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满难得(五)▪P2

  ..续本文上一页皈依的戒体。

  

   小乘佛法认为戒体是一种物质,但是大乘佛法不认同,大乘佛法认为戒体是一种决心。其实皈依有很多内容:皈依的基础、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学处和皈依的功德等。但是今天我们不仔细讲,以后讲皈依的时候再仔细讲。

  

   真正能够皈依三宝,得到戒体是不容易的。我们皈依佛门这么多年了,有没有如理如法地皈依?如果只是跟着别人念几遍皈依偈颂,领个皈依证,这不一定是皈依,不一定能得到戒体。要仔细地观察自己,皈依时是怎么皈依的?如果不如法,后来又重新如法地皈依了,也是皈依。如果当时不如法,过后也没有重新如法地皈依,那你还是没有进入佛门,还在佛门外。这是低层次的自入圣教的一种解释和说明。

  

   接下来是高层次的自入圣教,严格地说,就是入道。小乘有小乘的道,大乘有大乘的道,大乘一共有五种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修道。最初是资粮道,要入资粮道,小乘的要求是有出离心,相续中什么时候生起了出离心,什么时候才算入道。大乘的要求是有愿、行菩提心,相续中什么时候真实地建立了愿、行菩提心,什么时候才算入道。在这之前根本没有入道,连资粮道都没有进入。

  

   出离心,不是特意想、特意发的,而是在相续中自然而然就有,这是生起出离心的标准。特意想、特意发不叫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也一样,不是特意想、特意发,而是相续中自然而然就有这样的利他心,有为众生想成佛的决心,这是生起菩提心的标准。这才是入道,才是进入了小乘和大乘的资粮道。然后进入加行道、见道、修道,最后进入无修道。无修道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般的要求是入门,严格的要求是入道,这才是自入圣教。自入圣教非常难,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入圣教。如果我们不具备、不圆满这些条件,就要想尽办法,抓紧时间,没入门的入门,没入道的入道。入门也算是自入圣教,但最好是入道。

  

   第五、师已摄受:这个就更难了。我们经常讲,依止上师或善知识有三个阶段:观察上师或善知识,依止上师或善知识,学修上师或善知识的意行。

  

   首先是观察上师。不能盲目地接触、依止上师或善知识。现在好多人依止上师或善知识,就像饿狗遇到食物一样莽撞、急切,根本不去观察。因为肚子太饿了,没有时间观察,直接就吃了,很可能过后肚子就坏了,生病了,甚至死了。你们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时候就是这样:刚一接触就依止,过两天就后悔了。所以观察很重要,依止上师或善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观察。皈依、依止了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如果再去观察就是错误的。一定要先观察,然后再依止,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弄颠倒了,都是先依止再观察。

  

   师已摄受不是只给你灌个顶、传个法,而是需要具备一些条件:第一、你是求解脱、求成佛的,上师善知识要有能力让你解脱、让你成佛;若是他没有能力让你解脱成佛,就不能依止。第二、虽然上师善知识有能力,但若是你没有机缘和条件跟他沟通或者交流,这样也不能依止。

  

   下面是观察上师善知识要具备的条件:

  

   1、具有广大的智慧。若是不精通佛理,没有修证,没有智慧,不能帮助众生解脱成佛,不能依止。

  

   2、具有无伪的慈悲心。若是只精通佛理,有一点智慧与修证,却没有无伪的慈悲心,不能依止。

  

   3、清净的戒律。若是有智慧,也有慈悲,但是自己三门不清净,持戒不清净,慢慢地就会把弟子带坏,不能依止。

  

   4、有摄受弟子的能力和善巧方便。若是其他的条件都具足了,但是没有摄受弟子的能力,没有善巧方便,总是用一种方法摄受弟子,也不能依止。有智慧、有慈悲、有清净的戒律、有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叫有能力。

  

   5、有随时与上师亲近、沟通的机缘。只有能力也不行,若是不能随时与上师亲近、沟通,不能依止。

  

   下面是观察弟子要具备的条件:

  

   1、一心一意。依止了上师或善知识以后,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成就。如果总是飘忽不定的,上师或善知识就无法摄受你。一心一意就是信心坚定。

  

   2、依教奉行。真正皈依了上师以后,要依教奉行。有一句谚语说:“上师所说即是法,手指之处都是东。”意思是说,上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法,他的手指指的所有的方向都是东方,不是西方和南方。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意思是依教奉行,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如果上师让你干活,你却说:“我不是来干活的,我是来学法的;我不是来干活的,我是来修行的。”“怎么每天都让我干活?”这就没有依教奉行,就不都是“东”了,开始有“西”了。其实让你干活也是学佛修行,而且是最好的学佛修行。“生活修行”这个名字起得挺好,没说劳动,也没说干活。这是消业、积福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种修法。在大殿听开示,在禅房上座修法,也许都不如在生活中修行,都不如到外边干些活,把一切都当成修行,把一切都当成消业、积福的方便。我们不是要在生活、工作中运用佛法、落实佛法吗?就要这样去运用、去落实,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就是上师或善知识以及自己要具备的条件,完全具备这些才是师已摄受,之前没有师已摄受。有人说:“我已经有师父、有上师了。”不一定!拿刚才的标准衡量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有师父、有上师了,是不是已经有师已摄受了。如果真正有师已摄受就好了,解脱就不难了,成就也快了。师已摄受很难,上师善知识要具备条件很难,弟子要具备条件也很难。

  

   综上,上师善知识要具备的条件:第一、有能力;第二、有机缘。弟子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一心一意;第二、依教奉行。这四个条件都兼备了,才是师已摄受。之前你还是一个流浪的孩子,没有找到上师,没有找到师父啊!

  

   五种他圆满中,自入圣教和师已摄受这两种圆满,不容易具足啊!大家应该仔细观察,要是真心想学佛修行,真心想解脱成佛,就不能一拖再拖,要抓紧时间,不要再浪费生命。

  

   我们把八种闲暇、十种圆满都讲完了,大家要一个一个地对照、观察,看看自己哪个缺少,哪个弱,“噢,这个具备一点,但是不强烈;那个具备一点,但是不真实;这个具备一点,但是不圆满。”如果这些圆满根本不具足,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抓紧时间,让自己具足、圆满,这才有暇瞒的人身,才有学佛修行,解脱成佛的机会与机缘。

  

   这些仅仅是个机缘与条件而已,能不能解脱成佛还要靠好多因素,不容易啊!能修持正法不容易,要成就更不容易,不要想得太简单了。以前你们不明理,有情可原,但是现在明白了,就要想办法,要抓紧时间,让自己具备条件。如果连条件都不具备,连暇满的人身都不是的话,你们就无法能够修持正法。若是不修持正法,连解脱成佛的可能性都没有。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仔细地观察对照,然后想尽办法,让自己成为暇满的人身,这就是我们学修暇满难得的真实意义。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满难得(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