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爲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叁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總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然苦只是果,並非因,苦之因何在?這在“四聖谛”中有詳盡的解答。
四、四聖谛
釋尊在鹿野苑初轉*輪,爲五比丘說四聖谛。之後在遊行說法期間,屢屢闡發其義,至涅槃之際,猶殷殷以已否了解四聖谛而詢問弟子。由此看來,四聖谛實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四聖谛,是苦、集、滅、道、四法。谛是真實不虛之意,而爲聖者所知,故名四聖谛。
四聖谛括盡世間出世間兩重因果——集爲因,苦爲果,是迷界的因果;道爲因,滅爲果,是悟界的因果。釋尊說法,先說苦後說集者,乃欲使衆生,先厭于諸苦的逼迫,追溯諸苦的由來,乃系集所招感,使衆生知苦而斷集;先說滅後說道者,乃欲使衆生,先厭于諸苦的逼迫,追溯諸苦的由來,及系集所招感,使衆生知苦而斷集;先說滅後說道者,及欲使衆生,先欣于清淨安樂的滅,追溯滅的原因,及出于道的修習,使衆生修道而證滅。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是也”?
關于苦谛,已如前節所述,然世間之苦,並非偶然而有,致此苦之原因,皆由集之招感。
集是招聚的意思,舊譯作習,有修習,熏習之意。集以業爲因,以煩惱爲緣,業有身語意叁業,煩惱有貪、嗔、癡、慢、疑、見,六大煩惱,其中見又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合稱十種煩惱,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煩惱而迷于事迷于理,叫做迷事惑迷理惑,有了惑,就使身語意作不善之業,有惑與業,故有叁界輪回的苦果。這苦集二谛,是迷界的因果,即是對現實宇宙人生的評判與觀察。
滅是苦滅無余的意思。滅以已離輪轉生死爲相,這是說人們所有的貪愛,永斷無余,無染無著,寂靜安穩,也就是涅槃。涅槃不是斷滅,而是舍離種種積集,滅卻一切痛苦,解脫叁界生死苦惱的勝妙功德的聖者所證的究竟境界。
涅槃的境界,是由修道而證得——道是通告的意思,以順此道而修,能離輪轉生死而入于涅槃。這種道,以履中庸而求解脫,故名中道,亦日正道。
佛轉*輪時,說八正道,至入涅槃之際,又增爲叁十七道品,但這只是廣略之分,內義無別。八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內容如下。
五、八正道
不邪謂之正,通達無阻謂之道。正道者,能令衆生苦集永盡,達于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一)、正見,是正當的見解,世間正見如布施持戒,出世正見謂明達苦集滅道四谛理,不爲俗見惑見所惑。
(二)、正思維:一般人所發的思維,多由妄念而起,若修道既見四谛理。即以無漏智慧發動思維,而使真智增長,斷除迷惑,而證真性。
(叁)、正語:以正當的言語而修口業,離諸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
(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叁毒,謂之正業。我人起心動念,無非造業。修道須身不造殺盜淫,口不作欺妄語,意不起貪嗔癡,即謂正業。
(五)、正命:命謂賴以生活的生計,修道者當離五邪命——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而以正當職業謀取生活。
(六)、正精進: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 ,努力前進,稱正精進。得正精進者,不從事于徒苦身心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之法。
(七)、正念:念從心起,心不離道,惟念真如實相,或功德相好,故稱正念。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
(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禅,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的禅定,謂之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于理,決定不移。
八正道,又可歸納于戒定慧叁無漏學。即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爲戒學;正念,正定爲定學,正見,正思維,爲慧學。修八正道,爲滅谛之因,可達于涅槃。
六、十二因緣觀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叁法印》和《四聖谛》外,尚有十二緣起論。十二緣起論就是十二因緣觀,在第六章第四節中已有過介紹。但前面介紹的只是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尚有後一半還滅門未介紹出來。
所謂十二緣起的流轉門,已如前章所述,謂我人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有支,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一切有情,叁界輪回,皆不出這十二有支。
