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P7

  ..续本文上一页及中长阿含四百万言,博览四围陀五明诸论,及外道经书,阴阳星算等。并师事专弘大乘的须利耶跋陀及须利耶苏摩兄弟,受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其后龟兹王迎之还国,罗什乃在龟兹广说大乘诸经,四远宗仰,东土亦闻其名。苻秦建元十八年,秦主苻坚以道安法师之请,遣将吕光迎之,龟兹留不遣,光灭龟兹,挟之以归。此时苻秦已亡,光在西凉自主,罗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凉降于秦,秦主姚兴迎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为辟逍遥园,四事供养,请译经典,并使沙门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译。弘始四年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五年更译《大般若经》。译此经时,罗什手持梵本,口自传译,姚兴亲执旧经,以相仇校,与诸宿旧义学沙门僧 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然后书之。此后并译《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前后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罗什大师译经,意义与文不悖,而文字典丽,发挥幽致。师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住长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长安大寺,年七十。  

   与罗什大师同时,而在江左译经的,为佛驮跋陀罗,驮为北天竺人,少以禅律驰名,姚秦台六年至长安,罗什倒屐相迎,每以疑义共相咨决,后因细故为罗什高座弟子僧 道恒僧肇所摈,驮飘然南下,渡江至庐山,应慧远大师之请,译《达摩多罗禅经》,后至建业,与法显共译《摩诃僧 律》、《泥洹经》。至刘宋永初二年,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实肇华严之端绪。

   什与佛驮跋陀罗之后的译经大师,首推真谛三藏。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业,梁武帝迎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译经教,值侯景之乱未果。后梁元帝即位,谛于金陵正观寺与慧金等共译《金光明经》七卷,之后并译出《大乘起信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四谛论》等多卷,至陈宣帝太建元年圆寂。  

   自东晋历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译出佛经一千零八十余部,三千一百余卷,译经缁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诸师外,余如法显,昙无德,智猛,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般若流支, 那崛多等,皆有贡献。此一时期译经事业的成就,计《四阿含经》、《华严经》全部译出,《法华经》第二译本出,《涅槃经》初出。他如《大集》、《宝积》部份译出,般若大小品皆经再译,律藏、大乘论及其他数十部大乘经亦皆译出,成绩可谓至丰至伟。

   在后期译经事业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译界空前绝后的伟人,就是唐三藏玄奘大师。

   大师洛阳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感于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以释众疑。乃于贞观二年,私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展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部,经中央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并特为制三藏圣教序。大师乃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综计隋唐之世,共译出佛经三百六十余部,约三千卷,出大师之手者几居其半。其中最有价值者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尤以《成唯识论》名虽为译,实如自著,为树立法相宗的纲维。  

   佛经翻译事业,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始,至玄奘大师达最高潮。大师之后,尚有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华严》,义净译“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支完成《大宝积经》,不空译密部经咒一百四十余种。般刺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后自唐贞元至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译经事业完全中断。宋太平兴国八年重起译场,先后有法护、施护、法贤、惟净等译《大乘中观论》、《大乘宝要义》、《大乘集菩萨学论》等五百余卷。再以后虽偶有译者,已微不足道了。

   尚有一与译经事业有关,且因此影响我国文化至钜之大事者,即国人西行求法事。

   我国地理环境,东南临海,西北障山。北横大漠,所居者为文化落后之游牧民族,故我国文化,向以单调保守称。魏晋以降,佛法输入,乃使国内贤智之士,知于六艺九流之外,尚有学问。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为求正知正见,不惜冒险犯难,西行求法。如本节所述之玄奘大师,是其著者。然魏晋之际,国人西行求法者,实以颖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怀远悟,脱落尘俗,于曹魏甘露年间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乃誓志捐身远求大法。以甘露五年发迹壅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阗,得梵本经书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归。后由竺法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后,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晋至中唐,前后五百余年间,西行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晋之法显,姚秦之智猛,刘宋之昙无德,北齐之道遂。至唐之玄奘,达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师而后,尚有会宁,窥冲,大律,义净,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三、早期弘传

   大法东来,虽在汉末,而佛教确立,乃在晋代。盖佛法初来,知者尚少,历经三百余年的译经和弘布,才取得社会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实亦与时代背景有关。兹为述魏晋之世的社会情形如下: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虽赖皇甫嵩朱隽之力幸获平定,然继以董卓及西凉诸将之乱,袁术、袁绍、曹操、刘表等割据自立。其后三国鼎峙,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来,国人遭遇之惨者,莫过于此。而际此境遇之中,忽闻我佛世尊,救苦救难,人民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继入道,皈依佛门,佛教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重福报行业,功德因缘,乃使稔恶之徒,亦自怵祸害,俯首皈信。即在知识分子之间,以汉末之干戈扰攘,礼教式微,贤达之士,立命无方,闻佛法智信圆融,乃以本身环境的感受,证之佛法所说: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义,感触愈深,于是英才硕彦,遂多入于佛门,并且佛教输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会上酝酿亦渐趋成熟,再值佛门大德登高倡导,于是风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础。

   在此时期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人,是西域来华的佛图澄。

   佛图澄,龟兹人,高僧传称他:“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他于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华,抵洛阳,值刘耀寇洛,帝京扰乱,他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后以后赵的石勒石虎,以暴虐杀戳是务,澄悯怜苍生,杖策军门,尝现种种神异,为二石所崇信。于是中州胡晋,多因澄故营造寺庙,相竞出家。佛教至此,弘扬乃盛。二石对澄奉若神明,虽不能尽用其言,但残暴杀戳之习,却因澄而少改。澄居华数十年,虽未尝译经著论,然高僧传称其:“妙解深经,旁通世论。”随其受学的弟子前后将近万人,且有自天竺康居等国涉流沙行万里而来者,多因澄说而“妙达精理,研测幽微”。在他的弟子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最为知名,然最能光大其业的,则是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法师以前,译经弘教的都是外来西僧,法师以后,我国的僧侣始为弘法的中坚。法师之前佛学是沙门的专业,法师以后,才把佛学公之于知识阶层及广大社会之间。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州扶山人,世业儒,十二出家,以貌陋,不为师重,然安笃性精进,斋戒无阙,受具足戒后,谒佛图澄于邺城,事澄为师。后更游学诸方,备求经律,往来于襄沔间,苻秦建元九年,苻丕陷襄阳,师乃入长安。秦主苻坚曾云:“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也,习凿齿半人也。”器重安公,有至如此。师在长安居五重塔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后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者,每劝坚迎致,什亦远闻安风,谓之东方圣人。然安卒于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后十二年(姚秦弘始二年)罗什始至长安,东西二大师卒无一面之缘。  

   安师对佛教之贡献至多,略而言之,如制定僧尼规范——规定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以至“天下寺舍,则而从之。”安师倡沙门以释为姓——当时沙门多随师姓,安师以为师莫如佛,沙门应以释为姓。后来《增一阿舍经》译出,经中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语。此外安师并整理佛教文献,创编经录,为佛门目录学之始,且遍注诸经,启发幽微,经义始明。并遣弟子布教四方,大法始盛行于天下。习凿齿与谢安石书,有曰:“来此见释道安,故事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览,阴阳算术,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由此可见安公道风的一斑。  

   道安以后,佛门有两位事迹辉煌的人物,一位是他的受业弟子慧远,一位是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罗什来华事迹,已于上节略述,与罗什同时,而在南方弘化的,是道安法师的门人慧远。  

   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博览群书,尤邃于周易老庄。二十一岁入道安门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乃投簪落发,…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