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6、善名流布。7、處衆無畏。8、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9、常懷施意。10、命終生天。
(叁)、邪淫戒。佛門四衆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謂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時,非處的交合,此外凡足以爲邪淫因緣的如舞門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叁、世所稱歎。四、安莫能侵。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僞奈張,藉辭掩飾,皆爲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1、口常清淨,優缽花香。2、爲諸世間之所調伏。3、發言成證,人天敬愛。4、常以愛語,安慰衆生。5、得勝意樂。叁業清淨。6、言無誤失。7、發言尊重,人天奉行。8、智慧殊勝,無能製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爲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于人,爲何也列爲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莫不以酒爲媒介。《四分律》載飲酒以十過叁十六失,如壞顔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智者舉一而反叁,由此可知酒之爲害了。
佛門五戒、與我國五常之義相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亂殺近于仁,不偷盜近于義,不邪淫近于禮、不妄語近于信、而不飲酒理智清醒,則近于智。儒家以五常爲做人的標准,佛門以五戒爲未來獲得人生的條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極的戒惡。消極的戒惡不是佛法的究竟義,所以進一步鼓勵人積極的爲善。
叁、乘十善以升天道
在六道衆生之中,人道雖優于畜生、餓鬼、地獄叁惡道,惟人生濁世,八苦交煎,比不上天道樂多苦少,所以釋迦世尊說此乘十善以升天道的法門。
天的梵語爲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淨,妙高之義。佛經中言天的名數有二十八層,分爲欲界,色界,無色叁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諸天,有男女飲食之欲,宮殿苑囿之好,故稱欲界。色界諸天爲離男女飲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宮殿,故曰色界。無色界諸天無色無物,無身體宮殿國土,惟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
天上光明清淨,樂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張升天,唯升天有升天之條件,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不殺不盜不淫是身業清淨;不妄言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是口業清淨,不貪、不嗔、不癡是意業清淨。身、口、意叁業清淨,謂之十善業道。
關于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四業,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贅述,不兩舌即不挑拔離間,不惡口即不盛氣辱罵,不绮語即不穢雜戲谑,這叁者是由不妄語一戒開展而成的。
至于貪、嗔、癡叁者,佛法上稱爲叁毒,這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蓋內心若無貪、嗔、癡之意念,語言上不至有惡口妄語,行爲上亦不至有殺盜淫這惡行了!
貪、嗔、癡,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等是十惡,不行此十惡,是爲十善。但進一步說,身業不殺不盜不淫,進一步更作放生、布施、淨行。語言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進一步更作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意業不貪不嗔不癡,進一步更作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這十善才稱圓滿。
五戒是行爲上消極的製止爲惡,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積極的自發爲善,是內心的。守五戒,行十善,這只是世間法,雖不墮入叁惡道,但並沒有了生死,脫輪回,所以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意義,則要衆生了生脫死,超出叁界。所以世間法祗是權假,出世問法才是究竟。
出世間法,是修四谛的聲聞乘,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薩乘。惟聲聞乘和辟支佛乘,雖然了生死脫,超出叁界,但其目的祗在自度,所謂“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棄世間苦海中的衆生地于不顧,所以佛嘗斥之曰“蕉芽敗種”,曰“自了漢”。因此,佛法的究竟意義,是在修六度萬行,舍己爲人的大乘菩薩道。
四、發菩薩心與四弘誓願
禅宗六祖慧能大師有偈雲: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出世在于度已,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爲入世,入世也所以爲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義,是在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行六度萬行的大乘菩薩。
菩薩是梵語的略稱,具足應稱菩提薩陲。菩提是覺,薩陲是有情。覺是覺悟,自覺且又覺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識的衆生。是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識的衆生。所以菩薩是上求大覺——成佛;下化有情——度衆。
要行菩薩道,先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第一要無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說,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講慈悲不說博愛,慈是予人以樂,悲是拔人之苦。而愛是感情作用,因爲既稱愛,就有能愛所愛,既有能所,則有人我,以我爲能愛,彼爲所愛,有了人我相,此愛就有差別。且愛是相對的,有愛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導愛,且認爲愛是衆生起惑造業的根本之一。而菩薩道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普度衆生的根本,但慈悲並不是以我爲中心而出發的,乃建立在衆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我的基礎上。我是衆生的一分,衆生是全體的大我,度人所以爲自度,利人也所以爲利我,這是慈悲的真義。
娑婆衆生,迷妄執著,背覺合塵,因而起惑造業,因業受報。衆生的迷妄執著,非大慈大悲無以救度,所以世親菩薩說:“菩薩見諸衆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舍離正法,迷于出路,爲是等故,發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救頭然,一切衆生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余。”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對于發菩提心解釋的更爲明白,經曰:“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水饒悲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發下了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同時要發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古德有解釋爲依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發的。一者緣苦谛,見衆生八苦煎迫,而發“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弘願。二者緣集谛,見衆生煩惱重重,而發“煩惱無盡誓願斷”的弘願。叁者緣道谛,緣無上正道而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弘願。四者緣滅谛,因清淨寂滅而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弘願。
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還只算是發心,尚未實行。必須實際履踐,才能達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所以發願的次一步就是要行六度與四攝。
五、六度與四攝
戒定慧叁學,是佛門修持者必經的途徑,而大乘複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進合稱六度,亦稱六波羅密。
波羅密是梵語。義爲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回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密就是舟筏,行六波羅密,就可渡過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解說的彼岸。六波羅密的內容如下表:
┍—檀波羅密---┐ ┍—布施—┐ ┍—悭貪─┑
┝—屍羅波羅密 │ ┝—持戒—┥ ┝—毀犯─│
六度-┝—羼提波羅密 │--譯爲--┝—忍辱—┥--可度--┝—嗔恨─│
┝—毗梨波羅密 │ ┝—精進—┥ ┝—懈怠─│
┝—禅那波羅密 │ ┝—禅定—┥ ┝—散亂─│
┕—般若波羅密 ┙ ┕—智慧—┙ ┕—愚癡─┙
六度名稱如上表所示,茲再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高度布施的一種。以頭目髓腦,肢節手足作布施的,稱爲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布施的,稱曰外施。
布施共分爲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以己資財隨力施與的,叫做財施(包括上述內財外財);以佛法化導衆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救護衆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布施不難,難于達到叁輪體空的境界。叁輪體空者,無布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布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也就是本文前節所述:“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語屍羅,有止惡修善的意義。因行大乘菩薩道,…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