十二有支,是生死流轉的根本,欲斷絕生死流轉,須于還滅門中覺悟。既知十二因緣,叁世因果,皆起于一念無明,然無明性空,無常無我,如是觀之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修道者出叁界的因緣。
十二因緣和四聖谛,皆是以叁法印爲基礎,以說明宇宙人生的緣起,和世出世間雙重因果。十二因緣亦可攝入四聖谛中,即過去的無明、行二因,和現在的愛、取、有叁因,皆是集谛,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果,和未來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于苦集而修道,因修道而無明滅而至老死滅,便是滅、道二谛了。
第八章 人天乘與大乘佛法
一、五乘佛法的組織
釋迦世尊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普度衆生。惟以衆生根器不同,如果只說一乘法,將使小根小智之流,不能獲得法益。故說種種權巧方便法門,適應種種根基,佛如大醫生,對衆生種種不同之病源,使以種種不同之法藥而醫治之。這就是佛法中有了世間出世間種種不同的法門,這種種不同的法門,綜略言之,可以五乘佛法概括之。
所謂五乘佛法,是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這五乘的修持和所證的果位如下表所示:
┍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五乘佛法─┝ 聲聞乘:乘四谛而證聲聞四果。
┝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緣而證辟支佛果。
┕ 菩薩乘:乘六度而證佛果。
以上五乘佛法,人天二乘是世間法;聲聞,辟支佛,菩薩叁乘是出世間法,出世叁乘中聲聞,辟支佛是小乘,菩薩是大乘。
關于聲聞和辟支佛所修持的《四聖谛》和《十二因緣》,在本文第七章中已有介紹,聲聞乘修四谛,證聲聞四果。聲聞是親聞佛之聲教,徹悟四谛真理,漸次斷見思二惑,因而脫出世間生死苦海者,謂之聲聞。聲聞四果是須陀涅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辟支佛譯爲緣覺或獨覺,衆生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曰緣覺。若于無佛之世,衆生無從聞法,但因宿世福德因緣故,能于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或睹飛花落葉而感悟無常之相,因而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聲聞和緣覺爲出世二乘,此外,釋迦世尊爲因機說教,廣攝衆生,尚說有人天二乘。人天二乘非究竟法,本不是世尊說法的本懷,但爲憐憫衆生,使不墮惡道去受劇苦,才說此保持人身和超升天道的權巧法門。
二、乘五戒以生人中
六道衆生,生死輪回,六道者,天、人、修羅、畜、鬼、地獄。畜、鬼、地獄爲叁惡道。惡道有苦無樂。天道樂多苦少。修羅多嗔恚,人道苦多樂少,思求出離,所以六道中適于修行者,惟有人道。故佛經中常說:“人身難得”,意思是,今生以過去的善根福德,獲得人身,但來生是否仍然獲得人身,則以今生的善惡業刀以爲決定。學佛修道的人,倘能保持人身,縱今生修道無有成就,來生仍可繼續修持,倘一失人身,何時才能脫離惡道,就很難預料了,所以佛說此守五戒以保人身的方便法門。
欲來生保持人身,今生要遵守幾個條件,這幾個條件就是佛門五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衆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在家皆應遵守的。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衆生平等。佛說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衆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濕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並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爲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魚網風者亦爲間接的助殺。
佛于《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那是1、于諸衆生,普施無畏。2、常于衆生,起大慈悲,3、永斷一切嗔恚習氣。4、身常無病。5、壽命長遠。6、恒爲非人所守護。7、常無惡夢,寢覺快樂。8、滅除怨結,衆怨自解。9、無惡道怖。10、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己私欲而傷害生命,至于執幹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于保衛國家。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巧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混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1、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2、多人愛念。3、人不欺負。4、十方贊美。5、不受損害。…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