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但是消极的戒恶,更应积极的为善,以净化身、口、意诸业,因持戒而使真如佛性逐渐显露,不为妄想执着所缠缚。
持戒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惟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异。但在家菩萨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轻戒的。
(三)、忍辱度,忍辱所以度嗔恨。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可忍,则其他诸忍亦较容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病苦之逆境中,忍令颓丧鄙卑之念不生;于富贵顺遂之顺境中,忍令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之常境中,忍令迁随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顺逆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饥渴寒热创痛诸苦。忍辱是与内心的烦恼贼作战,烦恼时时在我人心头伺机蠹动,我人若一念不忍,烦恼即在我人心上占据一方位置了。
(四)、精进度:精进所以度懈怠。纯一无杂曰精,鼓勇直前曰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修菩萨乘,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妄念,去执着,显出真如妙心,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五)、禅定度:梵语禅那,义为静虑,在于度散乱。禅定可分为事理两种,事定者,依心摄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略言之,禅定是在于心力集中,而后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修禅定,须自守护六根下工夫,儒家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之语,老子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亦此之意。
(六)、智慧度:智慧所以度愚痴,是由禅定所证得的,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种智慧,并不是世人博学多闻的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这种智慧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于断烦恼,得智慧。智慧是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就见到我们本来面目了。
修六度,必须相资而行,不可缺一。因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俱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众生,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下人天福报,持戒而不能忍辱,难调嗔恚之习;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则始勤终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圆满大乘菩萨的二利之行。
修菩萨行者,除勤修六度之外,尚须行四摄法,才能深入人群,普度众生。四摄法者,即是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1、布施摄:要普度众生,必须要深入人群,与被度的人接近才能达到度人的愿望。布施摄,就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2、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其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便于我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3、利行摄: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4、同事摄:修菩萨行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之情况下,而度化之。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诸摄,只是行为上的摄化,行四摄时尚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这四无量心是:
慈无量心:慈是与人以乐之心,普缘无量众生。
悲无量心:悲是拔人之苦之心,普缘无量众生。
喜无量心:见人戒恶行善,生欢喜心,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此心普缘
无量众生。
舍无量心: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乃至以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此心普
缘无量众生。
修菩萨行六度四摄,应三轮体空,不住于相。如《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前者的意思是,众生皆具佛性,得灭度者,实系其本具之佛性显露,我何能存彼系我所度化之心!后者的意思是,众生既非我所度化,则更不应执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被度众生的智愚高下了。
六、菩萨与佛
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称为菩萨。然而,自初发心行菩萨道,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至补佛位之等觉菩萨,其间果位,共有五十一阶之多。这五十一阶,各有名称,此处为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尽述,略言之,五十一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是为等觉菩萨。
十住者,乃安住某处之义,谓以六度万行为所住之处也。其中由发心住,至灌顶住,共有十位。十信者,乃发心住位中修此十种心也!其中由信心至回向心亦有十位。十行者,谓依六度而作利他之行也;其中由欢喜行至真实行共有十位。十回向者,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之谓也。其中由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至法界无量回向共十果位。十地者,地为万物所依,又能生长万物,义谓有为无为与一切功德与所修行,依此令得生长也!其中由极喜地至法云地共十果位。最后果位是等觉菩萨。
妙觉者,其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不可思议者,换言之,亦即佛果之无上正觉。等觉菩萨,即补处之佛。佛即是妙觉极果也。
学佛修行的人,守五戒,行十善,只不过是世间法,获人天小果,不出三界,仍在六道轮回之内。修四谛,十二因缘,断见思惑,破我执,断烦恼障,可证阿罗汉和辟支佛果,但二乘小果,只知自觉自利,不知救人救世,且也非最高极果。若由此更进一步,内怀修道成佛之愿,外行布施利他之行,修六度,行四摄,最后破我法二执,断见思尘沙二惑,及烦恼所知二障,即达到自觉觉他的菩萨地位,当菩萨位满,再破尽根本无明,此时大觉已圆,即证佛位。
释迦世尊一生说法,对于根基浅钝者及二乘行人,多说苦、空、无常、无我。关于这些,在本文第七章已予介绍。但佛法是使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的法门,既然使人离苦得乐,可知学佛的终点,一定有个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境界存在,这个境界,就是大般涅槃所具的常乐我净四德。
大般涅槃,为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为入大灭息,或大灭度,大圆寂等。《大乘义章》云:“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亦名为灭。那者名息,究竟解脱永苏息故,息何等事,息烦恼故,息生死故,又息一切诸行事故。”
证果圣者,入于涅槃,即具常乐我净四德。常者涅槃之体,恒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乐者,涅槃之体,涅灭永安,名之为乐,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我者,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性不变易是名为我,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尘垢,名之为净,又随处化缘而不污,名之为净,这就是佛门修行者,自苦,空,无常,无我的凡夫境界,所证得的不苦,不空,有常,有我的圣者境界——佛的境界。
佛者,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佛有十号,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合为十号。
这样看来,由凡夫以至证佛果。阶位如是之多,佛果似乎是高高在上,渺不可期,但反过来说,心佛不二,佛与众生,原为一体,因为迷悟染净之分,才有众生与佛之别。古德云,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悟的诸佛。而迷与悟,惑与觉,只在吾人方寸之间,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只在吾人自己的抉择了。
第九章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一、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同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 面,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像,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着,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
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着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勤苦。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前文中已有述及,不再赘述。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谓于实理实事…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