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P17

  ..续本文上一页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然苦只是果,并非因,苦之因何在?这在“四圣谛”中有详尽的解答。

  

  四、四圣谛

   释尊在鹿野苑初转*轮,为五比丘说四圣谛。之后在游行说法期间,屡屡阐发其义,至涅槃之际,犹殷殷以已否了解四圣谛而询问弟子。由此看来,四圣谛实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圣谛,是苦、集、灭、道、四法。谛是真实不虚之意,而为圣者所知,故名四圣谛。

   四圣谛括尽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集为因,苦为果,是迷界的因果;道为因,灭为果,是悟界的因果。释尊说法,先说苦后说集者,乃欲使众生,先厌于诸苦的逼迫,追溯诸苦的由来,乃系集所招感,使众生知苦而断集;先说灭后说道者,乃欲使众生,先厌于诸苦的逼迫,追溯诸苦的由来,及系集所招感,使众生知苦而断集;先说灭后说道者,及欲使众生,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追溯灭的原因,及出于道的修习,使众生修道而证灭。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是也”?

   关于苦谛,已如前节所述,然世间之苦,并非偶然而有,致此苦之原因,皆由集之招感。

   集是招聚的意思,旧译作习,有修习,熏习之意。集以业为因,以烦恼为缘,业有身语意三业,烦恼有贪、嗔、痴、慢、疑、见,六大烦恼,其中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合称十种烦恼,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因烦恼而迷于事迷于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语意作不善之业,有惑与业,故有三界轮回的苦果。这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即是对现实宇宙人生的评判与观察。

   灭是苦灭无余的意思。灭以已离轮转生死为相,这是说人们所有的贪爱,永断无余,无染无著,寂静安稳,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断灭,而是舍离种种积集,灭却一切痛苦,解脱三界生死苦恼的胜妙功德的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由修道而证得——道是通告的意思,以顺此道而修,能离轮转生死而入于涅槃。这种道,以履中庸而求解脱,故名中道,亦日正道。

   佛转*轮时,说八正道,至入涅槃之际,又增为三十七道品,但这只是广略之分,内义无别。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内容如下。

  

  五、八正道

   不邪谓之正,通达无阻谓之道。正道者,能令众生苦集永尽,达于涅槃寂静的圣贤境界,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世间正见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见谓明达苦集灭道四谛理,不为俗见惑见所惑。

   (二)、正思维:一般人所发的思维,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见四谛理。即以无漏智慧发动思维,而使真智增长,断除迷惑,而证真性。

   (三)、正语:以正当的言语而修口业,离诸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得正语,则口业自净。

   (四)、正业:梵行清净,不染三毒,谓之正业。我人起心动念,无非造业。修道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作欺妄语,意不起贪嗔痴,即谓正业。

   (五)、正命:命谓赖以生活的生计,修道者当离五邪命——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而以正当职业谋取生活。

   (六)、正精进: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 ,努力前进,称正精进。得正精进者,不从事于徒苦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从心起,心不离道,惟念真如实相,或功德相好,故称正念。得正念,则与菩提相应,心无动失。

   (八)、正定:远离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的禅定,谓之正定。得正定,则能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归纳于戒定慧三无漏学。即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为戒学;正念,正定为定学,正见,正思维,为慧学。修八正道,为灭谛之因,可达于涅槃。

  

  六、十二因缘观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

   所谓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已如前章所述,谓我人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有支,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皆由因缘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三界轮回,皆不出这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欲断绝生死流转,须于还灭门中觉悟。既知十二因缘,三世因果,皆起于一念无明,然无明性空,无常无我,如是观之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是修道者出三界的因缘。

   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皆是以三法印为基础,以说明宇宙人生的缘起,和世出世间双重因果。十二因缘亦可摄入四圣谛中,即过去的无明、行二因,和现在的爱、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果,和未来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无明灭而至老死灭,便是灭、道二谛了。

  

  第八章 人天乘与大乘佛法

  一、五乘佛法的组织

   释迦世尊成道之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普度众生。惟以众生根器不同,如果只说一乘法,将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获得法益。故说种种权巧方便法门,适应种种根基,佛如大医生,对众生种种不同之病源,使以种种不同之法药而医治之。这就是佛法中有了世间出世间种种不同的法门,这种种不同的法门,综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所谓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声闻乘,辟支佛乘,菩萨乘,这五乘的修持和所证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五乘佛法─┝ 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  

   ┝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  

   ┕ 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是世间法;声闻,辟支佛,菩萨三乘是出世间法,出世三乘中声闻,辟支佛是小乘,菩萨是大乘。

   关于声闻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在本文第七章中已有介绍,声闻乘修四谛,证声闻四果。声闻是亲闻佛之声教,彻悟四谛真理,渐次断见思二惑,因而脱出世间生死苦海者,谓之声闻。声闻四果是须陀涅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缘》,证辟支佛果。辟支佛译为缘觉或独觉,众生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因而觉悟者,名曰缘觉。若于无佛之世,众生无从闻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缘故,能于诸法生灭的演变中,悟世间无常,或睹飞花落叶而感悟无常之相,因而豁破无明者,皆名独觉。

   声闻和缘觉为出世二乘,此外,释迦世尊为因机说教,广摄众生,尚说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说法的本怀,但为怜悯众生,使不堕恶道去受剧苦,才说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权巧法门。

  

  二、乘五戒以生人中

   六道众生,生死轮回,六道者,天、人、修罗、畜、鬼、地狱。畜、鬼、地狱为三恶道。恶道有苦无乐。天道乐多苦少。修罗多嗔恚,人道苦多乐少,思求出离,所以六道中适于修行者,惟有人道。故佛经中常说:“人身难得”,意思是,今生以过去的善根福德,获得人身,但来生是否仍然获得人身,则以今生的善恶业刀以为决定。学佛修道的人,倘能保持人身,纵今生修道无有成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倘一失人身,何时才能脱离恶道,就很难预料了,所以佛说此守五戒以保人身的方便法门。  

   欲来生保持人身,今生要遵守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就是佛门五戒。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风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那是1、于诸众生,普施无畏。2、常于众生,起大慈悲,3、永断一切嗔恚习气。4、身常无病。5、寿命长远。6、恒为非人所守护。7、常无恶梦,寝觉快乐。8、灭除怨结,众怨自解。9、无恶道怖。10、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己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巧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1、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2、多人爱念。3、人不欺负。4、十方赞美。5、不受损害。…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