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P18

  ..续本文上一页6、善名流布。7、处众无畏。8、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9、常怀施意。10、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门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奈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1、口常清净,优钵花香。2、为诸世间之所调伏。3、发言成证,人天敬爱。4、常以爱语,安慰众生。5、得胜意乐。三业清净。6、言无误失。7、发言尊重,人天奉行。8、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以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生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三、乘十善以升天道

   在六道众生之中,人道虽优于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惟人生浊世,八苦交煎,比不上天道乐多苦少,所以释迦世尊说此乘十善以升天道的法门。

   天的梵语为提婆,含有光明,自然,清净,妙高之义。佛经中言天的名数有二十八层,分为欲界,色界,无色三界。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有四天。

   欲界诸天,有男女饮食之欲,宫殿苑囿之好,故称欲界。色界诸天为离男女饮食之欲的有情所居,惟尚有身相宫殿,故曰色界。无色界诸天无色无物,无身体宫殿国土,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

   天上光明清净,乐多苦少,是以世人多希望升天——其他外道也多主张升天,唯升天有升天之条件,就是行十善。

   十善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不杀不盗不淫是身业清净;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口业清净,不贪、不嗔、不痴是意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谓之十善业道。

   关于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四业,已于五戒中述及,不再赘述,不两舌即不挑拔离间,不恶口即不盛气辱骂,不绮语即不秽杂戏谑,这三者是由不妄语一戒开展而成的。

   至于贪、嗔、痴三者,佛法上称为三毒,这是一切恶业的根本。盖内心若无贪、嗔、痴之意念,语言上不至有恶口妄语,行为上亦不至有杀盗淫这恶行了!

   贪、嗔、痴,杀盗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等是十恶,不行此十恶,是为十善。但进一步说,身业不杀不盗不淫,进一步更作放生、布施、净行。语言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进一步更作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进一步更作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这十善才称圆满。

   五戒是行为上消极的制止为恶,是外在的;十善是心理上积极的自发为善,是内心的。守五戒,行十善,这只是世间法,虽不堕入三恶道,但并没有了生死,脱轮回,所以这是不究竟法。佛法的究竟意义,则要众生了生脱死,超出三界。所以世间法祗是权假,出世问法才是究竟。

   出世间法,是修四谛的声闻乘,修十二因缘的辟支佛乘,和修六度的菩萨乘。惟声闻乘和辟支佛乘,虽然了生死脱,超出三界,但其目的祗在自度,所谓“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弃世间苦海中的众生地于不顾,所以佛尝斥之曰“蕉芽败种”,曰“自了汉”。因此,佛法的究竟意义,是在修六度万行,舍己为人的大乘菩萨道。  

  

  四、发菩萨心与四弘誓愿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有偈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是出世而又入世的--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出世在于度已,入世在于度人。出世正所以为入世,入世也所以为出世。因此,佛法的究竟义,是在发菩提心,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的大乘菩萨。

   菩萨是梵语的略称,具足应称菩提萨陲。菩提是觉,萨陲是有情。觉是觉悟,自觉且又觉他。有情是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是既能自觉,又能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所以菩萨是上求大觉——成佛;下化有情——度众。

   要行菩萨道,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第一要无我,第二要慈悲。那就是说,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这是大乘佛法的真精神。

   佛家讲慈悲不说博爱,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而爱是感情作用,因为既称爱,就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则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有了人我相,此爱就有差别。且爱是相对的,有爱就有憎,因此,佛法上不但不倡导爱,且认为爱是众生起惑造业的根本之一。而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是普度众生的根本,但慈悲并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建立在众生平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我的基础上。我是众生的一分,众生是全体的大我,度人所以为自度,利人也所以为利我,这是慈悲的真义。

   娑婆众生,迷妄执着,背觉合尘,因而起惑造业,因业受报。众生的迷妄执着,非大慈大悲无以救度,所以世亲菩萨说:“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救头然,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对于发菩提心解释的更为明白,经曰:“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水饶悲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发下了上弘下化的菩提心,同时要发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古德有解释为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的。一者缘苦谛,见众生八苦煎迫,而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弘愿。二者缘集谛,见众生烦恼重重,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弘愿。三者缘道谛,缘无上正道而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弘愿。四者缘灭谛,因清净寂灭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弘愿。

   发菩提心,发四弘誓愿,还只算是发心,尚未实行。必须实际履践,才能达到上求下化的目的。所以发愿的次一步就是要行六度与四摄。

  

  五、六度与四摄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持者必经的途径,而大乘复于戒定慧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密。

   波罗密是梵语。义为到彼岸。过渡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以抵彼岸,学佛的人,在生死轮回的此岸,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六波罗密就是舟筏,行六波罗密,就可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槃解说的彼岸。六波罗密的内容如下表:

  

   ┍—檀波罗密---┐ ┍—布施—┐ ┍—悭贪─┑  

   ┝—尸罗波罗密 │ ┝—持戒—┥ ┝—毁犯─│  

   六度-┝—羼提波罗密 │--译为--┝—忍辱—┥--可度--┝—嗔恨─│

   ┝—毗梨波罗密 │ ┝—精进—┥ ┝—懈怠─│  

   ┝—禅那波罗密 │ ┝—禅定—┥ ┝—散乱─│  

   ┕—般若波罗密 ┙ ┕—智慧—┙ ┕—愚痴─┙  

   六度名称如上表所示,兹再分述如下:

   (一)、布施度:布施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并不专指钱钞财物而言。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就是高度布施的一种。以头目髓脑,肢节手足作布施的,称为内施,而以国城妻子,田园财物作布施的,称曰外施。

   布施共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以己资财随力施与的,叫做财施(包括上述内财外财);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救护众生苦难,予以精神慰藉,使其远离恐怖者,叫做无畏施。

   布施不难,难于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三轮体空者,无布施的我,无受施的人,也无所布施的物。正是《金刚经》上所称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也就是本文前节所述:“行慈悲而不执有我,知无我而不断慈悲。”只求慈悲发扬光大,不特没有望报之心,也绝无能施之念,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持戒梵语尸罗,有止恶修善的意义。因行大乘菩萨道,…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