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滿難得(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皈依的戒體。

  

   小乘佛法認爲戒體是一種物質,但是大乘佛法不認同,大乘佛法認爲戒體是一種決心。其實皈依有很多內容:皈依的基礎、皈依的方法、皈依的學處和皈依的功德等。但是今天我們不仔細講,以後講皈依的時候再仔細講。

  

   真正能夠皈依叁寶,得到戒體是不容易的。我們皈依佛門這麼多年了,有沒有如理如法地皈依?如果只是跟著別人念幾遍皈依偈頌,領個皈依證,這不一定是皈依,不一定能得到戒體。要仔細地觀察自己,皈依時是怎麼皈依的?如果不如法,後來又重新如法地皈依了,也是皈依。如果當時不如法,過後也沒有重新如法地皈依,那你還是沒有進入佛門,還在佛門外。這是低層次的自入聖教的一種解釋和說明。

  

   接下來是高層次的自入聖教,嚴格地說,就是入道。小乘有小乘的道,大乘有大乘的道,大乘一共有五種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和無修道。最初是資糧道,要入資糧道,小乘的要求是有出離心,相續中什麼時候生起了出離心,什麼時候才算入道。大乘的要求是有願、行菩提心,相續中什麼時候真實地建立了願、行菩提心,什麼時候才算入道。在這之前根本沒有入道,連資糧道都沒有進入。

  

   出離心,不是特意想、特意發的,而是在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這是生起出離心的標准。特意想、特意發不叫生起出離心。菩提心也一樣,不是特意想、特意發,而是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這樣的利他心,有爲衆生想成佛的決心,這是生起菩提心的標准。這才是入道,才是進入了小乘和大乘的資糧道。然後進入加行道、見道、修道,最後進入無修道。無修道就是成就佛果了。

  

   一般的要求是入門,嚴格的要求是入道,這才是自入聖教。自入聖教非常難,大部分人都沒有自入聖教。如果我們不具備、不圓滿這些條件,就要想盡辦法,抓緊時間,沒入門的入門,沒入道的入道。入門也算是自入聖教,但最好是入道。

  

   第五、師已攝受:這個就更難了。我們經常講,依止上師或善知識有叁個階段:觀察上師或善知識,依止上師或善知識,學修上師或善知識的意行。

  

   首先是觀察上師。不能盲目地接觸、依止上師或善知識。現在好多人依止上師或善知識,就像餓狗遇到食物一樣莽撞、急切,根本不去觀察。因爲肚子太餓了,沒有時間觀察,直接就吃了,很可能過後肚子就壞了,生病了,甚至死了。你們依止上師善知識的時候就是這樣:剛一接觸就依止,過兩天就後悔了。所以觀察很重要,依止上師或善知識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觀察。皈依、依止了以後,就不能再觀察了,如果再去觀察就是錯誤的。一定要先觀察,然後再依止,但是現在很多人都弄顛倒了,都是先依止再觀察。

  

   師已攝受不是只給你灌個頂、傳個法,而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第一、你是求解脫、求成佛的,上師善知識要有能力讓你解脫、讓你成佛;若是他沒有能力讓你解脫成佛,就不能依止。第二、雖然上師善知識有能力,但若是你沒有機緣和條件跟他溝通或者交流,這樣也不能依止。

  

   下面是觀察上師善知識要具備的條件:

  

   1、具有廣大的智慧。若是不精通佛理,沒有修證,沒有智慧,不能幫助衆生解脫成佛,不能依止。

  

   2、具有無僞的慈悲心。若是只精通佛理,有一點智慧與修證,卻沒有無僞的慈悲心,不能依止。

  

   3、清淨的戒律。若是有智慧,也有慈悲,但是自己叁門不清淨,持戒不清淨,慢慢地就會把弟子帶壞,不能依止。

  

   4、有攝受弟子的能力和善巧方便。若是其他的條件都具足了,但是沒有攝受弟子的能力,沒有善巧方便,總是用一種方法攝受弟子,也不能依止。有智慧、有慈悲、有清淨的戒律、有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這叫有能力。

  

   5、有隨時與上師親近、溝通的機緣。只有能力也不行,若是不能隨時與上師親近、溝通,不能依止。

  

   下面是觀察弟子要具備的條件:

  

   1、一心一意。依止了上師或善知識以後,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不能叁心二意,否則會影響自己的成就。如果總是飄忽不定的,上師或善知識就無法攝受你。一心一意就是信心堅定。

  

   2、依教奉行。真正皈依了上師以後,要依教奉行。有一句諺語說:“上師所說即是法,手指之處都是東。”意思是說,上師所說的一切都是法,他的手指指的所有的方向都是東方,不是西方和南方。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意思是依教奉行,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

  

   如果上師讓你幹活,你卻說:“我不是來幹活的,我是來學法的;我不是來幹活的,我是來修行的。”“怎麼每天都讓我幹活?”這就沒有依教奉行,就不都是“東”了,開始有“西”了。其實讓你幹活也是學佛修行,而且是最好的學佛修行。“生活修行”這個名字起得挺好,沒說勞動,也沒說幹活。這是消業、積福最好的方法,也是一種修法。在大殿聽開示,在禅房上座修法,也許都不如在生活中修行,都不如到外邊幹些活,把一切都當成修行,把一切都當成消業、積福的方便。我們不是要在生活、工作中運用佛法、落實佛法嗎?就要這樣去運用、去落實,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這就是上師或善知識以及自己要具備的條件,完全具備這些才是師已攝受,之前沒有師已攝受。有人說:“我已經有師父、有上師了。”不一定!拿剛才的標准衡量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有師父、有上師了,是不是已經有師已攝受了。如果真正有師已攝受就好了,解脫就不難了,成就也快了。師已攝受很難,上師善知識要具備條件很難,弟子要具備條件也很難。

  

   綜上,上師善知識要具備的條件:第一、有能力;第二、有機緣。弟子要具備的條件:第一、一心一意;第二、依教奉行。這四個條件都兼備了,才是師已攝受。之前你還是一個流浪的孩子,沒有找到上師,沒有找到師父啊!

  

   五種他圓滿中,自入聖教和師已攝受這兩種圓滿,不容易具足啊!大家應該仔細觀察,要是真心想學佛修行,真心想解脫成佛,就不能一拖再拖,要抓緊時間,不要再浪費生命。

  

   我們把八種閑暇、十種圓滿都講完了,大家要一個一個地對照、觀察,看看自己哪個缺少,哪個弱,“噢,這個具備一點,但是不強烈;那個具備一點,但是不真實;這個具備一點,但是不圓滿。”如果這些圓滿根本不具足,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抓緊時間,讓自己具足、圓滿,這才有暇瞞的人身,才有學佛修行,解脫成佛的機會與機緣。

  

   這些僅僅是個機緣與條件而已,能不能解脫成佛還要靠好多因素,不容易啊!能修持正法不容易,要成就更不容易,不要想得太簡單了。以前你們不明理,有情可原,但是現在明白了,就要想辦法,要抓緊時間,讓自己具備條件。如果連條件都不具備,連暇滿的人身都不是的話,你們就無法能夠修持正法。若是不修持正法,連解脫成佛的可能性都沒有。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仔細地觀察對照,然後想盡辦法,讓自己成爲暇滿的人身,這就是我們學修暇滿難得的真實意義。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百日共修 共同之四外加行 暇滿難得(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