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P4

  ..续本文上一页心的弊端,受到禅宗界大德的批评。见闻觉知之知,不离第六意识的了别,属于妄心,如《楞严经》卷二所言:“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应是因缘所生妄心而非本有常住的真心。同经卷五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又,若说真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那么在人处胎、熟睡、昏迷等无意识之时,这本觉、常知或灵知到哪里去了?若谓其暂时断绝,既然能断绝,即是无常,又岂称得起真常?惠能弟子南阳慧忠国师早就说过:

   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这大概是对他同门师兄马祖道一以见闻觉知为本心说法的批评。因一般人多容易错认见闻觉知为真心,故禅师们多针对其执而破“知”。如法眼宗创立者文益禅师过地藏院,桂琛禅师问他:“作么生是行脚事?”答:“不知。” 桂琛云:“不知最亲切。”[9]谓不知为佛性(真心本无觉知)。僧问曹山:“朗月当头时如何?”曰:“仍是阶下客。”曰:“请师接上阶。”答:“月落时相见。”[10]意味灵明之知谢灭,方是佛性。玄沙师备禅师强调离却见闻觉知觅恒常不变异体,“佛法不是见闻觉知境界,应须是自彻去始得”。[11]他明确批评神会一系的所谓空寂之知尚非心性:

   更有一般便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恁么为善知识,大赚人!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为什么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醒来时为什么又有昭昭时?汝还会么?[12]

   指出能见闻的昭昭灵灵之性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认此为佛性,是认贼作子。昭昭灵灵只因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若无前尘,同于龟毛兔角。欲超出五蕴身田主宰(阿陀那识),须识取汝秘密金刚体,见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暗及身心,尽承圆成威光所现,如日周遍照耀,养育一切。长沙景岑禅师批评只认得个昭昭灵灵为错认识神,偈云:

   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13]

   黄龙死心禅师更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大慧宗杲语录》卷十五认为“要见圭峰、荷泽易,要见死心则难”。

   但宗密所言灵寂之知,也并非见闻觉知之知(其实应为“识”),其《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二解释说:

   真性了了常知。……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真如自性自然常知。

   明言灵寂之知非六识缘境所生之识,也非佛菩萨证知真如之智慧,而是佛菩萨及一切众生共同具有的最原始、最根本的觉知之性,乃无任何所知对象的纯粹能知之性,他认为此性乃真如自性所具有,禅宗开悟见性只是见此知性,并非证得佛果位无所不知的大智慧,这种知性,是参禅者不太难证悟到的。若将开悟见性理解为如佛菩萨之具足无所不知的大智慧及自在无碍的神通,则事实上不可能,无人能做到。

   以无任何觉知对象的纯粹知性为心性,也不无经典依据,《楞严经》即层层辨析,说明作为心识本体的常住真心,非因非缘,非根非尘非识,非见闻觉知,而为见闻觉知之本,乃剥离了六尘分别的纯粹觉知之性,所谓“识精之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该经卷一云: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汝但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说完全离六尘而有不生不灭自体的纯粹分别性,可以认作真心。此分别性,可言“知性”或“觉性”,与藏密大圆满等所谓心性“明空不二”、“觉空不二”之“明”、“觉”,大略同义。《宗镜录》卷二三说了了常知之知性非见闻觉知之知,然与太虚、木石、聋瞽、愚痴、癫狂、心乱、闷绝、昏醉、睡眠、无想定、灭尽定十一种断见无知不同。真心犹如明镜,无心为体,鉴照为用,又如明珠,体是珠,用是明。同书卷三说“真心以灵知寂照为心,不空无住为体,实相为相”。

   另一方面,真心也不应离见闻觉知,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说: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这应是马祖原义,乃破除于见闻觉知心之外别觅真心的执着而言。见闻觉知之心,与真心实为体用关系二非别是一个心。南泉普愿禅师说: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豁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14]

   这可谓对心性灵寂之知的中道的表述。明永贤元觉禅师以真心具空寂与灵知之二义,补曰空寂之知,批评宗密取知遗空寂,不了真心。太虚《曹溪禅之新击节》批评宗密以为举一“知”字即得心体,此乃“不脱知解,不悟诸法离言自性”,认为若悟无性,方契真如,空寂之知始是真心。当代萧平实居士对宗密“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说也有批判,指出本心不是见闻觉知中的灵知心,不是一念不生时常寂常照的灵知心,这两种灵知心都还是意识,于睡着、昏沉、昏迷、入无心定、死亡时悉皆不现,故非常住、无分别之本心。

