶有九地,见第七讲。三界是有情业力招感的依报,意识行入相粗显,远非他识可及。虽然前五识能增强意识造业作用,但实际上牵引果报体受报的,仍是由第六识负责。意识通於三界,若造作五趣杂业,则业力寄托的果报体 (第八识) 就落欲果; 若造作四禅定业,果报体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业,则落入无色界。果报识在三界轮回,以造作的业力而定。所以鉴因知果,事先便有迹象可寻,此即是 [三界轮时亦易可知] 也。
五. 相应: 此指的是 [王所相应] ,即是心王与心所相应的情形。心王有八个,心所有五十一个,在八个心王中,唯一与五十一个心所全体相应的,只有第六识。王所相应,并不是心王与全体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而是视临时的情况,一部分心所生起与之相应。如以第六识来说,第六识生起,遍行心所是必然生起的,别境则继遍行心之後,视特殊情况,需要某一心所,某一心所生起。善与烦恼心所,亦视情况需要,如果一念善心生起,十一个善心所与之相应,完成意识所要作的善行。相反的,如果一念不善心生起,则无惭、无愧两个中随烦恼心所,忿、恨、覆、恼、害、嫉、悭七个小随烦恼心所,及根本烦恼的嗔心所,共计十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如果意识接触不善和有覆无记境而生起活动,这时根本烦恼中的贪、痴、慢、疑、不正见五个心所,小随烦恼中的谄、害、骄三个心所,和八个大随烦恼心所,一共十六个心所与之相应,视需要而生起,完成意识所要作的恶业、及有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无记的一种,其性染污,覆障圣道,染污心识,而其势用力弱,不能引生异熟果,故称有覆无记。至於不善法,以其势用强,可招感异熟果,故不称为有覆无记。
如果以上善、烦恼心所全不与第六识相应,或相应後退出,这时唯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与第六识相应。以上善、烦恼两类心所,体性相违,决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类心所自类之间,十一个善心所体性相顺,所以可能同时生起; 至於烦恼心所,是否俱起或不俱起,则不一定,要看当时情形,有的可俱起,如无明 (痴心所) 与八大随烦恼心所,可与一切恶心所俱起; 至於贪与嗔,慢与疑,疑与见,不同时俱起; 十个小随烦恼心所,因为它们互相相望,彼此行相互相乖违,所以不能同时生起。至於两个中随烦恼,仅能与小随烦恼中的忿、恨、恼、嫉、悭、害、骄七个心所同时生起,而不能普遍与一切染心所及有覆无记性相应。至於五遍行、五别境、及四不定心所,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是随著善、恶、无记三种心性,其体也就成为或善或恶或不定性,所以可以与善、烦恼心所同时生起。
二 次颂诠释
第六识的第二首颂文,是: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这四句颂文中,包括有第六识的行相、业用两个主题,分述如下:
一. 行相: 意识的活动,范围广泛,千头万绪。因此、它随时变易,来应付…
《《八识规矩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