   笔者以为,以离念的灵寂之知为真心、佛性,及以未生意识分别时的前五识或前六识现量心为真心,或以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及睡醒之间、死亡之际念头灭处呈露者为本心,皆属世俗谛意义上的本心,认此心为真,只是一种体认真实谛意义上现量见道之真心的入门方便,禅宗所谓“得个入处”。从唯识学看,前五识或前六识现量心、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际的空白心体(一般属上座部佛学认为本性心的“有分心”),乃至死亡之际呈露的离念光明,虽无贪嗔嫉慢等粗重烦恼,而未必无作为烦恼根本的人法二我执尤其是意识层下末那识的俱生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四根本烦恼,不无“三毒”中最重要的“痴”或十二有支的源泉——无明,或《胜鬘经》等所谓无始无明。这种心,显然称不起真正的本性心或心性。禅宗、天台止观及密法,皆不以仅仅体认此心为见道证果,皆说须进一步破除无始无明(禅宗说“掀翻八识巢臼”),方可真正见道,也各有破除无始无明、掀翻八识巢臼的诀窍。慧思大师《随自意三昧》、《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既说未起念时的空白心地为自性清净心,又说斯际为无始无明,须以求无始法不可得的“无始空”破之。小乘也不以有分心为真如,须深观蕴处界苦空无常无我,方可见道证得真如。当然,也不是没有从六识现量心或前念后念中间即可见到真实心性乃至“一悟即至佛地”的上根利器,但斯人比凤毛麟角更为难得。一般人阅读心性本觉、灵寂之知即是真心、念头灭处即是法身等,不能仅仅认个别言句为究竟义,更忌误认祖师破执之片面言词为其真实本义,须通观其整个修证体系,方能准确把握其实际思想。古人今人,都有仅仅凭一言半语误读佛祖而陷入偏执邪见,互相诤论,乃至发狂入魔者,其责任应在自己。

   说本净本觉、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自然智等,其实都是佛菩萨、祖师证得真如时所见,凡夫众生现前的事实,是迷昧不觉、具足烦恼,只能说具有觉悟的可能性,如矿中有金。故说灵寂之知为自性清净心,尚非诸佛之智慧,须经继续修行方成佛慧,如矿中之金须经提炼方成真金。密教说自性清净心在一切众生身中,其体为处于心间黄豆大阿赖耶识中如芥子大的不坏明点,其光明被脉结缠缚而不明,通过瑜伽修习达见道时,脉开心解,不坏明点扩散,超越时空,放大光明,才是一切智,即是《楞严经》所谓“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也即是唯识学所谓转识成智。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说一切众生皆有恒常证知真如、空性,从众生位至佛果位一如不异的自然智,此智也只是无意识而非显意识,故众生虽潜在有佛心、自然智,而从来迷昧,然即便迷昧,即便在睡眠、处胎、昏迷等时,无意识中的自然智也未尝失去,这样就可以解答凡夫为何不悟,无心时为何不“了了常知”的疑惑。佛与众生关键性的区别,不在无意识的自性清净心,而在第六意识的迷与悟。

   依唯识学,所谓见性,是以清净的意识现量证知真如,转意识为妙观察智,或说是意识现量依止真心证知真如,此意识现量非寻常分别法尘的意识,而境智不二,“智与真如平等平等”,故多被看作意识之外的真心,说以真心证真如,或真心“离心意识”。

   从精神分析学看,所谓见性,乃是将无意识中最深的自性变为显意识,此显意识因与寻常意识不同,归属于“意识转换状态”,用唯识学的语言,亦即“转识成智”。故就理说即心即佛,就事说转识成智,作为以言说方便示导的“安立谛”,其实并不矛盾。参禅者最好学通唯识,当甚有助于开悟,能避免迷于歧路;学唯识者最好学禅,唯识观才好落在实处,且修唯识观,真正现观真如,最后恐怕也必经参究。

  --------------------------------------------------------------------------------

  [1] 遁伦《瑜伽论记》卷十引

  [2]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齐鲁书社,1991,卷三,1417-1418页

  [3] 同上,页497

  [4] 见义天《圆宗文类》卷二二

  [5]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引自《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页92、85、107

  [6] 《宗镜录》卷三六引

  [7] 《传灯录》卷十三《宗密传》

  [8] 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9] 《五灯会元》卷十

  [10] 《心灯录》卷上

  [11] 《玄沙广录》卷中

  [12]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13] 《碧岩录九十九本则评唱》

  [14] 《景德传灯录》卷十

  

  

《自性清净心与本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